工程设计论文:旧构筑与新景观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379930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设计论文:旧构筑与新景观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工程设计论文:旧构筑与新景观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工程设计论文:旧构筑与新景观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工程设计论文:旧构筑与新景观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工程设计论文:旧构筑与新景观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设计论文:旧构筑与新景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设计论文:旧构筑与新景观(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工程设计论文:旧构筑与新景观旧构筑与新景观摘要 在追求地域性文化性的城市建设理念已被广泛接受的今天,如何在城建改造中 科学合理的利用对待城市中的旧构筑物已成为是许多人关注的一个话题。沙县沙溪北岸绿 地景观改造工程设计通过重新审视发掘城市旧构筑物一防洪挡墙的多重价值,对其进行完 整保留,并注入新的景观内涵,在旧构筑物的合理利用上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关键词 滨水绿带;旧构筑物;改造设计1,项目背景1,1概况:在追求地域性、文化性的城市建设理念已被广泛接受的今天,如何在城建改造 中合理利用对待城市中的旧构筑物是许多人关注的一个话题。沙县沙溪北岸绿地景观改造 设计或许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沙县位于

2、福建省中北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闽江支流沙溪河横穿沙县城区, 是沙县的母亲河。沙溪两岸滨水绿带不仅是市民日常户外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 城市风貌的重要景观界面。为有效改善城市的景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带动滨水地段土 地开发。当地政府力图通过对两岸原有滨水绿地及防洪挡墙的整体景观改造,在滨河路沿 溪段打造出一条优美、亮丽、舒适的城市滨水风光带,并使之成为沙县重要的标志性景观。 该项目用地东起悬索桥,西至西大桥的北岸滨河路沿溪一侧绿地,面积总计约 7.8 公顷, 其中北岸一侧 2.6 公顷,已于 07 年建成使用(图 1)。1,2 场地现状:北岸场地呈宽窄不一带状,长 l 公里,由防

3、洪挡墙纵向分隔成上下两 个平台。上平台原为城市绿地,绿化基础较好,保留着“关帝庙”、 “文昌庙”等古建筑。下平 台为过洪滩地。防洪挡墙是利用古城墙几经改造而成。沙县古城墙竣工于明嘉靖四十一年, 主要为防兵乱傍溪而筑。在该场地范围内,有许多区段还较完整地保留着古城墙遗迹,但 因破坏严重,已基本失去文保价值,景观效果也较差。(图 2)1,3 设计内容:依据场地特点和建设方要求,景观带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 面:(1)上平台原沿路绿地整改。(2)防洪挡墙景观改造。(3)下平台亲水游览带的建造。其中, 如何改造防洪挡墙,对决定整个场地景观格调致关重要。2,项目设计理念及手法2,1设计理念:在满足

4、城市生态及人们休憩活动功能需求的同时,城市公共绿地作为一种 文明财富存在,必须充分体现当地自然、文化及历史特色。特别是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 加速,城市趋同化现象日益严重,城市文脉传承受到极大冲击的今天,在城市公共绿地改 造建设中充分强调这一观点显得犹为重要,也是改造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基 于这个目标,在该项目的设计中,提出了以下设计理念:(1)尊重历史、传承文脉的人文理念:在景观带建设中注入一些历史人文内涵,保留一 些城市记忆,是对一个城市历史的尊重,对未来的负责,也是保持和创造城市景观独特性 的关键。(2)尊重自然、妥善协调的生态理念:只有充分考虑滨水场地的自然生态特征,协调人 工

5、要素与自然要素间的关系,才能使场地的生态效益得以很好体现。(3)因地制宜,合理经济的建设理念:最大限度的利用原场地地物地貌,减少工程量, 以可实施操作为宗旨,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实现少投入高回报。2,2 对策与手法:改造设计采用以下对策及设计手法来诠释设计理念(图 3):2,2,1 多视角发掘原场地价值:由破旧的挡墙,无序的种植,因加建改建而面目全 非的古建筑及垃圾成堆自然驳岸共同构成的原场地景观,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中显现出极度 的不和谐,新的审美标准与趋向,使得民众对该段本应充满活力的城市滨水岸线不再产生 愉悦之感。但它却保留了这个城市中人们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的活动痕迹,记载下一段 城市的历

6、史,对于城市而言,具有极高的情感归属价值。特别是古城墙遗迹(图 4),更具有 一定的历史考古价值和审美价值,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完全有必要对其加以保护保留。 保留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其物质本体得以延续,更重要的是使文脉内涵得以传承,城市历史 得到尊重。2,2,2“减法”恢复场地人文及生态景观肌底:场地整理主要包括:a,拆除临时搭建。 b,清理亲水滩地垃圾,恢复自然驳岸原生态。c,拆除“关帝庙”“文昌庙”等古建及防洪挡 墙上的加建扩建设施,还原其原貌。d,在保留上平台绿地中大乔木及生长表现,景观效果良好的植物同时,清除其余栽植无序,景观效果较差的植物。2,2,3 适地适建,合理布局:遵循“以人为本”

7、原则,按照民众游憩需求,针对不同 位置场地条件及特点,布置不同的休憩功能空间,安排步游线路,设置不同的景观及游憩 设施,以达到环境与场所行为高度和谐统一的效果,使得原场地的场所精神得以突显,文 脉信息得以更好地传达。2,2,4“加法”完善游憩设施,打造新景观:为充分贯彻尊重历史的设计理念,硬 质设施建设以完整保护原场地设施为前题,强调旧构筑的原真性。新建设施是在原场地上 小心翼翼地“添加”上去的。同时刻意追求新建设施在形式,工艺,材质上与旧设施的差异 性和距离感,通过强烈的对比来产生精致感并营造个性鲜明的空间氛围,形成极具时尚感 和充满文化气息的景观格调。(在方案设计阶段,曾考虑为使旧挡墙得到

8、最大限度的保护, 上下平台的竖向交通联系通过设置几个独立的交通塔来进行,以避免因设置踏步对挡墙造 成破坏,同时,交通塔也可成为景观带上的一种标志符号。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没能实施, 很是遗憾。)另外,在下平台亲水游览带上,结合不同的游憩节点所需表达的人文信息, “以墙(挡墙)为 纸,筑植为墨”设置园林小品,雕塑等景观构筑,点缀绿化,在绵长的水岸上勾勒出一幅精 美的画卷,它即承载着历史,又刻划着时代,成为整个景观带最具特色的景观亮点。3,方案分析3,1 分区:通过对场地的有机整合,设计将溪滨绿地景观带分成八段,形成有始有终、 高潮迭起、过度自然的景观序列。(图 5)第一段: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段:根据

9、其场地特点可利用现状把该区段建成绿色休闲垂 钓区。本区段考虑夏季过洪,设计以硬质铺地为主,且分块面积较小,过洪时不易被损。 适当配以简单的乔木、花坛、休息座椅和景观小品。第二段: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至关帝庙段:本段场地狭窄,作为滨水景观带的过渡地段。 在设计中,结合野生植物,保留原有的自然驳岸,外包塑石,维护自然生态。设置栈道迂 回曲折穿行水上。第三段:关帝庙段:本段以关帝庙为中心,结合两个水门组织空间,城墙顶铺地结合 花坛,形成一处古风浓郁的户外休憩场所。第四段:关帝庙至绿园酒店段:本段设计结合地被绿化在堤底处设置碑刻,供游人赏 析,并向水面曲折延伸栈道,为游人的观赏提供不同的视距与视角。第五段

10、:绿园酒店段:该段作为景观过渡段处理,设计以丰富街头绿化层次为主,并 适当增加休闲设施和景观雕塑小品,以提升该区段的景观效果。第六段:绿园酒店至退休干部活动中心段:防洪顶部结合原有雪松设置花坛。本段临 水平台可利用面积较小,最初方案设计以架设滨水栈道为主并建交通塔解决竖向交通问题, 后在施工设计中改成石步道及石砌台阶。第七段:主广场:本区段是北岸滨水景观带的高潮段。设计在临街上平台大广场上布 置座椅和小品,留出大面积硬质铺地为人们提供展开晨练、聚会、演义等活动的空间。上 平台广场是最先建成使用的,现桂花树阵是市民乘凉的理想场所,广场中心景观柱成为整 条滨水绿带的标志性景观。下平台驳岸处理成自然

11、生态驳岸,临水面设亲水平台,平台设 置结合水位变化设计成高低错落,既满足不同季节时段的游赏需求,又增加景观空间变化。 考虑到过洪,下平台不设置过多景观构筑物,设施以花坛、座椅、栏杆为主,材料多选用 石头,且形式简洁质朴,便于过水后清理。第八段:悬索桥至文昌庙段:本段是整个滨水带地静态休闲空间,以绿化为主,与起 点遥相呼应,保证空间景观的延续。3,2 意境:意境的处理上抓住整条溪滨场地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对其进行梳理并予以强 化,以理性的画卷勾勒出明晰的功能结构,从而重整滨江各项功能空间,在尊重原场地格 局的基础上,使上平台和下平台呈现不同功能特质,上平台以休闲为主,下平台以游览为 主,场地空间形态

12、是一个连续动态的变化过程,不是传统的、静态的改造过程,而是将历 史元素有机地作为设计的一部分,在外在设计手法的促进下自然演化而形成,在水面上勾 勒出一幅历史沧桑画卷,完整地呈现在游人面前。3,3 节点:节点空间强调“将整个场地作为一种充满情感的场,当人群身临其境能够 体会到丰富的空间变化和适宜的尺度感,把现代艺术与技术手段融入于每个细节设计中去, 以人性化的空间节奏打动每个观赏者”,针对此,设计通过对区域历史和场地调查,确定在 场地中尽可能多地提供形式丰富的步行空间、休憩这间、观景空间、交流空间,并通过古 城墙、雕塑、灯光、小品建筑及绿化所营造的景观长廊为纽带,片断式的产生互动空间群 落,在满

13、足防洪功能的同时强调城市生活中各个层面对环境的支持和影响,在设施布置上 尽量作到人性化,使市民依旧享受和延续建设的前的生活和感受,追忆往昔,避免以单纯 艺术秩序代替生活秩序。(图 6)3,4 绿化种植:上层平台绿化结合原有绿化以规整式种植为主,下层平台以生态种植 优化环境为主。设计尽可能保留现状植物,应用乡土植物种植和自然群落形成绿化基底。 同时,根据溪滨场点特点和植物特性,采用以下几种植被类型。(1)溪边漫滩湿地:亲水平台、防洪堤底层平台以下的浅滩地。种植丰富多样的乡土水 生、湿生植物。选用在当地长势良好的芦苇、菖蒲、大花萱草、汉伞草。(2)耐水淹的灌木、地被、草地种群:沿城墙脚设置的自然驳

14、岸上种植乡野的耐水淹、汛后恢复能力强的低矮灌木、草花,以减少驳岸的人工痕迹,不影响过洪,后期管养方便。 选择的植物有:莎草、鸢尾、芦苇、千里光、美人蕉、香蒲、凌霄、蕨类、四季海棠等。(3)藤蔓植物:主要在古城墙与防洪堤立面需绿化装饰处种植藤蔓植物,尽可能选用开 花、有季向变化的爬藤植物丰富立面景观。增加现有霹雳的种植面,补植爬山虎、炮仗花、 蔓性蔷薇、常春藤。(4)堤顶休闲带绿地:北岸古城墙顶、南岸防洪堤顶腹地较宽处,以自然群落式种植, 乔木、灌木、地被、草花互相搭配、疏密相间,营造多种层次空间,形成一个景观和驻足 休憩的场所,在其间设置一些座椅和平台广场。保留原有的雪松、天竺桂、洋紫荆及行道

15、 树麻楝。补植有季相色相变化的紫叶李、鸡爪槭、南天竺,开花、香花植物桂花、紫薇。 原绿地缺少灌木、地被。此次设计增加杜鹃、红叶继木、紫叶小檗、红背桂、月季、扶桑 等灌木,丰富植物群落。(5)广场绿地:以规则式大块面种植,达到简洁明快的效果,展示广场的气势。(6)防洪堤斜坡绿化:由于其特性以种植地被草花为主,局部点缀小灌木。多采用模纹 式种植。(7)路边行道树:保留现状行道树,新植树应与保存的树协调。4,结语沙县沙溪北岸景观绿化带建成后得到社会各界好评,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城市“名片”。 由于没有过多地在旧挡墙上作工程意义上的改造和装饰,使该项目工程造价比其它同类项 目低许多,项目建设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标。设计经验在于能较好地发掘和利用了原场地 旧挡墙的景观价值和工程价值并注入新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的“重建”“翻新”和“装修”。 景观设计过程中,只有积极地去发现美,才能更好地去创造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