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_0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313097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_0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_0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_0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_0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_0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_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_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论文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一、对症下药,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发展的空间传统的数学习惯于采取“题海战术”,那种不顾学生的心理的作法已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只能使学生每天疲于应付高数量的题目,只来得及做,而没有时间思考与总结,如何能够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发挥呢?我们应对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精心选择一些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习题和例题。数学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各种题型都让学生“尝透”,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宜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使学生理解能力获得提高,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教师要切实做好的工作是“

2、唤醒”学生创造热情,而不是压制和打击,故在教学上应大胆突破,在教与学观念上也有所更新,要改变过去那种唯师为尊的思想和作法。师生之间不妨多探讨少命令,创造一些民主气氛,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可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使学生乐于听数学课,为今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准备了开启的钥匙。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创新所谓直觉思维能力,是指不经逐步分析,严密推理与论证,而根据已有的知识迅速对问题的结论作出初步推测的一种思维能力。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浓缩性与高度跳跃性,受学生所喜爱,它极易创造一种“冒险心理”和“满足感”,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数学教师在讲解习题和例题时

3、,可选择一些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题目,先让学生凭直觉猜测结论,然后依据逻辑思维给予证明。经过一次次的对比,总结,使学生的猜测一次比一次准确,这样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例如:在 RtABC 中,C=90,AB=2,求和的值。分析:本题根据 RtABC 中,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 BC=1,用勾股定理可得 AB=,两个比的值求出。教师可再提问:若题目中 30条件去掉,能不能求出比值?若题目中 AB=2 去掉,能不能求出两比值?学生的直觉思维就会发生作用了,随着A 角度的变化,一种可能是A=45,这时B=45,此时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了!学生就会作出猜测,第一种情况无

4、法求出两个比值。在第题中,AB=2 去掉,教师可提问学生这时 AB 可能有什么情况?当然可能变为大于 2 或者小于2,再提问学生 AB2 时,BC 比原来大还是小?AC 呢?学生比较容易得出 BC、AC 都比原来大。这时教师可紧接着问学生:当斜边增大时,另外两条边也相应变大,大家猜测一下,两个比值是如何变化?还是不变?许多学生根据刚才教师的启发,就会猜测比值不变!这个猜测是对的。在猜测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际图形是“动”起来了。这种猜测在课堂上,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如果掌握得当,所提出的猜测问题会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会突然十分宁静,那是学生在积极地思索,在进行直觉思维的各种判断。通过这样

5、直觉思维的训练,事后再结合逻辑的证明,无疑会提高学生直觉的正确率,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非常有利。三、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使他们乐于创新求异思维要求学生从已知出发,合理想象。找出不同于惯常的思路,寻求变异,伸展扩散的一种活动。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熟悉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公理、定理、法则、公式,让学生清楚它们各自的适用性。在具体题目中应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变换角度思维,让学生思路开阔,时刻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例:等腰三角形 ABCD 中,对角线 AC、BD 交于点O,且 ACBD,AD=3,BC=7,求梯形 ABCD 的面积。法一:可作 AEBC,垂足分别为 E、F 得 AEFD

6、 为矩形。ABEDCF,可求 BF 长度,又通过三角形全等得1=2=45,所以3=45,得 DF=BF=5,可求面积。法二:作 DE/AC,交 BC 延长线于点 E,这样可得BD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取 BE 中点 F,连结 DF,据 Rt 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行 DF 长度,DF 即梯形高,可求面积。法三:过 O 点作 EFAD,垂足为 E,交 BC 于 F,可证 EFBC,据三角形全等得1=2,所以 OB=OC,OF 是等腰三角形斜边上中线,OF=AD,同理 OE=AD 求出 EF 再求面积。法四:先证1=2,得O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据勾股定理得 OA=OD=,OB=OC=,这

7、样 S=ACBD,代入可求值。分析上面的四种解法后,不妨再问:梯形中常用辅助线作法有作两条高,平移一腰、平移一对角线等等,那么本题平移 AB,行不行?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固然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极大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另外,教师也必须培养学生对多种思路中选择一种易于表达的方法,特别要提高学生的判断、估计能力,避免学生一旦方法选择错误,而不知回头开辟新思路,这样反而对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受到伤害。四、加强数学过程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过程,这样造成学生只懂得死记硬背,遇到问题多采取生搬硬套的作法,学生在听课时看不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

8、程。我们要重视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推导过程。如当初科学家发现该结论时那样既体现各种不同的思路,又分析各种思路正确与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使他们创新能力获得提高。例如,在学习菱形的判定定理 1 时,若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学生可能觉得索然无味。不妨先安排一个作图题:任意图A,画一弧与它两边交点 B、D,再分别以 B、D 为圆心,以原半径再作两弧,两弧交点为 C,连结 BC、BD,得四边形 ABCD。这时,教师设计如下问题:1、菱形、平行四边形及矩形,它们各自如何定义?2、大家所得到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行吗?是矩形?或是菱形?3、在作图过程中

9、体现出四条边有什么关系?4、请同学们下一个结论。于是,许多同学便能猜测“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余下的工作便是指导学生对命题进行证明了。由于学生直接参与了整个探索过程,学生会感觉整节课上得有意义,感觉时间也好象过去比较快,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发现”定理的过程有学生的作图与数学思维溶入,满足了学生创造的欲望。有学生选任意A 时,可能刚好A=90,那么所得到的四边形为特殊的菱形,即正方形了。学生的思维可能因此再次活跃起来,创新思维再次激活。参考文献:【1】陈椿坚谈初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教学参考 【2】林文凤浅谈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中学数学教学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发展的空间,通过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创新,乐于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知识能够融汇贯通。关键词创造空间善于创新乐于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