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的条件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306848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幸福生活的条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幸福生活的条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幸福生活的条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幸福生活的条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幸福生活的条件 我们在座的也有一些年轻的朋友,那么一些朋友可能会认为我和某人相爱,这 个带来了幸福的生活,那么只要两个相爱的人能在一起,他就幸福了。但是我 要说这种幸福是靠不住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幸福是从你的那个相爱的人里 面获得的,而相爱的人也从你这里得到幸福,他都不是内在的幸福,一种可能 是你对你所爱的这个人不可能永远都是爱的,他会变的,那么这个时候你自己 就变化了;另外一方面就是你所爱的这个人本身也在变,他也不一定永远被你 所爱,也不一定会永远爱你,那么这就是一个变化莫测的过程,所以这种幸福 是暂时的。那么我刚才讲的革命就是通过修道或者内在工作所获得的幸福是什么呢?就是 他寻找到内心的

2、家园,他获得了生命的那个幸福的永恒的源泉,是什么呢?就 是那个道。他跟道生活在一起,他生活在道中,而在这个道中他是超越了有限 的自我,不再执着于那个有限的自我,不再有小我的那种计较和执着。那么他 是生活在一种广阔的存在状态之中,他自身就是一种富足的状态,一种幸福的 状态,当然也是一种有意识的觉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当中他无所求就获得了 幸福,然后他带着这种幸福的状态、幸福的境界去自由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整个世界的生活就变成他的一场游戏、一场欢舞、一场神圣的舞蹈。当然大家可能不相信有这样一种状态,其实那些真正的得道的高人就是这样, 他可能在一个山洞里面,甚至他都没有穿衣服,一无所有,但是如果我们

3、拿当 今世界上一个最富有的人跟他在一起比较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谁是乞丐,谁是 皇帝。一般人可能会认为那个得道的、没穿衣服的人是一个乞丐,那这个穿金 戴银的那个人可能就是富翁。但是不!只要他们两个人站在一起,我们可以很 清楚的看到谁是真正充实的、富有的。前面我们已经有一系列的论证,大家可以知道,就是你外在的富有不能带来你 内心的富足,你也许是一个富翁,但是你仍然是一个乞丐,为什么呢?因为你 心有所求,心不安宁,你还在求这个求那个,你不是乞丐吗?反过来那个得道 的人,虽然他外在上一无所有,但因为他无所求,他圆满自足地生活在这个世 界上,所以他是一个真正的富翁。他富足,他不想从你那得到任何东西,但是

4、反过来,他可以给予你,他可以传你方法,可以教你东西。这样一个富翁和他 站在一起的时候,那个富翁的心态就是一个乞丐,而那个得道的、一无所有的 人反而是个富翁。所以我们大多数人是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幸福的,我们越是去追求那个幸福,我 们越是在制造各种各样的烦恼,而你所向往的那个幸福永远不会到来。除非你 接受现在的自己,活好当下的每一天,活好每一个时刻,只有当你的心态净化 到这样一种程度的时候,你才能够享受生活里面的一切,能够随缘利用生活里 面的一切。我也不是说要你离开这个世界,要抛弃你的财富,而是说你要成为 你的财富的主人,你安然的接受你自己,享受你生活的一切。这是一个从修道的角度关于幸福生活的一个洞

5、见。如果你接受了这个法则,这 就是点金术,它能让你真正地生活在幸福当中,如果你不接受,那我讲的这种真正的幸福生活是永远也不会得到的。设想一下包含着等量快乐的两个世界。在第一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他们相互间不会因为别人的快乐而感到快乐,也不作任何努力去增进别人的快 乐;每个人只关心自己。但第二个世界里的人们却是慈善的,帮助彼此获得幸 福,别人幸福时自己也欣喜。第二个世界难道不是更好吗?有人可能会说这两 个世界里不可能包含着等量的快乐:考虑到人们相互间有益对方的情况,第二 个世界里的人们会比第一个世界里的人们更幸福。但是,产生于他们美德的优 势却可能正好被第一个世界里的自然优势比如更温暖的

6、天气和较少的疾病 所抵消。如果结果是两个世界同样幸福,那么享乐主义就会说两个世界同 样地好。但是假使我们只能把其中一个带入到现实之中,我们不会更喜欢第二 个吗?这些争论说明,不仅快乐是好的,美德具有符合道德的感情和欲望也 是好的,而不道德的行为和痛苦一样,都是坏的。如果你是仁慈地关心他人而 不是恶意地试图伤害他人,那么世界和你的生活都会变得更好,这点会是真的, 即使你的美德意味着末了你感到的快乐比你可能感到的要少。许多哲学家肯定都想到了这一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相信,伦 理德性是良好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苏格拉底甚至说,做一个正义的、有道德 的受苦的人,也比做一个不正义的快乐的人要好

7、。即使我们并不同意这种极端 的观点,我们也应该在快乐之外加上美德,作为最终好处清单上的一个项目。 还有反对享乐主义的第二个论证,它表明了更多好处的第二个范畴。我国自唐、宋以后,以儒、释、道三家的哲学,作为文化的主流。在这三家中, 佛家是偏重于出世的,虽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张入世,普救众生,但出家学 道、修道的人,本身还是偏重于出世。而且佛家的学问,从心理入手,然后进 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学问,又以孔孟之学为其归趋,则是偏重于入世的,像 大学、中庸。亦有一部分儒家思想,从伦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 但是到底是偏重入世;道家的学问,老庄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 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像一个人,跨了门槛站在那里,一只脚在门里, 一只脚在门外,让人去猜他将入或将出,而别人也永远没有办法去猜,所以道 家的学问,是出世的,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个人的养生之道 上,亦有如此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