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总结大众版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2296569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总结大众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总结大众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总结大众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总结大众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总结大众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总结大众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总结大众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总结考试大纲总结论述题部分论述题部分 绪论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 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

2、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 社会是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章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

3、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 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 础。 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其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 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 最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

4、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 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 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 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

5、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联系的环节。第 四,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6.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 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 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7.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 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

6、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 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 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第二章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 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首先,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7、基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 性认识, 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其次,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再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3.3.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在于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在于 (1)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2)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 成巨大的物质能量(3)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4.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人的认识需要 一个过程。 (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

8、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 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 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 5.为什么真理具有客观性为什么真理具有客观性 一是真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具有客观性。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什么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什么 (l)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 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 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

9、绝对真理; (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 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7.7.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这是指: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 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 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其次相对真理向绝对真 理的辩证转化。这就是每指:真理是一个过程,它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8.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 首先

10、,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第三章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的相互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互独立性 (1)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 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 (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总是与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 有着内在的继承关系。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

11、表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 革的基础; (2)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 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 分认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2.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2、,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 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 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 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 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

13、会基本矛盾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 变化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1)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2)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 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3)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4)决定历史的一般 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4.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 劳动形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其次,对生

14、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5.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 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油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 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 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6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 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

15、人 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 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 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8.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有两个:一是只看到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思想 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二是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不懂得、不承认人民群众是 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据此可以看出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不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第四章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

16、形成及其本质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统一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他们在时间上 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对立性: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 生产关系,是社会属性。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是什么?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是什么?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作用:自发地调节着社会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 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 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的生产,商品 生产者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