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直论王正龙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289431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灸法直论王正龙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灸法直论王正龙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灸法直论王正龙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灸法直论王正龙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灸法直论王正龙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灸法直论王正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灸法直论王正龙(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灸法直论 王正龙 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的目的,是黄帝因为怜悯广大穷苦百姓,为了给他们治 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理论和方法。经文上说: 我爱护万民,亲养百官,并征收他们的租税。但我又很怜悯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给,往往还 会发生疾病,没有钱买药治病。 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药物和损耗元气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细无为的诊治方法,疏通经血 之脉,使阴阳调和,谋求使虚逆的元气变为顺实,汇聚较为充足的真阳能够汇聚裹携邪气, 循经脉的通道枢纽一起外出,从而消除病邪,以治疗他们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 为了流传后世,必须建立明确的法则,以使它永远流传,永不泯灭,容易使用而难以忘记,就 必须使

2、其条理分明,建立理论体系。并进一步分出不同的篇章,区别开表里层次,确定人身 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脏腑经脉和阴阳内外的规律。为此首先创立一部针经。 圣贤慈悲之心,使后世百姓蒙受无穷恩惠,实在是百姓之再造父母,业医者之恩师楷模。 经文中所谓的“微针”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作用的治疗方 法的代名词。其中,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 ”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 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 经文中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

3、所宜;阴阳具虚,火自 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说明“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 泛应用了。 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并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 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 在枕上记中也有“艾火漫烧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经脉畅通)”的说法。 俗语云:“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所谓“三里常不干”,就是经常对“足三里穴”施以化脓灸 ,使穴位经常流脓(常不干),也就是“勿令疮暂瘥”的意思。传统中医的“灸疮流脓”与西

4、医的“ 感染发炎”是两回事,“感染发炎”必须做伤口消毒处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而“灸疮流脓”只 需贴块纱布吸脓即可,以免弄脏内衣,而且,可以下水游泳或泡澡,生活起居都不妨碍,因为 所灸的都是强壮穴,灸后局部气血充盛,免疫力极强,所以,绝不会转变为西医的“感染发炎”。 这是因为“灸疮流脓”是局部元气充足的情况,不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而“感染发炎”是局 部元气虚弱的情况,就会有“红肿热痛”的症状。比如: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受伤是很难愈合的, 而为其施以足够的化脓灸后,伤口愈合是十分迅速的。西医如果没有亲眼看到,是绝对不会 相信的。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之一就是 “主肌肉”和“主统血”,重灸中脘穴

5、,可以很快恢复脾的功能,所以,流血不止或伤口难以愈合 的情况也就不会发生了。但是,必须一次灸透,倘若只灸一两百壮就停止的话,各种功能还 没有完全恢复,伤口就会化脓两三个月而对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然而,如果灸后两三天伤口不化脓,就属于元气极度虚弱者,应慎灸。 古贤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平常人通常将“针法”与“灸法”通称为“针灸”。比如人们常说:“有病可以去扎扎针灸。”其实针与灸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虽然针灸都是源自“经络学说”,但治疗范围、方法和效果却有着很大的差别。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法则不问虚实寒热,都可以 使用灸法,只是

6、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区别罢了。 明杨继洲曾说过:“病在肠胃,非药而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此不能以及;在腠里,非灸、爇(ruo、音弱,点燃的意思)、熨不能以达。” 明李梴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 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其实,所谓“针药所不及”,是因为针刺需要调动元气,而对于阴盛阳虚的情况是不适合针刺 的;而元气虚弱、胃功能极差的情况是很难消化药物的,故而称“针药所不及”。只有灸法,可 以避开脾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 灸法尤其对一切寒湿痹痛,或久病体弱者,具有促其产生温热,发挥温

7、通气血、宣经活络、回 阳补虚、祛寒逐湿的作用。灸法不仅能够治病,而且,能够预防疾病,具有增强机体抵御外邪 的功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一、关元穴: 【穴位取法】:由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作为五寸,仰卧,当脐下三寸处。 【主 治】:诸虚百损,四肢厥冷,六脉微细,真阳欲脱,中风脱证,失眠,奔豚,寒邪入腹,水肿腹胀 ,疝气,虚痨咳嗽,潮热,咯血,大小便失禁,溏泻,便秘,尿频,遗尿,遗精,阳痿,白浊,闭 经,不孕,癃闭,便血,尿血,少腹瘀血等。 关元的关,就是闭藏的意思,兼有交通枢纽之意,就像古代的关隘一样;元,就是对“元阴元 阳”的简称,好比古代关隘所保护的对象;穴,就是窟窿,或比

8、喻为处所、枢纽。关元穴主管胞 宫精室,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故称关元穴。 关元穴为任、督、冲一源三岐之源,所谓“肾间动气”之所在。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是 统摄元气之所。为肝、脾、肾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小肠之募穴。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手太阳经主降,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肝、脾、肾属足三阴经主升,具有储藏营养的 功能。从而可知,肝所藏之血、脾所统之血、心所主之血、肾所藏之精以及肺所主之气,其物 质来源都依赖小肠不断地吸收供应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 而小肠之所以能吸收营养,全都是依赖命门真火(肾间动气)充盛。欲使(患者的)命门真火充 盛,必须灸小肠募穴

9、关元。因为真火属阳,只有灸才能兴阳(为针所不及),而阳之发生须以 真阴为物质基础。小肠内容食物为阴,消化吸收功能为阳,灸之则阳生(增强消化吸收功能) 、阴长(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增多)。气属阳,血属阴,既补气又补血(元阴元阳)。因此,关元穴 的主治首先提出“主诸虚百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小肠的蠕动是促进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当机体死亡后,血压已经降为零 ,但只要小肠还在活动,门脉仍能保持一定的血压。传统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因此, 心脏与小肠的协调活动,是保持人体血压的最基本因素。但是,血不能自行,而气为血之帅,气运则血行。 难经上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元。所谓生气之元者,为十二经之

10、根本也,为肾 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元。” 这段话,阐明了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的动力是来源于肾间动气。因此,可知小肠的动力也是 来源于肾间动气。肾间动气禀受于先天,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此原动力,在人出生 后,需要由小肠不断地吸收营养来充养,才能继续发挥作用(这就是后天补先天的道理)。 一般来说,一个人年过三十以后,阳气逐渐趋向衰退,宜常灸小肠募穴关元,可以增强小肠 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不但能治诸虚百损、真阳欲脱等证,而且,可以保健延年。 宋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云: “真阳元气虚则人病,真阳元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 十,可三年

11、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两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 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 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多无效。此非黄帝正法,(若)灸关元五百壮,(则) 百发百中。中风者,乃肺肾气虚,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大)壮(必愈)。” 明张介宾著类经图翼云: “关元主诸虚百损,但是(只要属于)积冷虚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三百壮,活人多矣。” 虽然,上文说:灸法不问虚实寒热,只要属于“积冷虚乏”都可以使用灸法。但善用灸法,必须 懂得“十四经脉”以及“阴阳”的变化规律,若懂得“十四经脉”,就必须懂得针法。“言针则寓灸 ,言灸则随针”,针与

12、灸并用,同时又懂得用药,才是好中医为之奋斗的目标。其真才实学,非 研究生、博士、教授等辈通过钻研理论和相关考试才能掌握的。 因为,凡是阴虚、阳虚或气血不足所导致的病症,多属于虚症。所以,对于体制较强、病情较 轻者,用针刺关元,可以收到一定疗效。但对于体质较弱、病情较重者,唯有用灸法,才能收 到复原益气、回阳固脱、温肾健脾之功。所以,凡属于实热证,均宜针刺药疏;凡属于虚寒证, 均宜灸法;凡属于厥阴证,应慎灸。 张仲景伤寒论说:“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 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难复也。” 意思是说:微为虚之脉,数为热之脉,虚热盛则真阴虚,慎不可灸。若勿灸之

13、,因致火盛,为邪 上攻,则为烦逆。且阴本虚也,更追以火,使虚者愈虚;热本实也,更逐以火,使实者愈实。阴 主营血,而行于脉中,但追逐之余,无有可聚之势,以致血散脉中,彼艾火之气虽微,而内攻 实为有力,焦骨伤筋,大为可畏。所以然者,筋骨藉血以濡养之。今精血被火而外散于气脉之中,精血从“丹田“一外散则难复于源也。终身为残废之人,谁职其咎耶? 所以,唐孙真人千金方云: “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此为良医。若针而不灸,或灸而不针, 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要,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耳(只恨时下知道用 药同时又明晰针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学者须深解用针(之旨),燔

14、针白针,皆须妙解, 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在此不论针法,只谈灸法。 我经常接触的患者,都是气血两亏非常严重的,所以基本都是施以化脓灸。对于临床实践的 体验,我认为:隔物灸不如直接灸。隔物灸只能治疗病情较轻的疾病,而对于重症、危症,隔 物灸无异于隔靴搔痒。所以,既用直接灸,就必须重灸,只有重灸关元,才能起到暖丹田、壮 元阳、补肾精、益骨髓的疗效。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哮喘、气管炎、肺结核、中风、心脏病、 慢性肾病、类风湿、脊柱炎等对于西医来说的不治之症,甚至癌症,通过重灸关元等,都可以治愈。 当对关元穴施灸二三百壮后,会出现“通窜”的感觉,哪里有病,就“通窜”到哪里。比如:子宫 有病,就会“通窜

15、”到子宫;前列腺有病,就会“通窜”到前列腺;大肠有病,就自然“通窜”到大 肠,直至病除为止。就好像电脑的“杀毒软件”一样,根本就不需要认为去操控,“杀毒软件”会 从头到尾、从里到外的将“病毒” 全部搜出并杀灭,全凭真阳元气的自然造化功能,绝对不用“越俎代庖”,其效果真是令人不 可思议。 在对患者施灸时,一般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应该坚持灸下去,直至被灸的关元穴不觉疼痛 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直至小腹如热水袋一样温热舒服为止。而且,在此之前所出现的情况 都是病邪被化解出去的情况。比如:喉咙干痛、口渴、目赤、头痛等症状,许多古今医生都认 为是灸过火了,通过灸足三里就可以引火下行。但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

16、灸关元可以祛除寒 邪、增强脏腑功能,有助于恢复“元阴元阳”。 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 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根本就不必用人为的方法去调动升降。 就是说,等寒邪被驱除以后,“上火”的症状就自然会消失,根本就用不着灸足三里来“引火下 行”。因为人的身体内部是非常“聪明”的,艾火通过穴位的作用,激发了真元的功能,真元又 借助艾火的力量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驱净,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将散在外面 的热量收回来,根本就不会出现继续上火或或发烧的情况(对物体越加热,物体的温度就会 越高,这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而人体则不然,如果寒邪已去,发热的状况就会自动消除。但 如果小腹温热以后,依然继续施灸,此时才会出现伤阴过火的现象,会出现超高血压,但也 不会发烧)。那些刻意地使用“引火下行”方法的老医学教授们,都是对“阴阳”不甚明了的人。 因为,“阴阳”是人体的神灵,是不可思议的,只会比大脑更神奇,绝不会比大脑更愚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