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的建设发展及现代启示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42286410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都北京的建设发展及现代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首都北京的建设发展及现代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首都北京的建设发展及现代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首都北京的建设发展及现代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首都北京的建设发展及现代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首都北京的建设发展及现代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都北京的建设发展及现代启示(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首都北京的建设发展及现代启示首都北京的建设发展及现代启示摘要:摘要: 北京不仅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首, 而且是世界著名古都。它的城市规划 与设计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北京这个城市的分析研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但可以完善北京的发展,同时可以给其他城市一个很好的借鉴。北京旧城长达 8 公里的中轴线,在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中是极为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轴线。北京 正焕发着古老而又时尚的全新面貌 。我们需要更深层次更理性的看待北京。 古都北京是城市设计的无比杰作,主题思想明确,整体性强,自然与人工巧妙结 合,宜人的空间尺度。今天北京的条件完全不同了, 但能否从

2、中得到一些启示, 吸收某些优秀传统来为今天服务,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古都 规划 改造 建设 借鉴 可持续发展一选题的意义选题的意义北京不仅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首, 而且是世界著名古都。它的城市规划 与设计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北京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首都, 建国以来特别是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 北京的建设速度令国内瞩目、世界称奇。北京这座城市是我 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北 京这个城市的分析研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但可以完善北京的发展,同时可 以给其他城市一个很好的借鉴。另外,北京的关键性和重要性,使其受关注程度 远远大于其他城

3、市,这样使分析更有实际意义。北京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二众人眼里的国际化大都市众人眼里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北京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北京是 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 ,是中国第 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的 总枢纽。它有着 3000 余年的悠久历 史和 850 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历史 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 之一。中国 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3 号 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鸟 巢”等建筑也成为了它的现代符号。 北京正焕发着古老而又时尚的全新面 貌。仅仅看到这些是不够的,我们需 要更深层次更理性的看待北京。 北京文化的魅力在于深厚的历史积 鸟巢 淀和丰富的现实内涵。北

4、京的城市社会 和文化生态是围绕着政治权力、官场生活而建构的。北京作为辽、金、元、明、 清五朝古都, 拥有按照传统的“ 天人之学”设计而成的结构对称、方正典重的宫 殿街衙, 以及四合院式的规整严实的平民建筑, 它的生活节奏给人一种中古社会 的从容迂缓的稳定感, 展示出一种东方情调的人生境界。整座城市弥漫着深厚的 文化底蕴和浑融的古典气息。要了解分析北京的规划思想,就得从历代都城变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说起。三中国历代都城变迁及建设特点三中国历代都城变迁及建设特点 1.中国历代都城变迁中国历代都城变迁 (1)(1) 诞生并发展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夏文明诞生并发展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5、的华夏文明 远古时期都城变迁反映了中原先民各部落在向外发展中相互冲突、相互融合 的过程。而这些都城之所以迁徙频繁,与当时的人类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落 后有关。这些古华夏族先民活动的地区大致都在黄河中下游,因此可以说中原地 区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 (2)(2) 夏商周首都的变迁夏商周首都的变迁 夏、商两代,都城变动不居。都城变迁,反映了部族征服的需要和民族融合 的趋势。民族迁徙带来都城转移,都城的转移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值得注意的 是夏商两代的都城位置都不超出中原地区,说明这里是华夏民族融合的腹地,华 夏民族正是立足于此,以其强大的融合力和先进的经济文化,逐渐向四周发展的。(3)(3)

6、东周列国的都城发展东周列国的都城发展 周先后以部、幽、岐、程、丰、镐为都,至周平王时东迁洛邑,是为东周。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各诸侯国都城不断迁移变动,蓬勃发展。都城的多元 扩散,为华夏民族的大融合提供了众多支点。而秦吞并六国,在六国都城的基础 上建造起气势恢宏的都城咸阳。继秦而起的汉王朝先后以长安、洛阳为都, 使统一国家的都城稳定在关中、关东的东西轴线上。 (4)(4) 长安与洛阳两都制格局的形成长安与洛阳两都制格局的形成 中原是历代帝王为治之地,中原地理与帝业成败之关系至为密切。众所周知, 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权都是靠镇压异己的掠夺战争建立起来的,为了保住其胜利果 实,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建

7、都地点多在长安而不在洛阳。在唐代以前,政治中心 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中心在以洛阳为中心的关东。所以,自周公营洛邑, 开两都制之先例以来,历代多有仿效。如西汉定都长安而以洛阳为陪都,东汉定 都洛阳而以长安为陪都,西晋虽建都洛阳而又十分重视关中。这种两都制格局, 既能坐收“居险而握天下之势”之便利;又便于国家的政治管理和权力推行。 (5)(5) 北京时代北京时代唐代以后,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是导致政治中心东迁的根本原因。转移之关 键是隋朝大运河水利工程的开凿。政治中心的选择不能 仅仅考虑经济因素,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政治、军事等方 面的因素。隋唐以后,经济中心由关东地区转移到长江 流域,政治中心的

8、转移也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元、明、 清定都北京,正是取长安、开封二者之长而去其短,即 北京处于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具有开封一样的经济优势。 同时,北京位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三大 地理单元的交接处,具有长安一样的军事优势,是抵御 自西北逐渐转移到东北的外患的最佳军事地势。所以, 北方政治中心的理想位置应该是北京。2 2、中国古都规制、建设之特点、中国古都规制、建设之特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都城作为国家政治统治中心, 对其选址及规制、建设自古以来就受到历代列 国统治者们的高度重视。早期,即夏、商、西周时期,立国建都着重考虑自然环境。 夏、商时期布局不很规则, 自西周时

9、, 宫殿建筑等设施才布设得比较规矩。尽管 周礼 考工记曾追记西周王朝所建之都城是“ 方九里, 旁三门, 国中九经 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 但只是理想化的都城规制 模式, 实际上均未完全做到。秦、西汉时, 随着封建统一王朝的建立以及国土的 扩大、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国都的选择, 既注重自然环境的优越,同时还注重从 政治斗争形势及各统治集团各民族之关系的高度来选定国都,以便能控外驭内。在 都城的建设上, 也有意识地追求宏大壮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城形式不断有 所演变,但基本特征却因为统治集团竭力遵照周礼 考工记所确定的模式而 更突出。这些基本特征有: (1) 回

10、字型, 相套的城池 春秋战国时虽已出现了初期之回字型重重相套的都城,但毕竟为数甚少。多数 都城都是两城相依。自秦王朝以降, 历代都城多采取宫城与郭城, 或者宫城、皇 城与外郭城等两重甚至三重城相套的规制。这一布局特点显然更有利于都城的安 全与防卫。符合古人“ 筑城以卫君, 造廓以守民”之都城规制思想。 (2) 南北向的城市中轴线 在都城规制中安排南北中轴线, 在秦都咸阳中已见端倪。秦、西汉时都城之 中轴线还不够严整。以后之都城, 大多有南北中轴线。 尤以曹魏邺城、北魏洛阳 城、隋唐长安城与洛阳城、北宋开封城、元大都城与明清北京城最为明显。这与 我国古代华夏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吻合一致的。 (3)

11、完备的礼制建筑 秦汉以后, 都城宫殿楼阙, 更是追求金碧辉煌, 宗庙祖社不厌其多。从天地 日月、列祖列宗到孺道佛各教神, 皆置庙宇寺观, 进行祭祀, 以充分体现统治者 敬天法祖的思想观念, 为他们的统治增添神圣而又神秘的光环。 (4) 规则整齐的街陌里坊 这一特点从现已掌握的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资料看, 自西汉长安城开始就已 有明显的表现,至曹魏邺城与北魏洛阳城更形完善, 至隋唐长安城达于极致。这种 街陌纵横直交形成十字形路口与棋盘式整齐排列的坊里, 成为隋唐长安城内主要 的布局形式。这一布局特点, 不仅给予后世国都城邑建设极大的影响, 同时还对 当时周边邻国, 如中亚诸国与日本京城的规制建设也

12、产生了直接影响。严整规则 的街陌里坊布局之特点一直保留了下来,清北京城 依然如故。明清北京典型街坊及四合院布局 唐长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5) 东方文化情趣寓之园林 在都城中修建壮丽辉煌的宫殿楼阁之外, 还在都城内修建了不少专供他们享 用的苑囿园林。规模宏大, 建筑精美。特别是都城皇家园林, 在浓缩了东方文化 情趣与造园艺术的基础上, 还强烈地透示出封建帝王的权欲思想。四都城北京的建设发展四都城北京的建设发展 1. 北京城的历史溯源北京城的历史溯源 北京建立城市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1045年的西周灭掉商纣后的开国 时期。当时,北京地区为燕和蓟的两个封地的结合部。燕

13、灭蓟后,定都蓟城(今 宣武区广安门一带)。从秦汉、隋唐至五 代,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蓟城 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 镇和交通要冲。公元938年,辽在蓟城 (时称幽州城)的基础上,建南京城并将 其定为陪都。金灭辽后,于公元1153年迁 都于此,改称中都。金中都的建立是北京 向全国性政治中心过渡的重要标志。蒙古 王朝崛起后,北京也首次成为全中国地域 范围的政治中心。明代朱元璋的起义军, 在南京建立了都城。明代的第三个皇帝永 乐皇帝为了威慑当时不断入侵的北方少数 民族,实行“天子首国门”的战略,决定 把国都迁往北方,并在大都的基础上重新 规划和营建了一座都城,现代北京城的形 制就

14、是那时留下的:皇城居中,以城市中 轴线贯穿南北;按照周礼,规划了左 祖右社,前朝后市;五坛八庙星布城周, 严整有序。清代的北京城的形制基本继承了明代北京 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北京京城 变迁示意图 城的格局,同时对很多重点建筑进行了维修或改建,而且建造了北京西北郊的以 “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建筑群,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建筑遗产。2.2.北京建都的优势北京建都的优势 北京有3千多年的建城历史。辽代以北京为陪都,称燕京或南京。金代于1153 年迁都北京,改名为中都,从此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元代以北京为大都,以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建设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规模。北京之所以历 来成为军事重

15、镇、政治中心,这与其地理形势有关。它地处华北平原与西北蒙古 高原、东北松辽平面之间,西北是燕山山脉,西南是太行山脉,南面是华北平原, 东面是渤海湾。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渤海,成为拱卫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 山险,南控平原,处于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间,必然引起历代 政治家与军事家的重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53.北京城的改造北京城的改造 (1).旧城中轴线的魅力 北京旧城中轴线南端从永定门起,北端止于钟楼,全长8公里。建筑大师梁思成 先 生是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的,他说:“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 中 轴线穿过全城。北京 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 这条中

16、轴的建立而产 生;前后起伏,左右对 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 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 据的;气魄之雄伟就 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 到底的规模。”明清 北京城中轴线布局不 仅受元大都中轴线的 设计影响,而且全面继 承了唐、宋、金、元 都城轴线设计的精华, 把中国城市中轴线设计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设计,可以说是把 千百年来中国封建文化和智慧都浓缩在这条轴线上,把中国古代城市轴线设计推向 顶峰。 (2).旧城总格局 城市水系、皇城和旧城基本格局,以及重要文物古迹和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是 构成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内容。北京旧城规模宏伟,具有严整而对称的传统格局 和典型的东方色彩。城市由外城、内城和皇城三层城市体系环环相套组成,外城 由于只修建了南城,所以北京城的形状呈现“凸”字形。每层都有笔直高大的城 墙分隔开来,所以城门对北京的交通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北京有“内九外七皇城 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