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和人的本性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2284657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和人的本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和人的本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和人的本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和人的本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社会心理和人的本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和人的本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和人的本性(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社会心理和人的本性社会心理和人的本性社会心理学认为,趋群性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趋向于合群。社会生产方式越发达,生活方式越先进,各类人员的趋群意识和结群倾向就越强烈生的。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发展,社会聚群现象 普遍存在的、发生的原因、情况和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这种随意性、自发的、无拘无束的聚群现象无所不在。它的启动原因之一是出于人们最基本的交换信息需要。这一需要最原始的生物学价值是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及时调整自身的行为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聚群者希冀在集合中寻找到共鸣点,并力图补充缺陷,达到志趣相投、知能互补。不仅如此,而且聚群行为心理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随着我

2、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聚群已由过去的单一性发展到多学科广泛交叉,层次日益增多,品位日益提高,形式日趋复杂。因此,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优化整合聚群心理与聚群行为发生、发展的过程特征和规律,即聚群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探求对积极聚群行为的鼓励、强化,以及寻求对偏离聚群行为的预测、预防和调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社会行为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与社会聚群行为活动等三大领域。当代社会行为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整合科学。整合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三大层面的内容,即社会2环境

3、、文化心理、人格信仰、角色地位之间相互作用的宏观社会文化行为心理整翕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意志、社会态度之间相互作用的中观社会行为心理整合层;亲和行为、互动行为、聚群行为、规范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微观社会聚群行为心理整合层;这三大层面内容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整合构成了当代社会行为心理研究的有机整体,力图发挥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三者的“杂交”优势,克服不足,建立共性与个性、世界化与本土化相统一的社会心理学。 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点上,社会行为心理整合所关注的社会文化与亚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心理的积淀,对社会成员人格信仰、角色地位等社会行

4、为产生的影响,以及人格与角色待社会和赤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社会环境与文化心理的建构。 在个人与个人的交互作用点上,社会行为心理整合所关心的个人之间的相互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怎样在社会认同层面,人际关系层面,人际沟通层面相互作用产生的角色地位与社会行为,以及后者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前者。 在群体与个人的交互作用点上,社会行为心理整合关注从群体到个体又从个体到群体的影响过程,在群体合作、竞争、冲突、调适等对称性社会互动和模仿、暗示、感染等非对称性社会互动中,如何影响人们的亲和行为和规范行为,以及人个行为又如何作用于群体行为 3而有利他主义行为效率分析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重要历史时期,人均 GD

5、P 已经超过 1 000 美元,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资源匮乏,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瓶颈加剧,环境污染严重,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不足,精神文明尚需加强等等。而这些问题除了制度、管理、法制、发展观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利己主义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为上大行其道,而利他主义行为严重缺失。本文从经济学、社会学、行为学等角度,从利他主义行为的含义出发,分析利他主义行为效率的来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弘扬利他主义行为的策略。一、利他主义行为的含义和类型一、利他主义行为的含义和类型在市场经济下,绝大多数人们的行为

6、是按照经济规律的约束来实施的,而在人们的行为结构中,同时存在着利己主义行为和利他主义行为,两种行为都会打上市场经济制度的烙印。经济学对利他主义行为的关注始自 20 世纪 70 年代,此前的研究沿袭了亚当?斯密的传统,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由三个基本命题组成:(1)追求自我利益是人的行为的根本动机;(2)“经济人”能根据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采取适当的经济行为,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3)只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谋求个人利益的人在市场机制这只“无形之手”的引导下,会增进社会福利。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利己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完全相容的,行为主体不利己,就没有办法予以4激励,管理就不能实施,企业

7、和社会就不能发展。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利他主义行为和利己主义行为并不排斥,利他主义行为在市场经济下仍然有生存土壤,利他主义行为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利他主义行为,是指一个人通过自己的付出增进他人效用的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彻底的利他主义行为:一个人牺牲自己效用以增进他人效用的行为。这种行为不追求任何形式的回报,哪怕是精神上、心理上的满足;(2)纯粹的利他主义行为:一个人只是为追求心理上的愉悦,而对他人做出的不指望其他任何回报的转移支付;(3)指望获得某种形式回报的利他主义行为:一个人为追求名誉、赞扬等精神回报而采取的利他主义行为;(4)互惠的利他主义行为

8、:一个人为了日后得到他人的援助、支持而采取的利他主义行为。后三种类型的利他主义行为具有普遍意义,在这三种类型利他主义行为的后面都潜藏着些许利己动机,恰恰有这一点儿利己动机存在,利他主义行为在市场经济下才找到了支点,也使利他主义行为得以解释,这不仅符合经济学有关原理,也符合社会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二、利他主义行为的效率利他主义行为与利己主义行为相比在经济学意义上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势,利己主义在市场经济中有时会比利他主义要有效率,反之,利他主义在市场经济中有时也会比利己主义更有效率,两者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对抗性矛盾。利己主义泛滥,社会交易成本就会上升,人们的精神满足不能实现,生活质量下降,群体凝聚

9、力面临5挑战,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空谈。与此相对应,过渡的利他主义,也会由于信息不完全而使社会交易成本上升,降低决策行为效率,社会发展失去支点。因此,我们认为,适度的利己主义与适度的利他主义相互补充、相互支撑,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适度的利他主义行为的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适度的利他主义行为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显然,以利己主义为基点的纯粹市场交换,不能解决社会成员的所有需要,很多需要的满足需要以利他主义为基点的彼此互助、同舟共济,利他主义行为的很多表现形式,解决了市场交换不易解决的问题。环境治理和保护、交通管制、见义勇为行为等等,只靠制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10、,即使达到效果也要付出巨大成本,而以文化、道德为基础的利他主义行为对此则具有不可估量的制约、规范作用,市场经济越发达,对利他主义及其行为的需求会更大。(2)适度的利他主义行为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自身拥有的聪明才智是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并不顺利,中间有许多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原因之一就是人类社会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出台了许许多多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制度,即“制度非中性” 。有些制度的出台缘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充分,而大部分不良制度产生的本质原因在于制定政策的群体奉行利己主义。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加大,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显然存在着过分的利己

11、主义行为,只有适度的利他主义才会降低这些不良制度和短期行为的产生,从而使人类从利他角度考虑未来,6进而树立科学发展观,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利他主义行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工业化以前,当人类不能靠个人力量解决生存问题时,彼此进行密切的合作;在工业化之后,人们喊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响亮口号,鼓励人们在更高层面上互相支撑,共同进步。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利他主义行为与利己主义行为较量的历史。(3)适度的利他主义行为有利于企业成长与发展。由于信息不对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企业员工存在的背德行为和逆选择行为是其主要表现形式,这些问题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了企业效率

12、。完全杜绝上述问题和行为显然是不可能的,但通过利他主义的宣传、教育,配套以一系列良好的激励制度则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上述问题和行为。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状态是由帕累托原则来衡量的,当社会资源配置进入到这样一种境界:不降低至少一个社会成员的福利,就不可能使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提高,称为帕累托最优;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福利的前提下,能够使至少一个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增加,称为帕累托改进。显然,以财富转移支付为主要形式的利他主义行为具有帕累托改进的功能。适度的利他主义行为能够降低社会交易成本。适度的利他主义行为不仅仅降低企业内部以及其他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而且更能够降低社会中组织与

13、组织、组织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社会效率。如果社会中利己主义过度,信誉丧失,人人自危、社会相应增加防范、调查取证和治理成本;利己主义过度,7就要大大增加管理人员、管理机构、管理设施、管理制度。尽管如此,由于人人都存在利己主义动机,因此也难以管理得井然有序。利他主义及其行为大量存在,能使人们的行为不仅仅受法律约束,而且更多受道德、文化约束,从而使人的行为规范更多、更全面、更有效。这样,社会的征信体系才得以确立,人们的行为预期才得以明朗,优良的社会文化才能得以传承。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14、,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

15、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8人与群体的关系。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同事、上级、家人、有人等等的影响。大量的有关研究表明,消极的社会聚群(矛偏行为)与人们社会观念的偏颇和社会行为的偏离也有正相关。特别是当代中国青年有一种比西方更重视同辈凝聚的矛群意识,在这种社会心理环境下,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在聚群面对面的互动中会越聚越热,热到一定程度就会将问题自然聚焦,聚焦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施放出来。由此看来,聚群和赤心理的发展存在着两种可能性,既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也可能

16、成为社会变昔的动力。 (1)纯精神意义上的感情交流,不涉及肉体和任何物质需求,这类人相对来说比较高尚,可以说深得精神恋爱之精髓。这些人往往心理有点问题,他们不会把自己的真正想法告诉身边的人。这也许是因为在以往生活中他们的一些应激遭遇,让他们产生了很强烈的不安全感,应激源显然是外部环境,或者说社会环境。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刺激他们,导致他们最后发展了精神网恋这种行为。(2)感情交流为主,偶尔涉及情色语言但以不超出拥抱、接吻之外的话题为底线,间或打打电话不过不能超过 3 分钟以话费控制在每次 1 元钱左右为准。这类人也属于比较纯洁一族,不过生活中性冷淡的比较多。年龄也大都在 45 岁以上。在表现形式上是这样的:生活中严谨认真,受教育程度较高,从事的职业以教师、公务员、企事业财务工作者为多,对爱人比较挑剔,但是作风严谨。那么可以这样说,爱人和受试的感情(人与人的关系)不是非常融洽导致了感情交流方9式的网恋行为产生种行为来解决。 (3)不谈感情只谈色情,感情只作为维系色情的工具,不见面,因为见面后色情也谈不了了(长的太恶心) 。这种网恋只是极少数,不过一条臭鱼腥了一锅汤,应该批判。年龄一般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