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互动提升教学质量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281449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互动提升教学质量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课堂互动提升教学质量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课堂互动提升教学质量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互动提升教学质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互动提升教学质量(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互动提升教学质量摘要:课堂互动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是师 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我们 要善于创造条件把握关键,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使我们的互动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 园。 关键词:乐学 时机 主体 互动 课堂互动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所谓课堂互动,实质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 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是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思 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互动既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 实践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互动必须是民主平等的;二

2、是互动必 须是积极的、自主的。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就其存在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师生互动和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 讲的局面,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给老师以 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生互动指学生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 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为此我认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课堂 互动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注重乐学,激活互动乐学是教学互动的一个重要前提。学生的“乐学”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发挥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消极的“等、靠、

3、听、记” , 不墨守成规,而应让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主动地去探究新知,主动地追求进步 与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开发 学生的智力,增进学生的智慧。 (2)富于批判性。它是互动性的升华,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底蕴,以发现问题量的 积累为支撑,批判的过程就是质疑的过程。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 基础和源泉。批判性要求学生善于在求同中存异、在吸收中批判,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进而焕发出自主意识和努力探索的人生态度。 (3)展现创造性。要把学习的过程表现为一种学创结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应在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下,

4、参与创新,学会创新。创新注重知识的综合,注重否定与批判, 注重借鉴与超越。一题多解、一题多议都是学生创造性的展现。展现创造性要求学生“变 学为思” “变学为悟” “变学为创造” 。 二、把握最佳时机,增进互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随意互动就能够提高课堂质量的,也不是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 么时候互动就什么时候互动,就能够有效果的。真正的互动,应当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 发,从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互 动的优势。 “动”要恰当。一般说来,应把握这样两个时机:1 “动”在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处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通常都有明确的目的,互动的内容服从于特定教育任务的

5、完成。 互动要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 来设计,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引发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 使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 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矛盾的激化中生成知识,而非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如,在月光曲教学中,教学重点是区分事实和联想,认识联想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我在教学中,将重点确立在包含联想的 8、9 两节,首先组织同学赛读、师生赛背;在此基

6、础上,先分析第 8 节中联系与写实,认识联想的判断形式,再让学生找出第 9 节中哪些是 联想部分,比较删去联想部分的效果;最后,再让学生分析包含联想内容的一段文章,展 开添加联想文字的扩写小训练,并当堂相互评点。如此围绕课文教学重点展开互动,既做 到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迁移,也实现了阅读理解向写作训练的迁移。2 “动”在需要师生合作处合作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 系的环境之中的。课堂上师生需要合作的关键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困难的时 候,是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需要的时刻。在师生合作中,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在创造一个生生互动的环境下,

7、从 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 体,从群体到群体,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让他们自己在探索、思考、沟通、交流的过程 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师生之间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 从而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月光曲第二段时,提出问题:你认为有哪些问题值得研 究?学生根据课后习题提出“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琴?” “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 弹第二首曲子?”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这些问题。这些,都是教师 预设的问题,教师分别简要板书问题。教师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有一个学 生怯生生

8、的问:“老师,贝多芬和盲姑娘说话为什么要用上一个您字?”显然,这是 预设之外的问题,教师一怔, “哦-有研究的必要吗?”此时,其他学生都不以为然地哄 堂大笑。这时,教师鼓励学生,让他说说提这个问题的原因。学生支支吾吾,:“贝多芬 是大音乐家,他怎么称又穷又瞎的盲姑娘为您?”此时,教师赞扬他说:“你的见解 非常独到.”于是,教师拿起黑板檫,轻轻地搽去三个问题,写上一个大大的您字。教室里 一片寂静,学生门开始思索。展开热烈讨论。终于有所悟。 面对一个意外,教师是在举措茫然中维护自身权威,错失一个个教学良机?还是在亲 和对话中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现” ,拥有一份意外惊喜?细想教师那轻轻一擦,擦去的是

9、 精心设计的教案,是烂熟于心的教程,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这一擦,却拥有了一份师 生平等亲和力的张扬;学生智慧灵光的闪射。 三、凸现学生主体,强化互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和凸现,既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学 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在互动中对话,将使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1在质疑中互动,倡导民主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 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 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传统的教学提问有如下特点:教师 问,学生答,问题环环相扣,步步

10、深入,答案明确唯一,最终以学生解答教师的所有问题 为教学的归宿。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提问而言,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全程质疑,在 课堂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 式的改变,激活儿童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最终达成三维的教学目标。它的基本流 程是这样的: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 室。2在体验中互动,珍惜独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 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

11、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一特质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事实上,每 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有自己个性的体验,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正所谓“有一千个读 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主动 地将自己的看法提出来。3在辨析中互动,鼓励探索在互动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 学生敢想敢说 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 “异 想天开”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学习 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

12、。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 却未必如此,因此我们要将选择权交还给学生。 4、在评价中互动,交流情感。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动态变化和发展,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具有偶发 性和动态性,恰恰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课堂效果的影响更大。比如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可能 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和利 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时刻把握每一个发展学生的契 机。在这种互动课堂之中发展个性,丰富情感。 互动的课堂是开放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 多元的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我们要善于创造条件把握关键, 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使我们的互动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 福建教育 、 小学语文教师 、 现代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