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究论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演进及趋势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42231701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研究论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演进及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企业研究论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演进及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企业研究论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演进及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企业研究论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演进及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企业研究论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演进及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企业研究论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演进及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研究论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演进及趋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研究论文企业研究论文- -企业业绩评价模式演进及趋势企业业绩评价模式演进及趋势内容摘要:企业业绩评价从传统财务评价模式到以EVA、平衡记分卡、三重盈余 为基础的战略性评价模式,经历了单一财务指标、系列财务指标以及财务指标 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演变的过程。其间,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评价主体多 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目标多重化、评价方法复杂化。关键词:业绩评价模式 财务指标 非财务指标 发展趋势 自189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后,经过100多年的研 究探索,企业业绩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日趋完善和成熟,既产生了极为 丰富的研究结果,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

2、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企 业业绩评价从简单地用会计指标进行判断到用综合指标进行分析,发展到与企 业管理全过程的融合。经历了传统方法向现代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业绩评价模式 这是一个主要从传统财务指标出发而建立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该体系的基本 特征是以财务指标为主,立足于事后评价,关注企业当前状况,重视表面可见 的短期业绩。当杜邦企业财务主管唐纳森布朗建立的杜邦公式及后来发明的“ 杜邦分析图”,将业绩评价的对象从内部生产效率扩展到企业整体业绩,基本 奠定了财务指标作为分析评价指标的统治地位。这种建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以财务指标为主导的分析评价体系,与产业时期企业以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相适应,对

3、于衡量当时企业组织的财务业绩及推动这些企业组织的成长起了重 要作用。随着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各种财务指标分析方法日渐成熟,这种方 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但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兴起,这一 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我国学者王化成(2004年)教授认为该体系在设 计思路、具体内容和运作方式上都过于陈旧,在评价的广度、深度和远度上都 过于局限,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其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只注重 财务结果的评价,对业绩动因的评价不足;注重短期利益的衡量,对长期发展 能力的衡量不足;注重企业自身运作因素的考查,对外部

4、环境因素的考查不足 ;注重有形资产的考核,对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的考核不足。另外,在应当选 择哪些具体的财务指标、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财务指标以及给这些财务指标赋予 什么样的权重方面,该体系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而从企业发展的历史来 看, 缺乏理论基础的体系往往会被新的体系所替代。 战略性业绩评价模式 知识经济下竞争要素的无形化及“社会责任”理念的兴起,除股东外,来自于 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制衡对公司经营者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人力资源、创 新、客户、市场、相关者利益等成为新的管理关键词。企业从单靠提高内部管 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来实现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转向了战略性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的形成和保持。现代企

5、业业绩评价面临创新和调整的需求,战略性业绩评价成 为必然。其中,经济增加值(EVA)模式、平衡计分卡模式、“三重盈余”模式 占有重要地位。 (一)以经济增加值为基础的模式 经济增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 简称EVA ) 是指上市公司在扣除了投资者的机会成本后所创造的价值。EVA 指标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思腾思特(Stern Stewart )管理咨询公司发明并申请版权。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个指标逐渐流行起来 。EVA是指在扣除产生利润而投资的资本的成本后所剩下的利润,考虑的资金成 本是机会成本。资金成本的概念体现了亚当斯密(Adam Smith )以来的基本思

6、想:企业投入的资金,应当带来最低限度的、具有竞争力的回 报。这种资金成本的计算包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经济增加值的基本思路是 :公司的投资者可以自由地将他们投资于公司的资本变现,并将其投资于其他 资产。因此,投资者从公司至少应获得其投资的机会成本。EVA与其它许多衡量 利润的传统指标之间的首要区别在于,它是“经济利润”而不是“会计利润” 。它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如果某种商业行为没有获得经济利润的前景,它就不 可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从这一角度看,EVA是推动经济资源流动配置和各公司努 力创造价值的主要原动力。 EVA 作为一种新的业绩评价指标,对传统评价体系的突破主要体现在:首先,对资 本成本的高度

7、关注。EVA是建立在经济利润概念的基础上,它要求企业不但要将 所有的运营费用计入成本,而且还要将包括所有者所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在内 的所有资本成本计入成本。 EVA通过将权益资本成本显性化,能够使经理人行动和股东价值创造更加一致。 其次,强调评价企业真实的业绩。 EVA 虽然仍是一种利润计算方法,但它并未被会计惯例所束缚。GAA P 会计准则基于权责发生制和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考虑:坚持将公司的一些长期支 出全部计入当期费用,而不是将这些长期开支予以资本化并在一段适当的期限 内摊销。较为典型的是研发成本、广告和促销费用、员工培训和开发费用等。 这些被会计准则列入成本的项目,在EVA中被视为投资,这

8、一调整使企业更易适 应新经济下的经营环境。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当然,EVA本身也存在缺陷,表现为:第一,EVA指标体系本身的不确定性,在E VA模式中,资本成本无疑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但它并不是企业实际发生的费用 支出,而是一种机会成本,本身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其具体计算目前还缺乏比 较规范的流程,无法准确衡量股东必要报酬率始终是EVA的软肋。同时,由于EV A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进行大规模的难于完全免除主观判断影响的会计调整,有 可能去掉企业经营者用来向市场传递有关企业未来发展机会的信息,导致EVA指 标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受损,无法解释在信息革命、各种技术革新和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企

9、业内在的成长性机会。第二,EVA并不能综合反映不同评价主体 的要求。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企业利益相关者通过对企业业绩的评价 来获得企业经营信息从而指导自己未来的行为决策。EVA虽然能较真实反映企业 为股东所创造的财富的多少,能较好地满足所有者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的要求 ,但对其他评价主体的要求,却不能有效地满足。第三,EVA是一个绝对总量指 标,不便于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的比较。另外,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说,EVA究 其性质而言仍属财务业绩的综合性指标,以其为中心的业绩考核系统必然会出 现只能对全要素生产过程的结果进行反映,无法提供产品、员工、创新等方面 的过程信息,不利于指导具体的管理行为。

10、 (二)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模式 知识经济的兴起,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 企业已经步入了战略业绩评价阶段。战略业绩评价最有代表性的是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是上世纪90 年代由美国学者Robert SKaplan 和David P Norton 提出,其后在世界很多国家大型企业得到应用。“平衡计分卡”强调一个系统 的管理理念, 即强调平衡财务目标、市场经营、内部管理和企业成长四个因素对企业整体竞 争力的影响。平衡计分卡除了传统的财务指标,还增加了顾客、内部业务流程 及学习与创新三方面的非财务指标,使企业能够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企业 :顾客角

11、度:顾客如何看待我们?内部业务流程角度:必须擅长什么?学习与 创新角度:能否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财务角度:怎样满足股东? 一方面通过财务指标保持对企业短期业绩的评价;另一方面通过员工学习、产 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共同驱动企业未来的财务业绩, 展示企业的战略轨迹。平衡计分卡开始从以往的股东中心论转向利益相关者角 度。对比传统的业绩评估方法,平衡计分卡的推出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它把 传统意义上的业绩评价与企业的竞争能力、管理业绩和长远发展规律紧密联系 起来。通过多角度的权衡机制, 制约了管理者为追求部门的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或其它部门乃至公司整体 利益的片面行为。目前,平衡计

12、分卡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管理工具之一,根 据美国Gartner Group的调查,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1000位公司中,有55%用了平衡计 分卡系统。 平衡计分卡中,创新与学习是核心,内部业务程序是基础,客户是关键因素, 而财务仍然是最终目标。其指标体系中, 除了股东、顾客、员工外, 缺乏从管理者、供应商、政府和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指标, 没有达到企业与其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因此,平衡计分卡指标 体系对相关者利益的满足仍然是建立在股东价值最大化基础上, 只是评价的角度由单纯的财务角度,扩展为企业战略角度。另外,为求全面、 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整体业绩,平衡计分卡引入了大量的非

13、财务指标。这 些难以量化的非财务指标在评价过程中所固有的深厚主观色彩,使平衡计分卡 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三)以“三重盈余”为基础 “三重盈余”业绩评价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顺应投资者对企业投资理念和 投资策略的变革而提出的、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模式。“社会责任投资”(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SRI)是金融行业实践企业社会责任而诞生的一种投资哲学。SRI顺 应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基于环境准则、社会准则以及金钱回报的投资模式 。其支持者认同“义利兼顾”的理念。它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第一种解释 是“股东 利益相关者关系”,因为股东利益与利益相关者利益

14、休戚相关,金融机构必须 对利益相关者(如环境和社会问题)给与更多关注,以避免某些无形风险,第 二种解释被称为“三重盈余”原则,由英国Sustainability公司总裁John Elkington提出了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三方面的平衡发展。这三 重考虑被称作投资回报的三重底线或三重盈余(TripleBottomLine),因此SRI又 被称作“三重盈余”投资。进一步讲,SRI 不仅包括对投资对象短期内财务业绩的考察,而且还要对投资对象在社会、环 境和企业伦理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综合考察,最终形成投资决策的投资行为。 以“三重盈余”为基础的业绩评价模式实际上是包含财务业绩和社会业绩的综

15、 合业绩评价模式,它突破了传统业绩评价模式所反映的单一的经济利益关系, 从本质上反映了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相互依存、浑然一体的和谐发展关系, 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式。引入企业社会业绩考核指标的业绩评价体系, 目的是为了更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但是由于评价方法难以操作而影响 了企业的评价结果。因此这些评价体系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趋势 企业业绩评价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这种发展过程不是简单的新陈代谢、新 旧更替的过程,而是从简单到综合、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其间,主要呈现以 下发展趋势: 评价主体多元化。一方面,所有者的范围扩大了:公司的所有者不仅包括物质 资本

16、所有者股东和债权人,而且包括人力资本所有者 劳动者,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另一方面,公司的责任增加了:公司运营不仅影响到在公司做了各种专 用性或通用性投资的所有者利益,而且影响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顾客 、供应商、当地社区居民、政府等等。企业目标不再是仅仅追求股东利益最大 化,而是利益相关者综合利益最大化,其中包括企业关注社会责任的程度,使 评价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评价内容多维化。企业的生产经营除了依赖其直接经济资源的配置外,还必须 依赖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人的体力、脑力、情感 、动机、道德等人力资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谐的企业关系、丰富的社会文 化、道德风尚、伦理观念、诚信协作等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环境等生态资源等等。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因此, 企业资本由传统的一维资本(财务资本)向多维资本(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 资本、生态资本)转变。 评价目标多重化。新的经营环境要求企业从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的单一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