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未讨回话语权 铁矿石谈判困局根子在国内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230648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未讨回话语权 铁矿石谈判困局根子在国内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六年未讨回话语权 铁矿石谈判困局根子在国内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六年未讨回话语权 铁矿石谈判困局根子在国内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未讨回话语权 铁矿石谈判困局根子在国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未讨回话语权 铁矿石谈判困局根子在国内(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月 8 日,以“乘势应变 合作互利”为主题的 2010 年铁矿石国际市场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矿石钢铁行业近千名代表出席了研讨会,共同研究全球铁矿石贸易的新动向、新对策。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2010 年,成了全球铁矿石贸易史上一个“分际线”:维持已有 40 年历史 的年度基准价格谈判机制基本瓦解。全球钢厂都以“愤怒”作为第一反应,又 以“无奈”作为第二反应,之后陆陆续续、直接间接地承认与矿商签订了季度 合同或“临时协议”。在这变局稍稳的“间歇”,我们不妨对“铁矿石之变” 来一个全程追踪,并沉下心来进行2010 年,成了全球铁矿石贸易史上一个“分际线”:维持已有 40 年历史 的年度基

2、准价格谈判机制基本瓦解。三大矿以“干脆利落”的姿态,似乎一直主导着这个变局:先是明确提出 定价改变的意图,同时明确宣布与全球大部分钢厂签订了基于现货价格的短期 或临时合约。全球钢厂都以“愤怒”作为第一反应,又以“无奈”作为第二反 应,之后陆陆续续、直接间接地承认与矿商签订了季度合同或“临时协议”。 全球钢铁业的生产继续“正常”地进行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中曾说,钢铁业与 矿商的定价博弈“还刚刚开始”。但毕竟,阶段性的结果已“尘埃落定”,机 制转换的“分界线”已经划出。宝钢股份公司总经理马国强在一季度业绩说明 会上已明确表示,铁矿石定价机制的改变,目前来看已是“大势

3、所趋”。对于这一场“点击率惊人火爆”的铁矿石“市场之变”,业界各有看法: 有人认为是三大矿借垄断之势,对钢铁业实施“闪击”之术;有人认为变局其 实已如影随形“伴随”了多年,但钢铁业始终没有“睁大眼睛直接面对”的勇 气;有人认为中国钢厂应坚持抗拒;有人认为抗拒只会陷于更大的被动,只有 取主动之势,才是上策。真是让人感觉铁矿石市场成了“一团乱麻”。在这变 局稍稳的一个“间歇”,不妨对“铁矿石之变”来一个全程追踪,沉下心来进 行理性的思考。六年的谈判没有讨回六年的谈判没有讨回“话语权话语权”在中国,铁矿石的“知名度”异乎寻常地高,“连买菜的老太太也会议论 一番铁矿石的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国人一提

4、铁矿石,十有八九会马上联 想到“话语权”问题,往往是以愤激的口吻“声讨”矿商的“霸道”:“我们 买了这么多矿,在矿价上却一点作不了主,买什么涨什么,真是亏。”一位熟悉矿价谈判历史的资深人士对记者说,中国参与全球矿价谈判的这 6 年多来,谈判代表几乎是在这样的全民悲愤声中“一路走过来”的。有时候, 舆论的压力大过对市场的判断,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在这个过程中,“冷静的思考”太少了,自我的反思往往被“怒气”掩盖了。话语权最后成了一个 “玄之又玄”的东西,成为某种感情的载体,而不问“它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的铁矿石谈判史,值得认真疏理一下。2004 年度,是中国钢厂参与全 球铁矿石定价谈判的“起点”

5、。据宝钢人士回忆,宝钢从建厂开始,就完全采 用进口矿石,较早融入了全球矿石贸易体系中,在中国矿石进口未火爆之前, 宝钢的进口量占到国内矿石总进口量的三分之一。由于这样一个地位,宝钢就 成为中国钢厂矿价谈判的“一线”代表;中钢协作为行业的利益协调机构,在 “后台”实施一系列的准备、组织和总体协调工作。这个基本谈判模式和总体 构架,从中国矿石谈判史的开端就基本成型,至今未变。2004 年度宝钢集团代 表中国钢厂首度全面参与全球矿价谈判,谈不上“大的发言权”,首先是争取 一个公平的谈判地位。据相关人士说,当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避免三大矿参照 现货价给中国“单独定价”。这表明,现货价从中国矿价谈判史的一

6、开始就成 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而其实质是中国钢铁业在本世纪初进入新一轮快 速发展期时,先天存在制度缺失,未形成有序、统一的铁矿石市场平台,未在 源头上消除矿价“双轨”、倒矿赢利的空间。这个“苦果”是我们自己种下的。2005 年度:日本新日铁公司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率先达成 71 .5%涨幅的首 发定价。在首发价出台之初,宝钢曾发表公开看法,认为这一涨幅“超出了钢 铁业能承受的范围,必将对全球钢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但后 来宝钢接受了这一定价。国内舆论认为这是“被迫追随”,引发了 对 中 国 钢 厂“ 丧 失 话 语 权 ”的 指责。但这一年,宝钢有一个“大的胜利”, 就是代表亚

7、洲钢厂坚决拒绝了澳矿巨头必和必拓提出的基于到岸优势到岸优势的“额外 加价”的要求,维护了传统的矿价机制。但从这一“胜利”中也充分反映出, 基于到岸优势到岸优势的“现货体系”正日益渗透到长协价格谈判中去,国际矿商对 “现货利益的引诱”已在作出实质的试探。2006 年度:6 月 20 日,宝钢集团代表中国钢厂与铁矿石主要生产商必和必 拓公司达成价格协议,精粉矿和块矿价格比上个年度上涨 19%。这一涨幅与此 前由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和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达成的“首发价格涨幅”一致。 这个结果在业内也被认为是“被迫追随”。因为在首发价出台时,中国钢厂方 面表示定价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市场的情况”,认为不可接受

8、,并且坚决要求 与三大矿山公司继续进行谈判,尽最大可能与谈判对手就中国市场的未决问题 进行探讨。但最终无果。这充分体现出,在铁矿石需求旺盛、长协矿与现货矿 “价差”拉大的情况下,三大矿的垄断力量得以强势发挥。2007 年度:这一年度的谈判被称为“闪电战”,也是中国钢厂首度获得首 发定价权,成为中国钢厂迄今取得的“最大的谈判胜利成果”。在 2006 年底的 12 月 21 日晚间,宝钢集团宣布,宝钢与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 河谷公司就 2007 年度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达成了一致,粉矿价格上涨 9.5%。 宝钢在谈判开始后的 1 个月左右时间内一举拿下首发定价权。这个结果后来被 实际证明

9、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价格,全球钢厂都要感谢宝钢”。因为,在 这一年度内,铁矿石现货价上涨了一倍以上。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价格“双 轨”的矛盾更为突出了。2008 年度:2 月 18 日晚间,全球最大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正式 宣布,它已与日本最大钢厂新日铁公司和韩国浦项公司确定了 2008 年度海运铁 矿石涨幅为 65%至 71%的“首发基准价”。宝钢集团代表中国钢厂在 22 日确认 了这一价格。但两大澳矿企业不认可此一涨幅。至 6 月底,宝钢宣布与澳矿达 成价格协议,涨幅在 79.88%至 96.5%之间。这一年,巴西矿商实现了“质量加 价”;澳矿终于实现了 2005 年度提出但未实现的“基于到岸优势到岸优势的海运费加价运费加价” 。这被视作年度长协矿基准定价机制出现的最明显“裂缝”,其根本原因还是 现货市场对矿价上涨的强烈预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