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与法治保障探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208084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才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与法治保障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宋才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与法治保障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宋才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与法治保障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宋才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与法治保障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宋才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与法治保障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才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与法治保障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才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与法治保障探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宋才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与法治保障探讨宋才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与法治保障探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重大举措与法治保障探讨重大举措与法治保障探讨宋才宋才发发 (广西民族大学 法学院,南宁 530006)摘摘 要: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把共享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抓手,把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保障在于:重大改革政策的出台必须于法有据,运用法治思维方式治理城乡管理痼疾,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意识保障民生福祉,完善基

2、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维护司法正义。关键词:关键词:小康社会;民生福祉;共享发展;制度保障;法治思维;司法正义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概念是随着现 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深化和完善的。 “小康”作为描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具体概 念,最初是在 1979 年由邓小平与来中国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时提出来的;1982 年 9 月中共十二大文件首次正式使用“小康”概念;1987 年 10 月中共十三大进一步提出 了分“三步走” 、到 20 世纪末达到基本小康水平的阶段性目标;1986 年邓小平对“小康

3、” 的基本内涵,从概念和定义上做了较为完整的阐释。理论界过去多是从单纯经济的视角评 价“小康”的,譬如说到 202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 2010 年翻一番, 就算是达到和进入了“小康”社会。实事求是地说,这种认识在今天看来是不够全面的。 2012 年 11 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在认真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勾勒出 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图景,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诞生 100 周年前夕的 2020 年,将全面 建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小康社会。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 性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国家长远的发展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把实现现代化确定为

4、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根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提供的中国现代化报告 预测,我国将在 2020 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40 年前后将超过世 界平均水平,即基本实现现代化;2080 年左右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即全面实现现代化1。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最初提出“基本小康”的目标,经过中共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 ,再到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完整地展现了我国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经历不断明晰、不断深化、不断提升的发展过 程。尤其是自中共十八大以来,逐步形成并着力推进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5、、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不仅标志着中共中央、国务院治 国理政理念的日趋成熟、思路的日趋完善,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宋才发(1953) ,汉族,湖北省武穴市人,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 学杰出人才柔性引进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论文为 2014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民族法学体系,维护民族大团 结研究 (批准号为:14ZDC025)的研究成果之一。2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念的核心是“全面” ,即不只是在宏观层面上体现为现代化建 设战略目标的“五位一体” ,而且在现代化建设的微观层面上,体

6、现为人们的生存权、发展 权依法得到保障,人们能够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人民民主的范围不断扩大、民主的程 度不断提高,国家科技、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 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则是更基本、更持久、更广泛 和更深沉的自信,因为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与精髓,连接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未 来,寄寓着中国人民的选择、愿望和期待。总之,要在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 标,就必须把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 归宿点。 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贫困”是横亘在小康路上一

7、个绕 不开的障碍, “疾病”是挡在致富路上一块推不开的顽石。据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统计的 数据显示,我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特困户,已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 42.2%2;患 大病和患长期慢性病的贫困人群,已成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推手。一个时代有一 个时代的关切,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依据“精准扶贫” 、 “精准脱贫”政策以及 2016 年 6 月出台的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 ,中央政府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 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等举措,无疑成为当下“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的关注 点,全民健康也将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的内在推动力。民生是“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 的基础部分,

8、中央政府在新常态下进行结构性优化和供给侧调整,必须以亿万民众的需求 改善带动供给完善为重点。尽管我国当下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社会矛盾增多的严峻局 面,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向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型的新机遇。 譬如, “中国制造”有望形成服务型制造业竞争新优势,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有望 开启巨大需求的新空间,只有牢牢抓住经济稳中向好的新机遇,才能加快推进以提升发展 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升级。要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民生投入,牢牢地守住 民生底线,花大力气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块短板,促使公共资源更多更好地向社会弱 势群体倾斜,向广大农村覆盖和向基层延伸。2016

9、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 之年,各级政府一定要组织中央企业和社会力量解决 1 万个集中连片贫困户的水电路气问 题,落实 1 亿非城镇户籍人口在城市平等落户问题,积极安排 600 万套棚户区改造及居民 的安置问题等3。所有这些,既是政府解决民生问题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历史重任,更是居民释放消费潜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把共享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抓手。中央政府提出的共享发展新理念,本 质内涵就是全体人民在同舟共济的共建实践中实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体民众人人参与 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人人享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成果。要坚持共享发展,就要进一步 理清

10、思路、完善制度、突出重点。譬如,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实现整体脱贫,通过增加公共 服务供给促进就业创业,通过实施城乡教育均等化提升教育质量等,让不同区域的民众共 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没有广大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小康,就算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要补齐农村和民族地区欠发达这块民生短板, 还要补齐长江、黄河源头治理这块生态文明建设短板。当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简称 GDP)才达到 7800 美元左右。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标准,只有当人均 GDP 达到 1.2 万美元 的时候,才算达到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基本水准。而要实现人均 GDP 由现在的六七千 美元上升到 1.

11、2 万美元的高度,本身就是一个十分艰难地爬坡过程,多数国家就是在这个 阶段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只有少数国家跨越这个坎儿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4。当 下我国城乡居民之间不仅存在公共服务上的不均等,而且存在财产权益、户籍权益上的不 平等。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事关经济社会长远、持续、健康发展。衡量和评价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所达到的实际高度,有一个十分简朴易行的办法,那就是看人们的收入差距是不3是在不断缩小,中等收入人口的比重是不是在不断攀升,中等收入群体逐渐成为社会的主 流人群。这里有一个统计数据颇能说明问题:2014 年中国旅游出境人数首次突破 1.17 亿 人次,2015 年出境人数高达 1

12、.2 亿人次,它从一个侧面证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在不断发展 壮大5。当然,培育人们的小康社会心态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同样重要。还必须指出,共 享发展的核心是机会公平问题。譬如,在教育机会公平上,只有不分农村城市、不论贫富 家庭的儿童都享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才能够从根本上防止既有阶层的板结化、打通各 阶层之间人员流动的渠道,促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只有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才 有可能实现就业机会公平、发展机会公平,全体民众才有可能实现公平共享。 把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保障。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我国政 府提出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理念,不仅包括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

13、, 还包括社会健康和环境健康。一人健康乃立身之本,全民健康乃立国之基;人民的健康就 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社会文明的基石、国家富强的标志。没有全体中国人的健康,就不可 能真正建成“全面小康”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之所以提出“健康中国建设” ,把“人民健 康”上升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就因为人的健康直接体现社会文明进步,13 亿多人的健 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健康中国的核心是“以人民 为中心” ,要对 13 亿多人口实现健康全覆盖。一个成熟的、定型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只是 能够给所有中国人带来福音,而且必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保障。判断一个国家 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否

14、健全和完善,要看它能否兜住民生的底线,能否化解城乡居民的后顾 之忧,能否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祉。因而在“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不仅 需要解除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中的诸多后顾之忧,需要为西部民族地区集中连片贫困户和特 困人群的生活实施“政策兜底” ,而且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全体民众共享 发展的基本途径与制度安排。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很不完善,保障制度安 排更有诸多缺陷。譬如,普遍存在重经济保障轻服务保障、重局部改革轻统筹推进、重 “政府包办”轻“责任分担”的问题;即使一些具体的社会保障项目,也大多存在权责不 清、管理不顺、缺乏创新的问题。养老服务产品的总量供给不足

15、,尤其是向老残妇幼提供 的社会福利产品严重不足,制约了“老有所养”基本目标的实现,更难谈得上提供优质服 务的问题。再就与此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险体系来说,为普通民众提供的养老保险、医疗保 险等基本保险制度,不仅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加以完善,防范保险行业某些对老年人的坑蒙 拐骗行为,而且需要提高制度的公平性和运行的效益性。习近平在 2016 年 8 月召开的“全 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郑重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必 须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卫生与健康工作以基层为重点,让全体人民公平 获得医疗卫生的高质量服务。即第一步实现农村老百姓和社会上的普通人群,能够看得上 病、

16、看得起病、看的好病;第二步要让他们能够舒心看病、少得病、甚至不得大病,实现 全面提升中国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要切实通过补短板等措施,把卫生与健康的优质 资源覆盖到农村和贫困地区去;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确保入口食品安全,减 少公共安全事故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6。在“十三五”规划建设期间,各级政府要引导、 提倡、鼓励和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着力做好残疾预防、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的需求保障 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要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依法全面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继续推行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确保全体人民的福祉不 断得到提高7。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保障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保障重大改革政策的出台必须于法有据。法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法治现代化是国家制度 价值和政治文明的体现,人民是法治现代化的主体。世界上凡有重大影响的现代国家治理4指数,几乎都是由西方国家制定或主导发布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药方” ,不仅彻底地搞 垮了前苏联,而且仍在使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中国的法治现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