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美术教育的审美新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42179599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学美术教育的审美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中学美术教育的审美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中学美术教育的审美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中学美术教育的审美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中学美术教育的审美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学美术教育的审美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学美术教育的审美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中学美术教育的审美新论中学美术教育的审美新郑 小 惠摘要美术鉴赏课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在普通中学教育之中,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短时间内还没有摆脱高考的阴影。社会、家长、校领导和学生都不重视美术课,加之学生美术基础相对薄弱和较重的课业负担,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设高中美术鉴赏课呢?笔者认为,在实践过程中,关键的一点是要体现学科的特征,把握好美术鉴赏课的审美性。 关键词关键词 美术鉴赏 审美性 中学一、本色探究,突出学科特证一、本色探究,突出学科特证美术鉴赏课就要体现它的审美本色,注重学科本位,把握学科特征,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兴致,而将美术鉴赏课上成历史课或政

2、治课而失去学科特征,以致忽视了新课标中规定的美术鉴赏的目的。即美术学科的审美性教育。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就是“如何培养审美的眼睛” 。因此,鉴赏课除了知识性外,培养审美能力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们知道美术鉴赏的功能是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例

3、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是否就能认为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再如,我们欣赏血衣 开国大典这类题材的美术作品时,它们讲述的是某些革命传统、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美术鉴赏是中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本质价值是审美,蒋冰海在审美论一书中提到“尽管艺术与真与善都有联系,但艺术的主要价值并不表现在求真求善上,而是表现在求美上,艺术的根本价值还是在审美上。倘若艺术在与求真,那么牛顿的三大定律便是最好的艺术。如果艺术在与求善,那么品德教科书便是最好的

4、艺术。 ”但是它们都不具备审美的要素,缺少感性显眼的形式,并不是艺术。 ”也许我们的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品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艺术教育其他功能的发挥,也必须以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的发挥为前提。正如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也只是继发性的,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二、科学合作,让学生二、科学合作,让学生“畅所欲言畅所欲言”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牢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如果只是让学生记住我们教学规定的作品的理论评价,用固定的美术欣赏方法去欣赏,由于我们强加给他们过多的程式化的学习

5、内容,而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美术课也是同其他的应试学科一样死气沉沉,没有想象,没有创造。因此我们的课堂也只能成为学生们的休息课,经常有一部分学生不是在看课外书,就是在做其他的文化课作业,或者交头接耳,甚至睡大觉,有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就大讲特讲美术方面的细节,如某个画家的风流韵事,或某幅作品的拍卖价格风暴,或就是他所经历的人与事,学生听得倒是颇有味道,一笑而过,待教师再回到正题上时,才发觉已经离题千里。在高中的美术鉴赏课上,光是谈画面讲故事是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那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天地,也难怪高中生在那么紧张的学习压力下,不在高考范围的美术鉴赏课自然成了他们难得放松身

6、心的“休息课”了,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多给学生设置一些“畅所欲言”的机会。例如:在教学的时候,曾有学生提出漂亮的就是美的。我就让学生辩论罗丹的雕塑欧米艾尔 。漂亮是美术欣赏的标准吗?学生通过激烈的辩论终于明白 z(欧米艾尔)既不“漂亮” ,也不“好看” ,但结我们心灵和视觉上以震撼,她传递给我们一种“残缺美” ,或是我们说的“凄美” 。辩论的最后,我适时引用罗丹的艺术主张:“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 ,在艺术中有可能变成非常美,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能算是美的。 ”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效果就会比我们以前的教学方法效果好得多。按照我们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经常会这样问:“

7、我刚刚说过的这幅画的特点记住了吗?” , “我们欣赏作品的方法有哪些?”像这种死教条的教学方法应该彻底杜绝了。在鉴赏课中学生想知道的东西很多,关于作品本身、艺术家或其他相关的事物。我们除了可以设置一些针对学生辩论,当然还有其它的方式。在我们的教学中都可以尝试,新课程的实施向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学生而教,据学情而教,做到每课有反思,让我们倾听学生的声音,作为学生的美术学习与身心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舞台上应加快适应自己的角色。三、重视文化拓展,不应过于专业化三、重视文化拓展,不应过于专业化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抱怨学生形不准、明暗关系搞不清、美术知识了解太少,试想一下,我们作为美术教师,从学

8、画到走上讲台,至少需要三年,画好素描,专业训练也得几个月,要求缺乏专业功底、文化课负担沉重的学生,通过每周一节美术课就成为准画家,岂不很可笑?实际上,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是我们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要求过高。美术教师单纯以主观意识来要求学生,不能贴近教材,不能领会教材的新理念,以训练专业人员的要求训练学生,效果自然不尽人意。高中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培养美术专业人才,而只是提高学生一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正如课程标准指出,要“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 ,同时也明确指出, “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 。如

9、果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或偏重专业技能训练,将学生本来以为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文化研究课或专业技能课,这既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也脱离美术鉴赏的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一定的宽度。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还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当然

10、这一切也应是审美基础上。 “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在一堂美术鉴赏课上,要求学生欣赏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我首先按照画面内容分三个段落让同学们体会沿着河流行进游览的感觉;再让他们说说画面中描绘“故事”的开端,高潮和结尾,数数局部画面中人物有多少,行业有哪些,猜猜画幅的大小(大多同学都对宽度与课本长度相仿的画面大感惊讶) 。这个过程让同学们了解到清明上河图异常丰

11、富的内容、高度的历史文献价值和作者令人信服的卓越的艺术才能。当同学们提出疑问:人物比例,远近的空间关系为什么与西方古典绘画强调的写实不同?如此众多的人物景物是用什么样的笔描绘出来的?在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穿插了分析构图、用笔、造型等环节,从开端的郊外风光到以“虹桥”为中心的最紧张、最热烈的部分,再到城门内外的景象,好像看连环画一般的过程让同学们体会了什么是“移步换景” ,了解到中国画特有的构图方式和透视方法;严密的线描紧密结合对象的质感特征,让同学们了解到线条作为中国画基本造型手法这一特点;在选材方面,画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是被动的“有闻必录” ,而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创作主题

12、表达的需要,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有时代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具有中国画的“写实”特点;最后同学们归纳出作品中蕴涵的“气韵”:作者饱满的创作热情,持久不懈的毅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艺术想象力的丰富及艺术表现的周密不苟,都在绘画史上有着典范意义。在这种合作式的教学中,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美的教育,在审美的基础上还知道了很多从课本上不能了解的东西,如南宋的风俗人情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整堂课的气氛相当热烈,效果非常理想。最后下课时,我高兴的宣布:“今天汴京一日游到此结束。 ”学生们都笑了起来。总之,美术鉴赏课首先应该发挥出自身特有的审美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有效途径,无

13、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技能的培养;不论是创作实践的指导,还是艺术鉴赏的引导,都纳入了审美教育的总框框之中。使其能对学生的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的影响。达到鉴赏课真正的目的,正如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性为目的者也。 ”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即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参考文献:1、 艺术教育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郭声健2、 美育与艺术鉴赏 ,东南大学出版社, 赵道飞 陆阳秋3、 蔡元培美学文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4、 跨学科教育论 ,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向阳主编5、 新编美术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乃树 程明太6、 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 ,福建教育出版社, 钱理群 刘铁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