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 阿成 我的年夜饭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148110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建 阿成 我的年夜饭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新建 阿成 我的年夜饭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新建 阿成 我的年夜饭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新建 阿成 我的年夜饭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新建 阿成 我的年夜饭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建 阿成 我的年夜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 阿成 我的年夜饭(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建新建 阿成阿成 我的年夜饭我的年夜饭阿成:我的年饭,自做砂锅鱼头、东坡肉http:/ 2010 年 02 月 25 日 14:26 人民网-人民日报有那么一阵子,常写“吃”的文章。这就难免有朋友认为我的“嘴”一定很刁。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平时吃饭是很简单的。当然所谓的简单也并非“领导式的简单” ,领导式的简单是“四菜一汤”。对普通的百姓而言, “四菜一汤”还不能算是简单。还说我的简单。我的简单,大抵算是真正的简单了:即白水煮面条。既没有作料,也没有鲜菜,就是白水煮面条。煮熟了,捞出来,兑上点酱油,或者就着点咸菜吃就可以了。我的家人都非常不理解,皱着眉头问我“这样好吃吗?”我说“好吃” ,她

2、们听了便不住地摇头。白水煮面条,是我年轻时经常用的一种,吃久了,无所谓好吃,也无所谓不好吃。而是吃一种回忆,吃一种故情,并伴随着一种梦幻感和少许的惆怅感。很舒服。但是,对待家人与亲朋,我却不能采取这种个性化方式。你的喜恶就是别人的喜恶吗?所以尽量做得款式一点,热情一点。每年的春节,除了除夕之夜,我采取的方式,基本上是一日一菜。先聊聊除夕的圣餐。我设计的几种菜,除了应具有地方特色,也需包含着传统的、亲情的、缅怀式的意味,比如说鱼,我通常采取的是东北人红焖鲤鱼的方式。取鱼的标准,长一尺五寸,或者二尺均可。烹好置放在巨大的盘子中,再在鱼身上飘撒一点翠绿色的香菜。样子很美。无论是用来敬神、敬祖、敬我已

3、故的父母,还是让家人享用,都最合适,最端庄。而且鱼如此之巨大,一顿肯定吃不了,于是在一夜更两岁的特别日子里,便又成了“年年有余(鱼)”的象征了。其他,如酸菜炖肉、炸茄盒、拌凉菜、拌皮冻、芹菜炒粉条、肉炒蒜苗之类,纯纯粹粹是老一套。目的是让下一代过一个真正的、地道的、土掉渣儿的传统年。除夕之后,执行的是一日一菜。菜自然就要别致一点。比如砂锅鱼头和东坡肉就是这样。为了做好这两道菜,春节之前我就开始准备了。包括鱼头,包括“两头乌”的五花肋肉,都是我亲自到菜市场仔细选购的。做这样的菜,选料一定要精。马虎不得,更不能稀里糊涂。为了做好这两道菜。我专门去了陶瓷店,不惜重金,买回一个很有品位的紫砂砂锅。同时

4、,我也将相关配料,如冬笋、冬菇、青蒜,上好的干辣椒之类,一一购置齐全。而且还特地跑了一趟超市,买了一瓶上好的“花雕”酒。每做一菜之前,我很兴奋,像在起跑线上的骏马,直搓手。砂锅鱼头的做法,其实不复杂。先将买回来的(新鲜的)胖鱼头(学名鳙鱼)洗净去腮,然后从中间剖开,再切成一寸半见方的块,放在“花雕”和好品质的酱油中腌半个小时。并顺手将干辣椒用小碗泡上待用。同时,另起炉灶,炖半锅清清亮亮的鸡汤。接着,分别把冬笋、冬菇和猪肥膘切成片。用砂锅,加油,将腌好的鱼块煸一下,呈金黄色后取出来,再在砂锅里放油,将肥肉、冬笋、冬菇炒一下。炒差不多了,出香味了,再放上泡好的辣椒、酱油、花雕、盐、白胡椒粉、白糖和

5、鸡汤及油。开锅之后,倒入砂锅中,并把煸好的鱼块放入。盖上盖子小火焖一小时。之后,再放一点味精(不放也可,更纯粹)。用水淀粉将砂锅汁勾得略浓一点,并入青蒜苗,这就行了。主食是上好的东北五常大米饭。另有清淡的鲫鱼汤、随便几碟小菜儿不提。酒,当然是白酒和红酒,啤酒万万不可。饮料似乎也不妙。一家人围住开始吃。他们都说,呀,真好吃。我听了幸福得不行。东坡肉的做法更是简单。先将五花肋肉切成大的方块,用沸水煮透,取出,冲干净待用。还是用大砂锅,将一张手工编的、适合砂锅大小的竹箅子放在砂锅底部,然后铺上剖开的葱皮,再把鲜姜用刀拍松,散放在葱皮上面。把肉块儿皮朝下整齐地在砂锅里码好,加上白糖、酱油、花雕酒。最后

6、一项,在肉块上面放上一两个用长葱打成的结。妥了,盖严盖儿,旺火烧。烧开了,再改成小火焖。焖酥之后(其实这时候香味就出来了),用勺撇去浮油,将肉块小心取出,肉皮儿朝上,放在另一个不大的小陶罐里,盖上盖儿,一并放到笼屉里蒸。半个小时之后,妥了。主食同样是大米饭。喝啤酒最好。打开盖,都以为不能吃,这么大块的肉咋吃呀?但是一吃,呀,不腻!一人最少一大块,多则两块。恰好有个朋友来,一块儿入席。他一人造了三块,感慨不已,欲学之,我一一告诉他方法种种。他问,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我说,有,那就是白水煮面条了。他却像伟人那样,一挥手说,你这是挤兑我。(阿成)面 条 1 小的时候吃面条算是改善生活,那是多么甜蜜的

7、事情啊。但是,在我的记忆当中,却很少吃到老妈手擀的面条,主要原因是家里的人口太多了,八口人当中有六个是“饭桶” ,当八分之六。而且,那个时代之人,一个人的饭量顶现在三个人的饭量。当然手擀面好吃啦,可是谁擀得起哟。所以,到了改善生活的日子多么好的说法啊, “改善生活” 。需要间或地改善一下的生活的生活,肯定是不尽如人意的苦日子喽 到了改善生活的日子,一家人都想吃面条,怎么办呢?基本上都是到压面条的地方去换面条。用一个搪瓷盆装上足量的面粉,到街道上的面条加工点去换刚压出来的切面。这种事大都发生在星期天,星期天去换切面的人比较多,因为大家都需要“改善生活” ,所以得排队。每人手里抱一个盆排在那里。

8、我记得有一个外国人还给我们的队伍拍了照片。队伍中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羞涩的表情。 这种换切面的差事通常会落到我的头上。家里一共六个孩子,其他的人基本没有去换过切面。他们的任务就是吃。怎么个吃法呢?有两种,一种比较奢侈,即炸酱面,干糊糊的面条,拌上炸的豆瓣酱但绝不是重庆人吃的那种辣酱。另一种就是浑汤面,即连汤带面一大碗。比如你一共吃了三碗浑汤面,其实,纯面条你只吃了一碗,其余两碗是汤。换言之,一碗干糊糊的炸酱面,相当于三碗浑汤面。一位重庆女出租车司机见我抱怨重庆的菜太辣,她听了之后完全晕掉了,非常困惑地问,没有辣子那怎么吃噢?比如炸酱面。我说,就是拌鸡蛋酱嘛,一点辣椒也不放,顶多放一点葱

9、花。她那颗美丽的头颅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东北人太不可思议了。 那么,为什么换切面的这种事总落在我的头上呢?至今我也不解其故。 我对压面条的整个过程(工艺)非常熟悉,很原始的,不值得一说,不过,从机器里出细细的面条的那一刻,却非常神奇,有点像小提琴协奏曲,或者像从云隙间瀑泻下来的阳光,让人的心情极为灿烂。但是无论怎么说,无论怎么形容,即便是为改善生活吃的压面条,我也没觉得那时候的压面条怎么好吃,所谓的好吃也仅仅是概念上的当代的人喜欢常说那句“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这么一个概念:即细粮一定比粗粮好吃。因为在那个年代,细粮每月每人是限量供应的,平时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极少能吃到

10、大米和白面的,可能那时候重庆的情况要好一些,细粮的供应会多一些。因为在我的感觉里,巴渝者,没有大米和白面会造反的。东北人的胃很粗放,包米呀,高粱啊,小米呀,大麦米呀,黏米呀,及其产品,大饼子、窝窝头、菜团子、高粱米饭、大米查子粥、黏豆包之类,都能吃。东北人非常有趣,也非常乐观,身体也很好的。 但是,我很尊重切面,每每从切面摊路过,整个的表情是很庄重的。那是我生命流程当中的一个铁的见证而今,没人再安排我去压面条了,父母均过世了。在这个世界上,我是一个没有父母的人 没有父母的人不再是一个幸福的人了。 2 我正式参加工作以后(因为之前还打过一些零工,比如做酱油、醋、当售货员之类),在工厂的工棚里看力

11、工们自己擀面条吃,很感动,也很惊讶。他们把面条的制作过程搞得非常神圣,类似宗教仪式,类似欢乐的节日。力工当中身体贼好的一位,他负责擀面条,这个壮汉使尽全身的力气,把大面团儿反复地揉来揉去,要是用这种方法揉一个活人,那肯定揉完蛋了,死掉了。这个壮汉气喘吁吁地跟我说,这叫“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 。 这些力工大部分是来自山东的农民(现在叫,打工者),在工厂里干些体力活儿。他们个个都特别的有力气。可以想见,这面被揉到怎样的一种程度。 但无论怎么说,我也觉得这个力工揉得有点过,有点匪夷所思。于是,我悄悄地问旁边的一位老力工,大叔,需要这么下死力气地揉面吗? 老力工瞅了一眼那个正在揉面的大汗淋漓的力工,

12、用那种只有我能听到的声音说,他山东老家的媳妇跟别人跑了。 面,终于痛痛快快地揉得了。然后,那个老力工,操起利刀切成面条。切出来的面条,四棱四方的,非常的硬,特别的抗煮,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感觉应当不错。 可惜,没好意思吃。 走了。 3 在工厂住独身宿舍的时候,我和一个大龄同学同住一个宿舍(后来我们变成了同事)。住独身宿舍的时候,我们经常用宿舍的电炉子煮挂面吃。独身宿舍里的那个所谓的电炉子,是高压电 660 伏的,是我们两个联手自制的,它本来是无轨电车上的一组电阻棒,经过我们简单地改造、改装之后,成了一台效果极好霸气十足的电炉子,水壶放上去,一两分钟就哗哗地开了。我们两个人的表情非常甜蜜。过去,

13、对于做饭,我是个外行,笨极了,而且非常可笑。所以,这个活儿只好由他来做,他似乎也很有兴趣来做。他还是我们工人学习小组的先进个人呢。 他煮挂面的方式是这样子的:从市场里买来一个牛骨棒拿回到宿舍。然后,用我们平时锻炼身体的哑铃,将粗壮的骨棒敲碎,放到锅里开始煮,煮成香喷喷的油水之后,放上盐,再放上挂面(这个秩序对吗)。煮哇煮,煮熟之后,用粗瓷大碗盛出来,一人捧一大碗,热热地吃,吃得我们两个像在桑拿室里一样,浑身是汗,样子非常粗鲁。平均一个人要吃掉一捆挂面。那时候的一捆,就是一市斤。毕竟是年轻人嘛,毕竟是饭量大嘛,两个人都没觉得吃得有点多,都觉得正好,而且吃得很愉快,很满足。共产主义的生活大概也就是

14、这种样子的,即一人一顿可以吃一捆挂面。那是多么好的精神面貌啊。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吃那么一点点,小麻雀一样。可惜年轻人的称号了。 年轻人就得能吃,吃得虎虎生风,不然,太小丑了。 后来,我们的电炉子被突然来查房的那个宿舍管理员没收了。我也被莫名其妙地分到另外的一个宿舍,把我们两个好朋友分开了。这样,用牛骨棒煮面条的事,也就因此告一段落。 而今,这个大龄同学已经老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一见我面,就有点不好意思。我认真地回忆过多次,没觉得他有什么对不起我的地方啊。那他为什么竟是这种样子呢? 真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4 非常有意思的是,面条本来是一种平常的大众化的食品,但是,如何把这一大众化的面品吃出别一

15、种滋味,吃出一种水平,吃出一种档次,甚至吃出一种审美来,这就要动脑筋了。坦率地说,我对上述的这种“组合拳”式的境界,真的很茫然,我认为我根本达不到。想想看,一个只是知道面条的做法,或者是混汤的,或者是清汤的,或者是打卤面,或者是炸酱面的人,怎么能上档次,进审美呢?不可能的。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一次,作为大卡车司机的我,给工厂的副厂长拉煤那是个家家都烧煤的年代,令人同情的是,副厂长也不例外,也得烧煤。拉完煤,恰好到了中午,副厂长便留我吃午饭。我知道,如果不是恰好到了中午,厂长怎么可以请一个工人吃饭呢?这种古怪的事在中国是稀罕的,近乎于没有。 他请我吃的是面条。 副厂长做的面条比较特别,即便是

16、到了现在,我偶尔也沿袭他的这种面条的方法,即清水煮面条。具体做法是,将挂面煮熟之后,捞出来过一下凉水。过水这个程序是非常重要,一定要掌握好时间,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长之一分则太软,短之一分则太硬。待面条彻底变凉之后,再盛到碗中。然后,加那种由蒜末泡的黄醋,加味之素(为什么叫味之素呢?太奇怪了),再撒上一些黄瓜丝儿、翠绿的香菜叶、稀稀的芝麻酱。这样吃,吃到嘴里,上帝哟,非常爽口。副厂长慈祥地告诉我说,小同志,这叫凉拌面,盛夏的时候吃最好了,开胃。我便不住地使劲儿地点头,心里头觉得,厂长就是厂长,就是吃面条也能高出普通人一筹。吃凉拌面的时候,副厂长的老父亲也在一边,他跟我讲,他的儿子对他非常好,吃饭的时候净往他碗里夹肉,但是,他的儿媳妇不行,心术不正,舍不得让他吃,老用白眼球挖他,还阴阳怪气地说,小的呢,吃的机会在后头呢,老的呢,已经吃过了。 老人家问我,你说,她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傻笑着说,我可不知道。 他说,那意思就是她吃最合适了。 我听了之后便有些尴尬,不知道怎样附和副厂长的老父亲的话题。 副厂长却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