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路径经济增长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115070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路径经济增长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技术路径经济增长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技术路径经济增长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技术路径经济增长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技术路径经济增长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技术路径经济增长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路径经济增长论文 (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技术路径经济增长论文技术路径经济增长论文 在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为创造某些产业的比较优势,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干预产业资源配置的产业政策。1989 年中国正式公布了第一套产业政策。政府的五年规划也强调发展以若干高科技和高资本投资为特征的支柱产业,外资引进和对外贸易表现出明显的产业选择性。从开放条件下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角度来理解,这样的产业政策导向下的外资引进和对外贸易体现了政府期望通过开放来带动产业技术的升级,发展若干支柱产业,形成适合本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组织结构,努力缩短加入全球“核心”技术竞争的时间,避免在技术的“边缘”上滞留的风险,并努力促成部分高新技术的跨越,实现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2、的战略构思。在开放条件下,要通过技术来提升国家竞争力,并以此推动经济增长就表现在:有导向的外资引进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对外贸易应尽可能地获得有技术含量的资本品并生产有技术含量的贸易品。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存量、知识与技术的综合体,是开放条件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FDI 流入,一方面可以加速国内资本积累,另一方面可以带来技术转移并加速中国产业技术的升级。FDI 能够通过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引进、人才的培训、经营管理技术的扩散、国际市场的开拓,以及通过从本地供应商采购原材料等途径来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并以此提升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这一点已被一些研究所证实。1对外贸易是开放条件下促进经济增长的另

3、一种重要形式。中国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引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技术来推动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2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资本品可促进要素累积,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企业可通过对外贸易取得贸易诱发的“干中学”3效果。当中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成为贸易伙伴时,中国的企业就必须生产出符合发达国家或地区所要求的高品质产品。学习先进技术的压力会促使企业获得尽可能好的“干中学”效果,来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同时,FDI 和对外贸易所导致的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会迫使国内企业去进行自身的研发、技术创新,或通过企业外部学习来维持并改善自己的市场生存条件,提高企业业绩,推动经济的增长。因此,FDI 的引进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及由此而来的竞争

4、压力所导致的国内企业技术引进和创新是本文探讨中国开放条件下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本内容。一、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产业、技术和业绩FDI 的来源、产业与技术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资利用和 FDI 表现出显著的递增趋势,1979 年至 2001 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为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额为亿美元。从趋势上看,1979 年至 1983 年中国的利用外资额为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只有亿美元,而到 2001 年,中国利用外资达到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额为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附图图 1 中国外资利用和 FDI 趋势:1979 年至 2001 年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的外资来源呈现出

5、明显的区域性。从表 1 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外资利用主要来源于亚洲地区的“四小龙”,其中以香港为首。欧洲主要来自英国和德国,北美洲主要来自美国。2001 年来自这三个洲的 FDI FDI 当年总计的。尽管近些年来,来自欧洲和北美洲发达国家的 FDI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亚洲“四小龙”仍然是中国引进 FDI 最重要的国家和地区。表 1 中国 FDI 的来源国家和地区占总 FDI 的比重附图资料来源:作者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数据统计而来。FDI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为资本要素的累积。 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的统计数据表明,FDI 已成为中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6、从比例上看,1981 年 FDI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996 年达到最高,为。后有所下降,1998 年为,2000 年降为,2001 年进一步下降为。从数量上看,在 1981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来源于 FDI 的只有亿元,1996 年达到亿元,在 2001 年也有亿元。FDI 已成为中国经济投资重要的资金来源。附图图 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于 FDI 的比例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外资企业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表 2 给出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的产业技术指标。根据OECD 或劳尔的技术分类,我们可以发现,产业政策在鼓励通过 FDI 投资促进产业升级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1995 年“

7、三资”企业中从事高技术的企业产值比例占其总产值的,到 2000 年这一比例上升到约 25,大于全部高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可见,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产业政策导向下的 FDI 政策在促进产业的升级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提升了导向产业的比较优势。5表 2“三资”工业企业主要产业类别指标附图注:由于 OECD 或劳尔的技术分类与中国统计年鉴上的统计口径存在差异,可能存在误差。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数据统计而来。从外资企业产值可以直观地看出 FDI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资”工业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1995 年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总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

8、;而到了 2001 年,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总产值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外贸易的趋势、技术和业绩特征1980 年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额占 GDP 的,其中对外出口占 GDP 的;而 2001 年进出口占 GDP 的,其中出口占 GDP 的,外贸依存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附图图 3 中国对外贸易趋势:1980 年至 2001 年从贸易区域或国家结构来看,中国对工业国的出口呈稳定增长趋势,由 1980 年的上升到 1997 年的,其中美国和日本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国。对亚洲的出口基本维持在 40左右。在进口方面,由工业国进口的比例逐年降低,由 1980

9、年的降到 1997 年的。美国和日本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进口国,由亚洲的进口则从 1980 年的逐步递增到 2000 年的。在亚洲地区, “四小龙”和日本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且,带有技术含量的资本品绝大多数都是从这些重要的贸易伙伴国或地区进口的。外商投资企业对于推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表 3 显示的 FIEs 贸易业绩来看,FIEs 在贸易进出口总量上增长很快。在 1985 年,FIEs 进出口贸易量只有亿美元,1995 年达到亿美元,而到 2001 年则上升到亿美元,年增长幅度达到 50以上。其次,在总量上,FIEs 已经占据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半边天。从 1996 年

10、起,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中有一半是由 FIEs 完成的。尽管中国在引进 FDI 上一直采用出口导向型的产业政策,但在大多数年份中 FIEs 的贸易一直是逆差,只是在1998 年以来 FIEs 在进出口贸易上出现了顺差。虽然在总体上,FIEs 进出口贸易还未能保持平衡。但在贸易总量上,FIEs 对于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FIEs 带来 FDI 的大量引进,既可以获得带有技术含量的资本品,又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表 3 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业绩附图资料来源:1985 年至 1999 年数据来自 OECD,其余数据是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而来。二、FDI 的“外溢”效果与

11、对外贸易诱发的“干中学”效果开放条件下由技术导致经济增长的机理突出表现为:对外开放进程中通过 FDI 所获得的“外溢”效果和贸易诱发的“干中学”效果,并且这两种效果主要表现在吸引先进国家或地区的 FDI 以及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关系上。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 FDI、产业或贸易品的技术含量不同,因而中国吸引不同地区或国家的 FDI 所获得的 FDI 产业“外溢”效果及与不同国家或地区发生贸易关系所诱发的产业“干中学”效果也存在差异。从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先进性以及中国主要的 FDI 来源、主要贸易伙伴关系来看,中国在对外开放进程中最有可能从先进的工业国家和亚洲“四小龙”获得技术“外溢”

12、效果和“干中学”效果。为了检测FDI 的“外溢”效果与对外贸易诱发的“干中学”效果,本文采取下述计量模型作实证性分析。附图表 4FDI 以及对外贸易诱发“干中学”效果实证模型的变量说明附图注:这里的模型主要参照了BlomstromandPersson、Kokko、ChuangandLin 等人所做的工作。采用了 1995 年全国工业普查 20 个行业的数据。表 5FDI 的“外溢”效果及贸易“干中学”效果的估计结果附图注:1.模型取 10的显著水平;DW=。2.行业采用了行业固定虚拟变量。回归结果表明,FDI 对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率具有正溢出效果。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总固定资产和外资企业就业人数

13、/总就业人数的“外溢”效果比较明显。可见,外资企业可以通过员工培训、新技术引进、市场的开拓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等途径形成对国内企业的“外溢”效果。同时,外资企业较为密集的产业也会强化市场竞争,迫使国内企业提高竞争力。对外贸易同样促使国内企业产生了“干中学”效果。从1995 年的贸易数据来看,中国自 OECD 的进口主要集中在仪器仪表制造业和普通、专业机械制造业上,从亚洲“四小龙”的进口主要集中在化学纤维制造业和塑料制品业上。在出口方面,对 OECD 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和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上;对亚洲“四小龙”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上。中国自

14、 OECD 和亚洲“四小龙”国家进口机械设备等有技术含量的资本品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竞争与发展,提升了国内企业的生产率,而向这些先进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要求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来降低成本并生产符合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要求的高品质产品,这同样会提升国内企业的生产率。实证研究也表明,中国企业自 OECD 和亚洲“四小龙”的进口资本品,或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对国内企业产生了“干中学”效果,有助于迫使国内企业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来提升生产率,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回归结果也同外资企业的员工生产率与国内企业的员工生产率存在差异的现实相符合,符合技术的“差距扩散”假说。62000 年“三资”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

15、产率为71403 元/从年,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相比之下,同年国内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 54667 元/从年,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正是由于国内企业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外资投资企业在技术及管理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国内企业才能在通过努力维持市场生存空间的进程中获得“干中学”的效果。三、技术进口与国内企业创新之间的替代以上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政策导向下的 FDI 引进和对外贸易促进了产业技术的提升,推动了经济增长。同时,为实现部分技术跨越的战略构思,中国政府通过财政来积极支持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基础研究。由于受制于财政收入的规模,改革进程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摩擦需要财政资金来

16、平衡,财政一直处于“紧运行”状态。因此,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用于科研的资金占 GDP 的比例相比,目前中国的这一指标只有左右,存在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比重较低。在 1995 年至 1999年间平均 R&D 的支出结构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比重为,应用研究的比重为,的 R&D 费用用于实验研究。表 6显示,国家预算中的 S&T 费用在 90 年代以来基本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部分资金主要是供政府研究机构和大企业用于科学和技术研究。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竞争压力的加大,企业用于 R&D 的资金在最近几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创新能力相比,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仍不足,有限的资金也大多用于传统技术的改造。1999 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支出为1652 亿元,其中的用于技术改造,技术开发资金只占7。表 6S&T 和 R&D 支出:1991 年至 1999 年附图注: 表示名义增长率,其余为与上年相比的真实变化。资料来源:OE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