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因“你”而精彩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058691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因“你”而精彩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诗因“你”而精彩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诗因“你”而精彩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因“你”而精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因“你”而精彩(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因古诗因“你你”而精彩而精彩 作者:马学玲 点击数:84 更新时间:2008-6-5 文章录入:马牧池中心校 关键字:创设情景、审美情趣、创新思维内容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龙头,以及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融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怎样更好地进行古诗教学,开辟了古诗教学的新天地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 了强有力的支持;为学生进行轻松、开放、主动的学习搭建了平台。在语文教学中, 尤其是在古诗教学中,我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

2、中师生 的信息交流,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古诗的艺术魅 力,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从而提高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 力。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运用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诗情,引导学生预习探究,创设诗情,引导学生预习探究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有 学习的热情。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能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还能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 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课题实

3、验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 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 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小池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李老师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 备好的课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 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铃声响了。他让学生自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之后,又播放资料 库中“初夏时节的荷花池塘”景观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诗句所表达的那种宁静、 明朗、富有朝气的生活情趣,达到初步认知、读通读顺的目的。这节课中,他运用 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

4、,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 学活动的始终。 二、运用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跨越时空距离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跨越时空距离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一生的财富。恰当地运用现代 信息技术,创设想象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进取精神,为进行创新思维 训练奠定基础。而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 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且含蓄,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处处闪耀着美的情趣,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 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5、,忙 趁东风放纸鸢”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如此浓厚的生活情趣,单就诗的字面理解是不够的。我通过配乐朗读、听课文录音、播放插图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展 开联想,想像诗中各种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村庄的周围,青草茵茵,黄莺飞舞,河 堤两岸的杨柳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诱人的春景中, 悠闲地放飞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多么迷人的景色!多么惬 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乡村春景图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让全体学生起立,倒 背双手,闭上眼睛,一起朗诵诗文。学生被诗中的美景所陶醉,背得有声有色。 再如,古诗望庐山瀑布,诗中涉及的许多事物是学生未曾见过的,教学时如 果只出示书上那仅有

6、的插图,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尤其是一些从未看过瀑 布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再现庐山“真面目”,把学生带进庐山瀑布的真实 情景中,是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于是,我在设计多媒体教学 软件时,选择若干个相互连接、前后呼应的镜头,运用多媒体,使远景、近景、全景 交替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影像。课堂上,教师只需通过击键的简单操作, 便可以从屏幕上看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景象:高山上笼罩着紫色的云雾,一道瀑 布从山顶喷涌而出,水雾蒸腾;瞬间,瀑布飞速沿陡峭高壁落下,飞珠溅玉,气势 壮观。还有那轰隆隆的水声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刺激着他们的视、听觉。这样, 诗中的情景大多展现在学

7、生面前,让他们从整体上初步体会图中所描绘的景色和 诗句的联系,激起对学习古诗的兴趣。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绝不能达到的。如 有学生需要再看的,只要用鼠标再击键,就可随时欣赏到自己所需的图像。学生可 在这些声像的感染下,朗读诗文,逐句体味,感受诗中美的景色,美的语言,从而 引发情感的共鸣。 三、运用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朗读训练,让学生品读体验,优化朗读训练,让学生品读体验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 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 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

8、音乐美。 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 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 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 情感的熏陶。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 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 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 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 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

9、力读好古 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 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 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 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 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 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 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那流直下三千尺的磅 礴气势。紧接着教师

10、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 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 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 “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 “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 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 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的合 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

11、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 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又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 悟“绿”字的精妙,我通过多媒体播放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 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 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 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发挥了它独 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 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四、运用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容量,

12、提高教学效率,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根据教案精心设计编排了教学软件。虽 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 上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 面、逼真的录像、动听的音乐避免教师动手操作教具时的手忙脚乱和顾此失 彼,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一节课中,我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 读、背诵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使学 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作家、作品、诗歌的风格也有了 一个初步的了解。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一种教学手段,最大程度地调动 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 燥和乏味,给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并 科学运用这一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相 信只要我们积极地去探索,网络一定会给我们一片蔚蓝的天。愿古诗因“你”而精 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