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级中医专业本科a试卷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997584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年级中医专业本科a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7年级中医专业本科a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7年级中医专业本科a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7年级中医专业本科a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7年级中医专业本科a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年级中医专业本科a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年级中医专业本科a试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7 页南南 方方 医医 科科 大大 学学中医药中医药 学院学院 20072007 学年(春学年(春 )季学期考试)季学期考试20072007 年级中医学专业本科年级中医学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试卷(试卷(A A 卷)卷)姓名姓名 学号学号 专业专业 年年级级 考试日期: 2008.7.17学时数:81答卷时间:14:30-16:30负责人: 陈达理题号一二三合计题型单选题多选题问答题满分701020100得分评卷人得分数:63一、单选题(每题一、单选题(每题 1 1 分,共分,共 7070 分)分)1、奠定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A、 伤寒杂病论 B、 难经 C

2、、 黄帝内经 D、 类经 E、 神农本草经 2、 “肾为气之根”主要是指肾: A、主水液气化 B、为五脏根本 C、司膀胱开合 D、纳气以助肺 E、肾精化肾气 3、疾病的转归如何,主要决定于( ) A、气血的变化 B、邪正盛衰的变化 C、正能胜邪 D、邪气损正 E、邪正相持 4、下列哪项是火、燥、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 A、伤肺 B、耗气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5、不属于气机失调病理的是: A、气逆 B、气虚 C、气滞 D、气闭 E、气脱 6、见肝之病,先实其脾气,这种治疗属: A、治病求本 B、防止传变 C、扶正祛邪每道题下面有 A、B、C、D、E 五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正确 答案,答题

3、时从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答案,并在答题卡 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以示你的选择,每题 1 分。第 2 页 共 7 页D、因人制宜 E、调整阴阳 7、下列内容中除何项外均属治则的内容: A、正治与反治 B、治标与治本 C、扶正祛邪 D、调整阴阳 E、温化寒痰 8、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而言,其标本之划分,下列何项表述为错: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病因为标,症状为本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 、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 9、对“热因热用”的表述下列何项为错: 、用热性药物治疗真寒假热之证 、用热性药物治疗阴盛格阳所致的病证 、用温热药物应尽量避免在炎热季节使用 、所采用

4、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 、实质上仍是逆其证候真象性质而治的治法 10、 “塞因塞用”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脾虚腹胀 B、实热便秘 C、肝阳上亢 D、肝郁腹胀 E、肝郁头痛 11、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以阳中求阴之法调整阴阳偏衰 、以阴中求阳之法调整阴阳偏衰 C、泻热之法,调整阳的偏盛 、以补阴之法,治疗阴虚阳亢之证 、以补阳之法,治疗阴虚阳亢之证 12、 “老年慎泻,少年慎补”是依据什么而确定的用药原则:A、因人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时制宜D、标本同治 E、以上都不是 1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 A、化生气血 B、传化水谷 C、贮藏精气 D、运行气血 E、以上都不是 1

5、4、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可诊为: A、心脾两虚 B、心肝血虚 C、心肾不交 D、肝脾不和 E、肝胃不调 15、在脏腑学说中,不属于肾病诊断依据的是: 、面见黑色 、小便不利 、易骨折 、耳聋 、纳差 16、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旨在说明: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转化 E、阴阳消长 17、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是: 、血脉 、三焦 、分肉 、经络 、腠理 18、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木侮土 E、木胜土 19、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第 3 页 共 7 页A、从头走足

6、 B、从胸走手 C、从足走腹 D、从腹走胸 E、以上皆非 20、五行“相乘” ,主要是指: A、邪气亢盛,子病反乘其母 B、邪气有余,母病传乘其子 C、其有余则侮所不胜 D、五行之间克制太过 E、五行反克 21、 “肝火犯肺”属于: A、相侮 B、相克 C、相乘 D、子病犯母 E、母病及子 22、被称为“贮痰之器”的脏器是: A、肺 B、脾 C、肾 D、心 E、肝 23、最早确立中药学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A、 伤寒杂病论 B、 难经 C、 黄帝内经 D、 类经 E、 神农本草经 24、五行之“水”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从革 D、稼穑 E、润下 25、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年代是:

7、A、先秦 B、战国至秦汉 C、秦汉 D、隋唐 E、东汉 26、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 A、化生气血 B、传化水谷 C、贮藏精气 D、运行气血 E、以上都不是 27、阴脉之海是: A、冲脉 B、阳维脉 C、督脉 D、任脉 E、阳跷脉 28、具有调节女子行经、男子排精功能的两脏是: A、肝与肾 B、肝与脾 C、脾与肾 D、心与肾 E、心与肝 29、具有司腠理开合等功能的气是: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脾气 30、 “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 、乙癸同源 、精血同源 、津血同源 、肝肾同源 、以上皆非 31、被称为“生痰之源”的脏器是: A、肺 B、脾 C、肾 D、心 E、肝 32、精、

8、气、血、津液的相互转化有赖于气的: A、推动作用 B、气化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用 E、以上都不是 33、被称为“刚脏”的脏器是: A、肾 B、脾 C、肺 D、心 E、肝 34、五行之“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从革 D、稼穑 E、润下 35、阳脉之海是: A、冲脉 B、阳维脉 C、督脉 D、任脉 E、阳跷脉 36、具有化生血液功能的气是: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肺气 37、哪两脏正常关系称“水火既济”:第 4 页 共 7 页A、心与肺 B、心与脾 C、肺与肾 D、肺与脾 E、心与肾 38、在藏象学说中,不属于脾病诊断依据的是: 、面色萎黄 、易怒 、肌弱无力

9、 、口淡乏味 、腹胀 39、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有温煦作用的是: A、心阳 B、肝阳 C、脾阳 D、肾阳 E、肺阳 40、水脏是指: 、肺 、脾 、膀胱 、肾 E、以上都不是 41、久泄、脱肛可属于: A、宗气下陷 B、中气下陷 C、肾气虚 D、肺气虚 E、心气虚 42、治疗大出血时急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在于:、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能载气 E、以上都不是 43、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哪些脏的综合作用而完成: A、肝脾肺 B、心肝脾 C、肺脾肾 D、肝肺肾 E、以上都不是 44、病人因情绪变化,而出现胸胁痞闷及腹泻是由于哪一项引起: A、肝气犯胃 B、肝气郁结 C、肝气犯脾 D、脾

10、气虚弱 E、以上都不是 45、病人体倦、多汗、易感冒、皮毛不泽属于: 、肺气虚 、肾气虚 、脾气虚 、肺气失宣 E、以上都不是 46、行于脉中的气是: A、宗气 B、营气 C、元气 D、脾气 E、以上都不是 47、咳喘与哪一项有关: A、心血虚 B、肝血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肝阳上亢 48、调节腠理开合的气是: A、宗气 B、营气 C、卫气 D、中气 E、肾气 49、四肢肌肉的壮实主要取决于哪一功能: A、心主血脉 B、肺主气 C、脾主运化 C、肝主筋 D、肾主骨 50、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心主血脉 B、肺主皮毛 C、脾主肌肉 D、肝主四肢 E、肾主骨 5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1、 A、心在窍为脉 B、肺在窍为鼻 C、脾在窍为口 D、肝在窍为目 E、肾在窍为耳 52、瘀血在形成过程中与下列哪项有关: A、寒凝 B、气虚 C、气滞 D、血热 E、以上都是 53、以下哪一项属于内伤病因: A、六淫 B、疠气 C、瘀血 D、风邪 E、七情 54、风性主动,其表现为:第 5 页 共 7 页A、恶寒无汗 B、眩晕抽搐 C、鼻塞喉痒 D、关节屈伸不利 E、关节疼痛固定不移 55、最容易引起气血凝滞不通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火邪 56、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 D、中寒 E、畏寒57、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

12、特征是: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粘腻重浊 D、凝滞收引 E、易袭阳位 58、下列哪项不属于火邪的致病特点: A、易伤津耗气 B、易生风动血 C、易扰乱神明 D、易致疮疡 E、易阻遏气机 59、热盛时肝火上炎,进而肝风内动,又称为: A、肝阳上亢 B、热极生风 C、血虚生风 D、痰火生风 E、虚风内动 60、暑邪的致病特点是:A、出现热象 B、乏力气短 C、口渴 D、夹湿 E、以上都是 61、哪一项与肺与肾均有关: A、宗气生成 B、血瘀 C、心情舒畅 D、大便顺畅 E、水火相济 62、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A、发病缓 B、病势缠绵 C、症状相似D、传染性强 E、老少皆能致病 63、痰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的原因是: A、痰可扰乱神明 B、痰可化火化风 C、痰阻碍气血运行 D、痰似风善行数变 E、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64、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A、邪气强盛 B、正气不足 C、邪胜正负 D、正虚邪不胜 E、正胜邪衰 65、哪两脏腑正常关系称“升降相应”: A、肾与膀胱 B、脾与胃 C、肺与大肠 D、肝与胆 E、心与小肠 66、腹部冷痛、畏寒、下利清谷、五更泄泻辨证属于: A、心脾两虚 B、脾肾阳虚 C、心肾不交 D、肝脾不和 E、肝胃不调 67、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症状,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等,其病理变化 属于:A、阴阳亡失 B、阳盛格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