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研究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1997488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研究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研究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研究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研究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研究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研究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研究论文 (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研究论文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乡村建设运动化零为整的进程特点,决定了乡建各派之间的联合成为重新理解和把握其内在理路的关键。以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为主要桥梁和纽带的联合,包括民间各派之间“从小而大”以及民间各派与官方“自下而上”两大方面。后者联合成效不彰,制约了整个乡建的效果。从中可知,乡建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没有原来所说的那样紧张,而与国民政府的合作,也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密切。关键词:民国;乡村建设;派分;联合;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根据一般的观点,中国传统政治的重心在县以上的城市社会。但是,20 世纪 30 年代初,由于日本侵略和自然灾害频繁,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中国政治

2、社会重心有由城市下移乡村基层的趋势。乡村建设各派、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等不约而同地聚焦乡村。已有研究从阶级斗争的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改良主义的乡村建设(以下简称乡建)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存在路线上的不可调和与对立,而与国民党政权有更多依存和合作关系。但是,如果从乡建运动的进行程序的特点和各派别联合的新角度加以考究,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情况也绝非那样简单。按照乡建代表人物之一的章元善的看法,乡建运动的显著特点是“化零为整”。即它首先是在民间分散地从某一区域和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卫生等某一方面作为入手处和中心点,形成各自的特色和派别,然后在内容上扩展到其他方面,并与外面的派别发生交互和联系,化合成

3、有机的整体,这时才足以称为“乡村建设运动”。这与坊间将乡建运动简单等同于乡建实践,大相径庭。同时,乡建欲打破天然所具有的地域性的限制,提高效率,扩展为全国性的运动,达到复兴民族的最终目标,必须进行更大范围和程度的联合。这些都表明,乡建各派的联合成为理解和重新把握乡建内在理路的关键。而各派联合的主要纽带和平台就是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第一二三次会议,先后于 1933 年 7 月在邹平、1934 年 10 月在定县和 1935 年 10 月在无锡举行。因此,以乡村工作讨论会为中心,从各派交互联系的新角度,深入探讨乡建各派之间以及民间各派与官方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使乡建的研究别开生

4、面,而且可为方兴未艾的侧重对立、疏于联合的学术流派和政治流派的研究提供方法论参考。一、乡村建设派分与联合的成因20 世纪 30 年代初,盛极一时的乡村建设派别的数目,远不止通常所说的陶行知晓庄生活教育,晏阳初定县平民教育,梁漱溟邹平村治,黄炎培、江问渔徐公桥职业教育和高践四、俞庆棠无锡民众教育等三大或五大派别。其实这仅是乡建初潮时的划分,远不足以反映高潮时的盛况。按当时教育名家姜琦的分法,除前述各派之外,同时并存的尚有孙中山、沈玄庐“国民党的农民运动”,汪精卫农村复兴委员会,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雷沛鸿广西国民基础教育,观点各异的庄泽宣、崔载阳、古、子钵、千家驹、杨开道等“普通大学教授”,

5、邰爽秋“念二社派”以及章元善华洋义赈会等十多个派别。造成乡建派别的林立,是由于切入点的不同,领导者的理论学识和所处环境差异等多种因素。其中,理论信仰不一为要因。各地乡建做法不同, “实在基于他们对中国问题认识的不一样而出发”。在邹平所看见的“中国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要想解决中国政治问题就必须先要养成农民新政治习惯和组织的能力。在定县则认为“中国问题是贫,愚弱,私”,于是针对着这四大问题而有生计、文字、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在菏泽则坚持“中国问题是一个民族解放问题”,结果就产生了军事色彩浓烈的乡农学校。可见,不仅邹平与定县两大派之间,而且就是属于梁漱溟为首山东村治派内部的邹平与菏泽两地之间,也有

6、很大的不同。理论的不同决定各派的分立。有在多个派别工作经历的张宗麟说,梁漱溟、晏阳初“私人感情无论密切到任何地步,但是二人理论的根据不同,决不能因感情的密切而各人放弃原有的理论”。而正是过强的理论坚守和过多的宗派藩篱对乡建产生了负面的作用。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各派联合的必要。乡建各派的联合,是由于运动自身发展程序特点的内在要求和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的外部要求所决定的。乡建的总体宗旨和程序趋向“化零为整”的特点,如果换成高践四的说法,就是“从小而大,自下而上”。前者是指乡建从所处的地域实际出发,从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某一方面入手,以致派别丛生、平流分进,但最终却是为了全国整体的复兴探索办法,

7、殊途而同归;后者则为乡建的推进动力,由民间独立运作到官方介入,上下合作。桥接小与大、下与上之间的关键,是多头纷立的乡建各派分之间有效地进行联系和整合。而正如时人所说,乡建遍地开花, “可是各自为政,缺乏联络,因之彼此隔阂,所以功效不宏。 乡村工作讨论会乃于此种环境中诞生,其与今后乡村建设关系之重大,彰彰明矣”。偏于一隅的乡建不能适应全国大团结的国难需求。1930 年代初,中国国难严重,要求倾全中国整体的力量去应对。其出路在于,一方面“要注意军事的国防,他方面建设农村,培植民族活力”。而各自画地为牢进行乡村建设显然难以担当此重任。第三次乡村工作会议举行之前,俞庆棠将借乡村工作讨论会、运用集体智慧

8、解决“偏于一隅”的乡村工作与整个民族国家需要大团结的矛盾,视为乡建最急要的工作。山东的茹春蒲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因为乡村是最富于地域性的组织,要打破他的地域性,所以必须有大的联络。 ”乡建各派之间的联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这种可能性在于,各派尽管分歧很大,但都认识到中国的重心在于农村和农民。 “大家要在农民身上,农村里面,培养民力,扶植生机。 ”可见,对农村、农民问题重要性的共识,是各派联合的深厚的基础。因此,无论从解决内在需求和外在压力的必要性还是可能性上看,乡建各派都应超越狭隘的地域和门户之见,进行多方面的联合。二、民间各派之间的联合关于乡村建设的联合现象,学界已有所注意,只是尚未从派别

9、的角度考虑,且进一步挖掘的空间还很大。乡建各派的联合可从乡建进展程序、空间分布和内容上进行考究。乡建的进程分为研究、实验和推广应用三个阶段;在空间分布上有地方性乡建与全国性乡建的不同;在内容上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某一方面入手的部分乡建或中心乡建和上述四大方面同时进行的整体乡建之别。乡建在时空内容三方面上进展基本同步。就民间各派之间的联合而言,大体上可分为某一区域乡建各派内部有关部门在内容上的全面整合、各派跨区域之间的分工合作和超党派的大联合。这些联合在三次乡村工作会议上均为重要议题,且贯穿在乡建的各个时空阶段之中,但又有所侧重和不同要求。1、乡建各派内部有关部门内容上的全面整合这种合作内容

10、的全面性,主要处于乡建的实验性和地方性阶段,可分为同时并进和引发全面两大类型。这一分类源自章元善在第二次乡村工作会议的看法:乡建“在工作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经济,自治,卫生,社会政治五种,有五种同时并进的,也有认定一种努力发展实施,而引发其他四种效用的”。 “同时并进”反映在实践中,就是与本地有关建设部门多方联络,分工合作,增加效率。其中以洛阳乡建实验区的对外联合式的做法较为典型。该区鉴于“乡村社会是整个的,乡村建设是多方面的”,因而与农林、水利局、区公所、保安团、教育局、卫生、军事等机关联络协作,实行建教一体,政教合一,一举而多得。其经验曾在第三次乡村工作会议进行交流,受到与会者的肯定。 “引

11、发”型的代表是华洋义赈会和乌江农业推广区。它们分别以经济合作或农业推广为中心,再旁及其他各种建设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由中心一点及面引发论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常依托某一中心组织机构进行。著名者有华洋义赈会合作社、邹平乡学村学、菏泽乡农学校、定县公民团、广西民团、洛阳实验区民众基础学校、乌江农会、江苏教育学院北夏实验区乡村建设协进会等。它们的名称表面上是单一的,实际上是以某一方面为主,兼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组织和联络功能。以北夏的乡村建设协进会为例,就是该区民众教育机关在未能有效地面对各方乡建工作的情况下,联络区公所、保卫队、小学校、典当行和农业推广所等, “使之成为区单位的乡村建设中心。

12、”乡建内容由单一到综合,是乡建各派内部从分散到整合的结果。通过遍布在全国各地的乡村基层中心组织为纽带,不仅将本地区多种乡建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而且试图将一盘散沙的中国农村民众团结起来。所以,杨开道事后总结说, “用综合的眼光,综合的设计”去研究和解决乡村整个问题,从而走出了单一乡建的误区。这是各派内部联合,甚至是整个乡建的明显成绩之一。2、跨区域各派之间的分工合作在定县举行的乡村工作第二次会议,是一次各派跨区域合作色彩较浓的会议。会议主席晏阳初在致欢迎词中强调,乡建的方法、步骤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同人的合作精神”。会议期间,与会的各派领导人晏阳初、梁漱溟、瞿菊农、杨开道、梁仲华、孙廉泉、章

13、元善等经过讨论,达成乡建分工合作的五个办法。即会员应守五个信条,设训练中心处和实验省,进行人才训练和人才物色。在研究和实验阶段,于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应该说乡建各派内部的全面论和中心论有其合理性。因为它体现了乡建的局部成果,节约了建设成本;或者从某地方的实际出发,发挥了自身的特色和长处。正如平教会的孙伏园说,乡建各地实验的“小节目的不同是难免的,而且也是需要的”。但在各派跨区域的全国范围以及推广应用阶段上看,则存在严重不足。所以,有人批评同时全面论造成的结果是乡建工作雷同、低水平的重复, “彼此之间实际上只有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差异”。陈礼江更是抱怨乡建不是没有中心,而是“中心组织的太多,不知何所

14、适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许仕廉认为,从长远角度和全国范围看,它们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实践中是有害的。因为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乡建的性质“为社会的”,范围为“全国的,国际的”,目标则为“提高中国全民族应付世界变迁之效能,能以求中国民族之生存与发展”。乡建的全局性和整体观,决定了各派单一的多元中心论不能成立,因而其主张以民族为本位的一元的乡建民族统一中心论。他还警告:如果不放弃这些错误的主张,将使乡建“门户对立,学派分歧,于建设本身,恐害多利少”。事实上正是如此。由于乡建各派过分强调本身的利益,不乏明争暗斗,只是当事者没有挑明,以致失落在今日学人的视野之外。在乡村工作第一次会议上,就存在内有邹平

15、、平教两派关于会议名称及会议主办地之争,外有各派联合抵制李石曾欲染指乡运领导权之举。章元善、许仕廉在该次会议报告集出版序言上,反复强调会议名称,不用原定的“乡村建设协进会”,而用“乡村工作讨论会”,是为了“以精诚团结,实事求是,不重形式,虚有其表为原则”。笔者起初对这一此地无银三百两之举的具体和真实意图百思不得其解。后经深入研究可知,原来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抵抗李石曾的进攻,也为了解决邹平和定县两派互不相让的局面”!结果,自称对于乡建运动“创造而不夺取,合作而不斗争”,而实际上为了争夺领导权而来的李石曾,愿望落空,并未入选主席团成员。发明“乡村建设”一词的邹平,虽然被迫放弃了“乡村建设协进会

16、”名称,代之以各方能接受、以精神联合为主的“乡村工作讨论会”,但在与定县的首次开会地点的竞争上取得胜利。因此,晏阳初本不想亲自参加会议,后听一国际友人的劝告才与会。在组织方面,既然“因各方了解不深,团结不易”,全国性的乡村建设协会无法产生,只好退居其次, “只得集合少数比较熟识,比较了解之同志组织一乡村建设学会”。这仅是一个反映少数派别利益的小团体组织。又据胡次威的回忆,1938 年,乡村建设学会在长沙开会,欲把该会“改为政党组织,因为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各有怀抱,没有达成协议”。邹平、定县为会议主办权竞争,以及它们与另一巨头职教社派的组党流产,都是乡建内部明显的派别分歧、利益攘夺的结果。31 民间乡建各派的超越党派的“大联合”1935 年下半年,由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各派在第三次乡村工作研讨会上,开始提出超越党派大联合的主张;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并成为主要推动者则是设在国统区上海、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通过自办的机关刊物转发有关乡村工作大联合的言论。乡村工作人员大联合的含义,与此前参加全国性的乡村建设协会已有明显不同,实际上就是当时在国统区未能公开的抗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