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195547 上传时间:2017-08-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国香道师 汪红泉摘要: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中国香文化传承首先是需要对其历史不断深入的进行研究,并通过有识之士的挖掘、整理、保护基础之上,培养一大批专业人员对其传承。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广大民众对“美丽中国”的实现有强烈愿望。发展中国香文化对人们体验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有着十分重要助推作用。关键词:中国香文化 传承 发展 助推 体验美好生活 正文:一、 中国香文化1、中国香文化概念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不同香气对人的作用及个人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

2、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2、中国香文化历史香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殷商以至更为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 6000 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中国的传统用香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

3、经开始使用香品了。3000 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了“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 ,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现有的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烧(艾蒿) 、佩带(兰) ,还有煮汤(兰、蕙) 、熬膏(兰膏) ,并以香料(郁金)入酒;古代用香有药用、祭祀庆典、薰衣、宴会、考场焚香案、用香木建筑等。秦汉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3、中国传统香文化发展史主要阶段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其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

4、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综合历史记载,其发展主要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巷陌飘香:鼎盛于宋元;香满红楼:广行于明清。4、宋代是香文化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香文化经过汉魏隋唐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已是羽翼丰满、沉淀丰厚,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连宋代的市井生活中也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街市上有专门卖香的“香铺” 、 “香人” ;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街头还有添加香药的各式食品,如香药脆梅、香药糖水(“浴佛水” ) 、香糖果子、香药木瓜等等。这也是香文化的发展已进入鼎盛时

5、期的重要标志。在描绘汴梁风貌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处描绘了与香有关的景象,其中即可看到一家香铺门前招牌上写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字样(盖指“刘家上等沉香、檀香、乳香” ,拣香指上品乳香) 。甚至在当时对职业篆香制作的“香人” ,也有统一服装的规定。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梁(开封) , “士农工商,诸行百户” ,行业着装各有规矩,香铺里的 “香人”则是“顶帽披背” (卷 5民俗 ) 。 “日供打香印者,则管定铺席人家牌额,时节即印施佛像等。 ” 还有人“供香饼子、炭团。 ”(卷 3诸色杂卖 ) 。 “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 (

6、卷 2宣德楼前省府宫宇 ) 。 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杭州, “(酒楼)有老妪以小炉炷香为供者,谓之香婆。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到宋代香事活动已广行于民间,看到香文化的普及与繁盛。5、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走过了兴衰千年的历程。从满足人们本性喜好所需开始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整体生活中。一炉清香颐养心灵、陶冶性情,芬芳之气使人心情平静、舒畅,从而促进人体细胞及机能新陈代谢并充满活力,使人体机能的潜能更好地展发,达到性安命和。古代君子有四雅斗香、品茗、插花、挂画,其中以对香品的熟练掌握为才艺之首。中国文人多爱香,而且从古至今都是香文化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

7、者,对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的文化、艺术作品中有一种“博山虽冷香尤存”的让人参之不尽、悟之深刻的内涵。文人用香大约至唐宋时期是非常普及的,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以香熏、被需以香暖;公堂之上有香以烘托起庄严;松阁之下则以香示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除了熏烧的香,香药在文人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妙用,如:书中置(或熏烧)芸香草避虫,有了“书香” ;以麝香、丁香等入墨,有了“香墨” ;以沉香树皮作纸,有了“香纸”(蜜香纸、香纸皮) ;以龙脑、麝香入茶,有了“香茶”等等。文人们将自己对香品的喜爱写入诗中、写入各类学作

8、品中,载入史册的不计其数。在一些繁荣的历史时期,人们对香品的描述同时也寄托了对当时政局的拥戴,香品在无形中成为记载各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文人对香文化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香文化尚在萌芽状态时,文人们就广泛介入并给予了多方面的推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志典籍中,有很多记载都反映了文人对香的推崇。如屈原在离骚中的精彩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 。另据东汉蔡邕琴操所述,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

9、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海的木本香料尚未大量传入北方,所用只是兰蕙椒桂等香草香木,但文人对香的情感态度已得到了清晰的展示。其二,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将焚香视为雅事。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朱熹有香界一诗: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古代“学界”对香的这种高度的肯定态度既确定了香的文化品位,保证了它作为“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品质,同时也把香纳入了日常生活的范畴,而没有使它

10、局限在祭祀、宗教之中,这对香文化的普及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其三,文人们广泛参与香品、香具的制作和焚香方法的改善。许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维、李商隐、徐铉、黄庭坚、苏轼、陆游等。苏轼有文记:“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新和印香银篆盘” 。仅文人们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传至今的就有数十种。二、 中国香文化的现状1、 近现代社会中国香文化的衰弱首先,鸦片战争以后的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现代中国的国力衰弱和社会持续动荡使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香文化也不可避免深受影响,因为,香文化发

11、展的基础就是需要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环境,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 ,所以近现代社会的持续动荡,不仅极大的影响了香料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闲情逸致而持续衰弱。其次,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在 19 世纪后半期,欧洲就已出现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学香精) ,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在实质上改变了现当代的制香工艺。大多数香客只是把烧香作为祭祀的仪式,既然不闻香,不品香,只是烧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视香的用料、配方与品质,而只关注香品外形的美观或香味的浓艳,其后果就是天然香料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以至现在真正精通传统天然香料制香技术的人少之又少。

12、今日人们对香之内在品质的忽视,以及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采用等因素,都使得制香的技术门槛大为降低,以至于现在的制香商家大大小小,星罗棋布,香品质量也参差不齐。货架上的香品名称越来越花哨,造型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华美,而“金玉”之内却少有“香珍” 。低劣者点燃后只有烧草的味道,抑或虽有浓郁的香味却俗不可耐。这些所谓的香,可以说是徒有香的形状而败坏香的美名。面对这些赝品,也难怪现在的人们不愿意品香赏香了。2、 中国香文化的复兴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经济的崛起、政治影响的扩大,近代以来被西方折断的中国文化自信力的翅膀重新舞动。在国富民强,社会安定,

13、经济繁荣的今天,中国的飞速发展让人们体验了从未有过的尊严与富足,与之俱来的却是纠结于当代人内心深处的压力、浮躁、空虚与迷失。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开始渴望一份淡定与从容。而香文化的精髓恰恰就是通过全身心的投入与感悟,在那种久违的仪式中让我们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体味其中的人生道理,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遐思。在提神醒脑、消除疲劳、保健身心的过程中,融入大自然美妙无比的寂静之中,从而去除浮躁,净化心灵。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伴随中

14、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中国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在这个伟大的“中国梦”时代中,中国香文化一定会向全世界展露出“美丽中国”的千年神韵。三、中国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中国香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我国香文化经几千年的全面发展,至宋已是沉淀丰厚,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加之当代香事繁盛,使研究者具有实证的机会和条件,多部香学专著在这一时期问世了。如丁谓天香传 、沈立(沈氏)香谱 、洪刍(洪氏)香谱 、叶廷珪名香谱 、颜博文(颜氏)香史 、陈敬陈氏香谱等等,其作者不乏当代名士、高官或著名学者。如天香传作者丁谓,是太宗时进士,真宗宠臣,官至宰相,诗文亦为人称颂。颜氏香史作者颜博文

15、也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官至著作佐郎。 名香谱 、南番香录作者叶廷珪曾任兵部侍郎等。还有苏轼、范成大等许多文人,虽无香学专书,但也对香和香药颇有研究,如苏轼在苏文公本集中有大量香药的记录、研究性文章。我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代代相传,且每有发展,记载于历代典籍,这些香学专著文献资料相当丰富,为我们挖掘、整理和研究提供了保贵的历史资料。要对中国香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就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香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应该全方位入手,设立一系列的研究课题,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的关系;关于

16、香的文化艺术作品等等。通过对中国香文化的不断挖掘、整理,尽可能还原香文化的历史,为中国香文化的保护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一批对中国香文化有研究有传承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传承弘扬中国香文化才会后继有人。2、大力推动中国香文化的发展中国香文化发展历史机遇已经成熟,首先是我国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国运昌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们(尤其是高端人士)的意识形态开始从追求物质向追求精神发展,从而具备实现香文化复兴的条件。其次,国家推动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契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的重要讲话给文化产业带来重要契机。再加上高端人群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强烈,商业精英、高端人群具有强烈的对缓解精神压力、保健养生、提升精神境界的需求,这一切在香文化体验中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