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吉努斯与钟嵘在文学批评上的异同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951453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郎吉努斯与钟嵘在文学批评上的异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郎吉努斯与钟嵘在文学批评上的异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郎吉努斯与钟嵘在文学批评上的异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郎吉努斯与钟嵘在文学批评上的异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郎吉努斯与钟嵘在文学批评上的异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郎吉努斯与钟嵘在文学批评上的异同郎吉努斯与钟嵘在文学批评上的异同王朝晖王朝晖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外语室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外语室 Abstract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to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literary ideas between on loftiness by Longinus and Grade of Poems by ZhongRong through literary comparison. The comparison also reveals the richness of

2、Chinese culture to readers eyes. 摘要:摘要:本文通过对比古希腊郎吉努斯的论崇高和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序 ,借以展现两者文学批评理论的异同,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丰富。 KeywordsKeywords:loftiness, diction, nature, romanticism 关键词关键词:崇高、辞格、自然、浪漫主义引言引言 西方文学创作自古希腊以来, 历经两千多年。从柏拉图的理式论,亚里士 多德的模仿说为源,经贺拉斯的教益论,郎吉努斯的崇高论 ,圣.奥古斯丁 的上帝神授论,再到文艺复兴时的斯卡理杰的三一律,莎士比亚、塞万提斯、 蒲伯的自然说,迪卡尔、布瓦洛

3、的理性主义论, 缕分丝发,源远流长。而后启 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 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等,宏然大观,不一而足。而中国古人自春秋以往,骚 人并出,百家争鸣。文学理论上亦屡有建树。如孔子提倡著文要“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情感适度。而孟子“与民同乐”的人文主义思想也屡为人所言说。 庄子的道家“物化” 、 “移情”论,似隐隐相照与柏拉图的“理式”论。至陆机、 刘勰、钟嵘,文学理论已洋洋大成。如文心雕龙中有 “奇正华实” 、 “感物 吟志” 、 “神与物游” 、 “表里必符” 、 “风清骨峻”等真知灼见。钟嵘的诗品序 里有“自然英旨” 、 “怨悱”论、

4、 “滋味” 、 “品第”等。后更有司空图“韵外之致” ; 严羽 “以禅喻诗”的 “妙悟”说;李贽的 “童心说” ;近有王国维的“境 界”说等等。皆垂芳百世,为后人称颂。 而中西诸家中,郎吉努斯的论崇高似别出心裁,内观诸于本心,外察 天地人物之伟美奇丽,与南朝梁人钟嵘多有共通之处。这里,本文试论之。 郎吉努斯,公元一世纪希腊人,生卒年不详,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英 国文学批评的创始人德莱顿称之为“亚里士多德以后最伟大的希腊批评家” 。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是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一部很重要的论著。它在古希腊 罗马和文艺复兴美学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不但提出了“崇高”的 美学范畴,使美学研究的范围

5、得到拓展;更为重要的是,他所倡导的崇高风格, 直追人类的心灵,提出了“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的审美理想, 认为心灵的崇高是文学崇高的基础。而钟嵘(466 或 471518 )是我国南朝梁 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诗品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与文心雕龙并驾 齐驱的重要著作,影响非常巨大。在许多方面,郎吉努斯与钟嵘志趣相近而见 解类似。愿为君说之。 关于文学的本源关于文学的本源 钟嵘在诗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的,他指出:“气之 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于人的“性灵” ,使之受陶冶感化。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 感人”

6、。即是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 “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 两者,与我们现在认为的文学创作源于生活的观点有相合之处。 同样,郎吉努斯认为, “真正的崇高,由于它的本性使然,总让我们情绪高 昂大自然把人托举于诸般卑贱之上,意在邀人共览其造物之胜会,故赐人以 神圣崇高的激情以观照他物。 ”自然界中有造化万物的壮美,人们有向善趋伟的 本能。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客观存在着能够使人感到崇高的事物。 人的心灵对一切伟大和神圣的事物,有一种天赋的热切渴望和追求的本能、在 关照外物之伟大之中进入更为崇高的精神境界。崇高的根源在于崇高的事物和 崇高的心灵这主客观两个方面。 由此可见,钟嵘在文学

7、创作上是以人观物,而有感而发,郎吉努斯同样以 人观物,所不同者在于,有一种崇高的理性已经外在于物。以我观物时,由崇 高之感移情而发诸文。 关于文学修辞的使用关于文学修辞的使用 钟嵘认为诗有三义:“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 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 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辞踬。 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 ”他认为,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 化文章,用文采来润饰,使体味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是诗 的最高的境界。但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 涩。

8、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 朗吉弩斯的修辞上的看法和钟嵘有异曲同工之妙,“思想与措辞往往互相 阐明”。一方面,崇高的思想情感是驾驭语言的前提;另一方面,适当的修辞 手段也有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崇高的风格得以实现。 “选择恰当和壮 丽的词藻可以有惊人的效果,既能吸引又能感染听众,有若最美丽的铜像上的 古色古香,仿佛赋予这些作品一颗能解语的心灵,华丽的词藻就是思想的光 辉。”但是,修辞手段和语言决不能滥用,他强调,“滥用的辞格不免引起怀 疑,如果巧言令色的雄辩家凭借修辞手段把他当作头脑简单的小孩来欺骗,他 必立刻发怒。” 所以,运用修辞手段必须要适度,合乎主旨。“一

9、个琐屑的问 题用富丽堂皇的词藻来装饰,不啻给幼稚的小孩带上悲剧的面具。” 这就极不 协调而让人觉得可笑了。 因此,他强调,修辞技巧最主要的就是“自然”。他 指出:“自然唯有在含有不露痕迹的技巧时才得到成功。” “最妙的夸饰,无 疑是使人不觉得它是夸饰的那种。” 这里,朗吉弩斯始终主张的是“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即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 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 只有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才能引起读者的相同的 感受。 钟嵘还写道:“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 ,既是即目; “高台多悲风” ,亦惟所见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尔来作者,寖 以成俗

10、。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 其人” (用诗歌吟咏抒发性情,又何必看重运用典故?“思君如流水” ,就是 就眼前所见而想;“高台多悲风” ,也只是即目所见的情景;考察古今的佳句, 多不是拼凑假借古人词句,而都是由于直接抒写从那时以来的作者,逐渐形 成了一种习俗,遂使句子里没有不用典故的话,话语中没有不用典故的字,拘 束补缀,损害诗文已经很厉害了。但诗歌写得天工自然精彩美妙的人很少能碰到了) 。 这里两者的见解再次不谋而和。的确,朗吉弩斯重视借鉴古人:“还有另 一条引向崇高境界的道路。就是摹仿古代伟大散文家和诗人们,并且同他们竞 赛。 ” 但他又认为,对古人的借鉴

11、和学习,决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心灵的感悟。 他批评那种毫无个人感受和创造的模仿:“不过是语言说服力的冒充的假象和 摹仿罢了,绝不是像我所说的发乎人情的冲动。 ”天才的能力是“发乎人情”的 冲动。只有艺术家自己具备激情,并将其倾注到作品中去,才能使作品达到一 种高妙的境界。他说:“文章,是语言的谐律,天赋予人,不但能达到人的耳 朵,而且能打动人的心灵,激发各式各样的词藻、思想、行为、美饰、曲调。 凭借其声音的混合与变化,把说者的感情灌输到旁听者的心中,引起听众的同 感。 ” 关于艺术的作用关于艺术的作用 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

12、至也” 。 而朗吉弩斯同样认为崇高的文章应 该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能够征服人的心灵,令人心驰神往、惊叹不已。“一 个崇高的思想,在恰倒好处时出现,便宛若电光一闪,照彻长空,显出雄辩家 的全部威力。”“真正崇高的文章自然能使我们扬举,襟怀磊落,慷慨激昂, 充满了快乐和自豪感,仿佛是我们自己创作了那篇文章。” 我们的心灵在感受 这种崇高风格、精神时,也产生相应的感受并进而上升到美感。朗吉弩斯所描 述的那种慷慨激昂、情绪高扬、快乐自豪的感受,岂不正是钟嵘所追求的“闻 之者动心”的审美感受么? 两者的不同两者的不同 钟嵘提出“自然英旨”说,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文学艺术模仿自然。 朗吉弩斯以崇高为原则

13、,所谓的崇高,就是“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 声” ,崇高是一种外在于人,外在于物的理念,好比是柏拉图的理念蓝本。文学 艺术模仿赋有崇高特质之物,之事。所以文学不是简单的镜子,而是外物的升 华,意在通过描述强大的审美客体,引起审美主体的惊讶和赞叹,使崇高之感 油然而生。 两者目的不同。钟嵘无意于改造社会,无非就诗言诗,而郎吉努斯希望通 过倡导崇高的风格来重振罗马文学,净化社会风气,建设崇高的社会。 钟嵘的诗品强调诗要抒发“怨”情,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一 个进步传统,所重之文章,多去国怀忧,幽思悲天之文。他同时反对过于拘谨 于节律:“千百年中,而不闻宫商之辨,四声之论。余谓文制,本须讽

14、读,不可 蹇碍, 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 (在千百年中, 却没有听说(诗歌)声调的分辨,四声的议论。 我说诗歌,本来是须要吟 诵的,不可滞涩拗口,只要音调清浊相间,贯通流畅,念起来谐调流利,这就 够了。至于分平上去入,那我苦于不会) 。 朗吉努斯强调,作者不仅要有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热情,文章写 作还要求有整体性,音律节奏和谐一致,章句组织繁简适宜,词语格调适合主 题。他还提出普遍性的文学审美标准:即好的作品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众人的 评判。真正崇高的作品应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年龄为各时代各阶层的人们所欣 赏。 结论结论 郎吉努斯作为西方文学古典浪漫主义的先驱和中国南北朝时期梁代的钟嵘的确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也说明文学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同时,也说明了我 国古代具有灿烂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Raman Shelden.(1988). 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陈振鹏,章培恒.(1997).古文鉴赏字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