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1944467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出题人 吕晶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1有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大类岩石间均能直接转化 B循环过程中的能量均来自地球内部C侵入岩和喷出岩都属于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D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意义不大2、 下列地表形态属于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A黄河三角洲 B峡谷 C黄土高原 D沙滩3关于地貌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壳运动的结果B只有内力作用才会使地表发生巨大变化C在地貌上,只有褶皱能形成块状山地和巨大山脉D东非裂谷、渭河平原的形成,都与断层构造有关与平原相比,山岳相对高度

2、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比较大。据此回答 45 题。4关于公路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B道路应避开小居民点和小村庄C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缓坡 D道路在缓坡上呈“之”字形弯曲5有关山岳对交通运输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以铁路为主,公路次之B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以公路为主,铁路次之C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地址宜远离河谷地带D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以直线走向为主6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 ( )A岩层的弯曲形态 B地形的起伏状况C岩层的坚硬程度 D岩层的新老关系读断层示意图

3、,完成 711 题。7有关断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岩石受到过大的张力或压力时就会发生破裂,形成断层B岩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一定是垂直方向产生明显位移,才被称为断层C断层山就是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D断层山就是由断层发育而成的谷地8断层构造是由 ( )A岩浆活动引起的 B变质作用引起的C地壳运动引起的 D岩石间的转化引起的9下列地貌的形成与断层有关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B泰山 C富士山 D安第斯山10下列地貌中属于断层一侧岩体下降形成的是 ( )A华山 B庐山 C渭河平原 D阿尔卑斯山11有关断层和地表形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些断层常常形成平直的陡崖,如华山北坡大陡崖B在断层

4、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C水库等大型工程的选址,应避开断层带D若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不会对原有地貌造成影响1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其中凹岸侵蚀属于 ( )A溯源侵蚀 B下蚀 C侧蚀 D垂直地面的侵蚀13下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示意图” ,该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 ( )A洪积扇 B河流沿岸平原C河边滩地 D河流三角洲1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15、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5、,人们必须考虑其是一个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源系统,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 ) A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B整体性 C不可替代性 D数量的有限性 16、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表现在 ( ) A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预备的平衡功能 C无人类干扰时,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稳定 D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17、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 )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动物的呼吸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植物的光合作用 18、我国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不法分子大量盗窃藏羚羊,可能 导致 (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加

6、剧 C生态平衡的破坏 D当地局部气候变暖 19、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发生的变化有( ) A土壤肥力下降 B植被覆盖率上升 C地方气候趋于湿润 D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20、. 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荒 漠-森林草原,其自然带的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 21、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 ) A非地带性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2、 世界上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最明显的是在

7、哪个大陆 的中纬地区( )A北美大陆 B南美大陆 C亚欧大陆 D非洲大 陆 23、地理环境各要素在东西方向产生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 A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 B海陆分布的影响 C地势高低起伏 D受寒暖流影响不同 2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诗句描写的景观差 异属于( ) A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非地带性 C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 律 25、陆地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叙述不正确的有 ( ) A是受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的影响 B以热量为基础,与水分状况无关 C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D由海南岛到大兴安岭的热带亚

8、热带温带自然景观的 差异体现了这种分异 26、海拔高度相近的高山地区,垂直分布层次最多的自然带的山区 是在( ) 中纬度的东部季风区 亚寒带地区 亚热带地中海区 热带雨林地区2005 年元月 6 日,是我国大陆“13 亿人口日” ,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汇,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据此回答 2728 题。27、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形成主要由于( )A. 人口基数大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死亡率低 D国外人口迁入28、从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是( )A农村医疗卫生

9、水平得到改善 B城市环境问题较为严重C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 D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更突出29、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模式指标的是(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死亡率C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生育率30、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 12.95 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 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A93% B23%C13% D60%31、与 10 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 014 岁人口比重下降了 4.8%,65 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 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 1.3亿。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

10、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32、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 1000 千米以上33、下列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对环境无影响B工业社会科技的进步削弱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C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D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在任何时候都大于对迁出地的影响34、影响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 ( )A.自然因素B.交通和通信因素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35、新中

11、国成立后到 80 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是 ( )A.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B.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C.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D.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城乡收入差别较小36、有关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B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与淡水、可耕地等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C我国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协调D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应控制在 20 亿左右37、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 ( )A13 亿左右 B16 亿左右 C19

12、 亿左右D20 亿左右38、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由农村到城市 B、由城市到农村C、由城市到城市 D、由农村到农村39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 )A 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工业时期B 农业时期-原始社会-工业时期-现代社会C 工业时期-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D 原始社会-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40我国西藏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小于 2 人,长江三角洲每平方千米则大于 500 人,关于两地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两地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B长江三角洲人口密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较发达C两地环境

13、的人口容量都已达到极限D两地人口数都远远低于环境人口容量,都存在资源开发不足现象 二、综合题(共 40 分)41读“地质剖面图” ,回答下列各题。(10 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质构造名称:C D (2 分)(2)我国的渭河平原属于图中的 。 (1 分)(3)寻找石油应在图中的 处,找地下水应在图中的 处。 (2 分)(4)图中的褶皱和断层构造主要是由 作用(内力或外力)造成的。 (1 分)(5)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趋向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 (4 分)42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0 分)(1)判断图中字母代表的物质名称:(3 分)A B C (2)根据图中箭头的方向,将各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填人空格内,属于冷却凝固作用的是 ;属于高温融化作用的是 属于变质作用的是 ;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