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几点看法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941134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几点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几点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几点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几点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几点看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有论文网()对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几点看法百有免费在线资料库() 收集财政部 2005 年 8 月 12 日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X号所得税 (征求意见稿) (以下 简称“新准则”) ,与企业目前适用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 (94财会字第 25 号)及 1995 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 (二者以下简称“旧准则”) 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将在对其比较的基础上,剖析新准则隐含的问题,并据此提 出建议。 新旧准则的比较新旧准则的比较新准则主要在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与旧准 则相比,会计重心由原来的以损益表为重心转向了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

2、从而使新准则中 计税差异、会计处理方法等发生了变化。1.计税差异的不同计税差异的不同新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会计重心,计税差异部分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确认的资产或负 债的金额不一致。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 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即资产负债表内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的 资产或负债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如:流动资产中包括账面价值为 100 元的应收账款,相 关的收入已包括在应税利润中,对此项应收账款不需要再纳税,该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就 是其账面价值 100 元,二者的暂时性差异为 0.再如:流动负债中包括账面价值为 100 元的 预收利息收,由于税

3、法规定相关的利息收入按收付实现制予以征税,该预收利息收入的计 税基础是 0,二者的暂时性差异为 100.旧准则以损益表为会计重心,计税差异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 量在口径上和时间上的不一致,将根据会计准则确定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根据税法确定的应 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区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产生于当期,以后各 期不作转回处理,如企业发生的超标准的业务招待费和公益救济性捐赠等;时间性差异发 生于某一时期,但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可以转回,如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广告费等。2.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新准则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要求所得税进行

4、跨会计期间核算:在资产 负债表日,企业首先根据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按照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 计算应交所得税;然后根据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法计税基础确定的暂时性差异计算 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最后通过倒轧的方法来推算所得税费用。计算公式为: 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税率+(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旧准则中企业既可以选用应付税款法,也可以选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递延法或损益 表债务法。应付税款法不要求所得税进行跨会计期间核算,也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 得税的影响,而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

5、之间的差异造成的纳税影响额直接 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必递延到以后各期,当期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递延 法或损益表债务法也要求所得税进行跨会计期间核算。但在核算时,首先按税前会计利润 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确定应交所得税款,最后根据所得税费用与 当期应纳税款之差,倒轧出本期的递延税款。3.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差额的含义不同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差额的含义不同新准则将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的差额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因为暂时性 差异产生于资产与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差,来源于资产负债表,所以据以计算的百有论文网()递延所得税负债和资产必然更加符合负债和资产的

6、定义。旧准则中使用应付税款法时不确认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的差异。使用递延法或损 益表债务法时,虽然也将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的差额确认为递延税款,但该递延税款 项目来源于损益表,只是一种纯粹的递延项目,既非资产,也非负债,有的称之为“随叫项 目”。4.所得税项目在财务报表中的列报和披露内容不同所得税项目在财务报表中的列报和披露内容不同一是资产负债表中区别于其他资产和负债单独列示的,新准则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和 “递延所得税负债”;旧准则是“递延税项”,并在“递延税项”下设“递延税款借项”或“递延税 款贷项”项目,反映企业期末尚未转销的递延税款的借方或贷方余额。二是企业在损益表中 的“所得税费

7、用”,新准则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旧准则仅包括企业本期 所得税费用。三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所得税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计入权益项目相关 的当期和递延所得税的总额等项目单独披露,内容方面的列报和披露,新准则更详尽、完 整、规范。对新准则的分析与建议对新准则的分析与建议虽然新准则能较好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新准则在计税差异、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方面还存在一 些问题。1.计税差异上计税差异上虽然暂时性差异不但包括了所有的时间性差异,还包括了其他原因导致的计税基础与 账面价值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如:资产被重估;企业合并时产生

8、的商誉或负商誉;对子公 司、分支机构和联营企业的投资或联营企业中的权益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但其并不能全面 反映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有些差异是其无法反映的,如由于税法和会计准则 计算口径不同而存在的一些差异(业务招待费、公益救济性捐等) 。此外,企业债务重组而 获得的收益,会计准则要求直接增加所有者权益,而所得税法要求列入收入总额缴纳所得 税;税法中规定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费用实行加计扣除的鼓励政策,新 准则对此未做出规定。笔者认为,应仔细寻找暂时性差异可能造成的缺漏,并专门在新准则中做出详细规定。2.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上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上较之应付税款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9、可以完全克服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容易造成企业每期税后净利润的波动,因而不能满足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要求的缺点;较 之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递延税款”的定义更符合资产和负债的标 准,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能更好地表示企业未来应付(应收)的债务或资产,从而使资 产负债表能更为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有用性。虽然与现行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相比较,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有较为明显的优越性。 但如果直接过渡,并且在各类企业直接推行,笔者认为条件尚不成熟。首先,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差异的大小会对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产生影响。目 前我国小型企业和大

10、中型企业适用的财务会计制度不同。小企业适用小企业会计制度) , 所得税法与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差异较小,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要求较低;大中企 业适用企业会计制度 ,所得税法与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差异相当大,导致大量纳税调整 事项,而且每一类事项的纳税调整方法都不完全相同,信息使用者对所得税会计信息的要 求也比较高,上市公司更是如此。因此,不同企业对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肯定不同。百有论文网()其次,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对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选择和推行也具有重要影响。选择 和推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会计人员等要求相当高,尤其是在职业判断和信息披露等方面。 新会计处理方法的推行要求会计人员对以前比较熟

11、悉的一套会计处理从会计重心到计税差 异、会计处理方法等都要从根本上重新认识,会计人员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这种剧烈 变化。尤其是在目前我国高学历、高职称的会计人员比例较低,对所得税会计方法的理解 和掌握很不熟练的情况下,直接推行就更为困难。笔者认为,针对目前推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条件尚不成熟的现实,应借鉴英、德等国 的经验,采用双轨制过渡,即设计两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分别适用于小型企业和大中 型企业。对于小型企业,由于其是税法导向的会计处理,可以允许其继续使用原来的应付 税款法;对于大中型企业,可以要求企业首先进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会计处理 方法可以依然以损益表债务法为准,经过一定时间

12、的适应后,待条件具备时再过渡到资产 负债表债务法。3.一些具体问题上一些具体问题上作为国家会计准则,新准则应当与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相结合以提高其可操作性。但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新准则与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并不一致。如新准则中“应税利润”的 概念在税法中并不存在,而且税法上有一些征税的情况(增值税中的视同销售、债务重组 所获得的收益、对预收款项的征税等) ,是“应税利润”无法涵盖的;新准则第二条“所得税 包括企业各种以应税利润为基础的境内和境外税额,也包括由子公司、联营企业或合营企 业分配给企业的利润的征税”可能没有考虑到税法的选择性规定,因为如果税法规定无需补 税(例如定期减免部分或企业适用企业所得税率低于联营企业的所得税税率时) ,则不会引 起纳税义务。笔者认为,可对新准则做出适当调整。如将“应税利润”根据税法改为“应纳税所得额”; 第二条中考虑到企业适用所得税率高于联营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的情况,应加注“如税法规定 需补税”这一选择性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