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词语积累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931679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语文词语积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谈语文词语积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谈语文词语积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谈语文词语积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谈语文词语积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语文词语积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语文词语积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词汇的积累作者:叶铷 指导老师:杜依倩(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口,571158)摘摘 要:要:词汇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准确把握词汇的意思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入词汇的意境能够使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生动起来。词汇就像学习语文的一把钥匙,握住了这把钥匙,就可 以走进文字的大门,进入无限广阔的语言空间。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真正提高了,这对他全面发展和 终身学习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关键词:关键词:语文;教学;词汇;积累词汇,看起来似乎是静止的符号,其实却有着深不可测的内涵。纵观无数的语文课堂中,词汇的教学模式感觉都是大同小异:老师带着学生认读(或是

2、学生自己认读)之后,让他们说说词汇的意思,然后就开始课文内容分析。这样的词汇教学,留在学生心中的就是一些冷冰冰的语言符号,是呆滞而没有生命力的。有些老师教了一课书,让学生把好的词句摘录下来,或布置看课外书,摘录几个好词、几句好句,学生也养成了好习惯而“积累” ,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碰到好词好句,马上摘下,到时候,好词好句一大串,能派上用场的却廖廖无几。可见,词汇的积累,不是简单的 1+1=2 的公式,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用我们祖国的象形文字来诠释, “口”与“鸟”相加并不是意味着鸟有口,而是表达了“鸣”这样一种新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汇的积累中,要表达二数之积,大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

3、面来升华:一、培养深刻性一、培养深刻性如何培养深刻性呢?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都注重听说读写,这些的确是词汇积累的根本。所以,要从根源抓起。(一)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的韵味(一)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的韵味让学生在朗读对话中感悟语言、品味语言、内化语言。如雪被子中的一句话:小雪花满天飞,轻轻落在麦地里这一句话的朗读就有多种不同的读法:有的学生认为“满天飞”应读得长一些,因为小雪花非常多,- 2 -飘满了天空;有的认为要读得短短的,一蹦一跳的,因为小雪花在天空飞舞是很快的;有的认为要读得轻一些,因为小雪花很轻,在天空中慢慢的飘,小麦苗的身子是嫩嫩的,要轻轻地落。古人重视诵读,重视积累和感悟,这是因为诵

4、读便于语言本身的记忆,能够将文章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而形成语感,从而丰富词汇和规则,发展自己的语言。同时,也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获得情感体验。(二)在书写中写出自己的神气(二)在书写中写出自己的神气在教学中识字,一定不能脱离文本,否则,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鸟儿失去了双翅。因为今天的识字组词为的是学生今后能更灵活的运用。如:我教学梅花魂课文涉及的生字新词中有训斥、秉性,学生都把这两字写得十分入神:“训”的右侧“川”写得直直粗粗的,问学生缘由,学生答:“训是生气的,这样写才有感觉啊。 ” ;“秉”的撇捺很长,我说:“这样的字重心不稳。 ”学生摆了个姿势,双脚拉开,双手叉腰,说:“天性啊。

5、 ”新课标多处强调指出:要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要熏陶感染学生爱祖国的文字。所以,学生写字,尤其是课堂中宝贵的十分钟,我们可以不要太苛责太约束学生,让其自由发挥,(三)在听说中感悟画面,提高悟性(三)在听说中感悟画面,提高悟性在教学中,听说贯穿着教学始终。所以要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所陈述的语言,必须让对方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的要求,自然要迫使陈述者准确用词、注意到语气及身体语言,教师也要大力倡导词汇要活学乐用;又如写作文,一定要有明确的字数量,第二学段的学生,每学期不少于 16 次作文,40 分钟不得少于 400 个字。为加长文段,学生不得不在不断更新的作文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在不断修改中体

6、验词汇的精妙,从而提升词汇情感的深刻性。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务,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好句、好段好篇;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丰富的积累来源于阅读。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 3 -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

7、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二、记忆与回忆,升华灵性二、记忆与回忆,升华灵性 任何一种知识的提升,都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都是融会贯通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词汇的积累也不例外,必须是建立在其他各类学科的综合支持之上。在课堂上,老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学生对词句的理解,特别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感悟、鉴赏,以及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如果忽略了文本,忽略了情感,就无从谈及深刻;既然是没有了深刻性,也是无从回忆的了。不信,你可以拿张白纸来,将你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通过你的记忆来默写一遍,亲爱

8、的读者,我很肯定的说,你一定是写得寥寥无几!而能够写出来的词句,一定是你所熟悉的,这是因为你对这些词句已经有深刻性的情感体验,已经消化并吸收了,成为你记忆,成为你思想的一部分了。例如:有一位教育名家提出了一个“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被光速地渗透到祖国大江南北,于是许多家长热衷地为孩子报特长班、补习班。无独有偶,又有一位教育名家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家长)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 ”这样一句深入人心的教育名言,中华人民的确做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从不懂音乐到谙练音乐,从不懂外语到熟练运用,而孩子,可怜的孩子,却是八窍通了七窍一窍不通!这样花大价钱,花大量时间与精力

9、却得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应该不是每位家长的夙愿,也不应该是中国育儿的一大特色。到底是哪里不对了?是老师不尽力?是家长不尽力?还是学生不努力?我认为,都不是。问题应该是出在我们都没有很好地帮助孩子运用记忆和整合记忆。古人云:授人与鱼,不如授之于渔。 上帝赐予人类记忆,是因为记忆能让我们更新思想,创造世界。世上能让人记忆犹新的事物,那都是深刻的。如何使枯燥的事物变得深刻,就是在记忆中不断回忆,不断闪现画面。如学习音乐或正在朗读,离开了当时的语言环境,可音乐声或朗读声依然萦绕在耳畔;如学习博弈,离开了棋盘,可脑海里依然有一盘残局正在殊死搏杀。这就是从记忆回忆升华的技巧。运用记忆教学,在教学中体验情感的

10、深刻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汇的积累是必- 4 -不可少的环节。但单单依赖于课堂中那 40 分钟的听说读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丰富我们的思想,这样够了吗?不够!我们还需要大量的生活实践来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因为,无论我们读了多少书,都是二手书,都是别人的所感所悟记录下的,真正的第一手书是一本无字书,是天然的,是在我们的心中的,需要我们用心记忆,整合记忆,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只有真正做到内化,能够厚积而薄发,才是真正的积累,才能够成长。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

11、即出,信于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三、志向三、志向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过程,一定要用心体会词汇在文本中的思想与情感,如教学梅花魂:“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此时的感受。启发学生答:呜呜呜地哭:伤心、渴望、孤寂

12、.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 (是相机板书)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一篇好文章,一篇经得起岁月考验的文章,一定有其深邃的思想内涵。文章的精华不在乎词藻有多么华丽,而真正需要的是朴实的感情。在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要充分地体会文本中,在此时此景里最能生动、最能透彻、最能贴切的展现出事物的神态来的词汇,就是最好的词汇积累了。语文,承载着振兴中华的使命,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所共同肩负的责任,没有志向地教学,没有志向地积累词汇,犹如那绣花枕头,终究是华而不实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勇于承担重任,在教学中将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丰富语感,发展思维,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2.1 2王世堪主编.中小学语文教学法G.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010 重印) 3彭吉象主编.影视鉴赏J.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010 重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