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精华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930590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我效能感精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我效能感精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我效能感精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我效能感精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我效能感精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我效能感精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效能感精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我效能感精华自我效能感精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笔为剑 整理一、自我效能的由来社会学习理论是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是对当传统行为主义陷入危机之后,作为对这种危机的反应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强调学习现象的社会性,并吸收认知心理学的成果来说明人类行为的获得与表现的过程的规律性。因此,在行为主义传统的心理学史中,社会学习理论也被称为新新行为主义。最先提出社会学习理论的是班杜拉。在班杜拉的理论中,既可以看出行为主义的影子,又可以看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他坚持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强调研究人的行为,强调客观化的研究原则,强

2、调学习中强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也探索了内部的心理过程,强调自我因素对行为的中介调节作用。他主张行为和认知的结合,主张必须以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来解释人的行为。班杜拉提出了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随着对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深入研究,他发现了自我调节的重要性。他指出:强化的作用在于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这种作用的机制在于从先前的经验中形成的对后续行为的期待。他把这个期待分为两种: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是自己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主观上的评估。在效能期待的基础

3、上,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二、自我效能的定义定义: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三、自我效能的性质:1、普遍性和具体性:自我效能不是一种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它是具体的,自我效能的具体性水平是由活动、任务、情境的性质决定的。但随着任务向多领域的延伸,自我效能又具有相对的普遍性。2、自我效能是主体的动因机制(1)自我效能有主体性,在自我系统调节自身行为中起关键作用。(2)自我效能有认知性,它的形成、改变、对行为的调节,都有赖于认知。(3)自我效能有动机性,但不完全是一种动机。(4)自我效能有情感性,受个体的情绪状态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

4、。3、自我效能是一种自我生成力量,综合认知,社会,情绪以及行为方面的亚技能,并能把他们组织起来,有效地综合运用于多样目的。4、自我效能的个体性和集体性。80 年代中期,班杜拉提出集体效能,进一步扩展了自我效能的含义。集体效能根植于个体效能,作用机制也与个体效能相似,但不是个体效能的简单相加。三、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1、成败经验:个体对自己实际活动的成就水平的感知,2、替代性经验:即对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活动以及其成就水平的观察 3、生理情绪反应:即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4、言语劝说:即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四、自我效能感的维度维度

5、划分依据备注水平任务难度高低强度信念的坚定性能强弱广度活动领域宽窄五、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六、自我效能的调节过程1、认知过程(思维过程):(1)自我行为目标的设定(2)影响个体认知建构(3)影响推理性思维(4)影响问题解决策略的产生和实用。在能力相同而自我效能不同的人当中,自我效能高的人能够更快地放弃错误的认知策略,问题解决的效率高、效果好。2、动机过程:影响活动中努力的程度以及在活动中当面临困难、挫折、失败时对活动的持久力和耐力3、情感过程:在面临可能的危险、

6、不幸、灾难等厌恶性情境条件时,自我效能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4、选择过程:影响环境、行为的选择。七、自我效能感的应用大量的研究证实,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但自我效能感并不是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进而影响学习效果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学生的目标定向、学习动机等因素而间接实现的。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为自己制定成功的学习指导计划,实现目标的承诺坚定。因此,在遇到困难时有更大的坚持性,能付出更多的努力。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恰恰相反,选择目标不切实际,遇到困难时易

7、轻易放弃努力,甚至在不能很快获得预期结果时,倾向于放弃已经习得的技能,不想付出努力。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可以形成习得性无助。八、自我效能理论的前景1、理论优势:自我效能的概念,最初是班杜拉为分析恐惧和逃避行为的矫治而提出的,他认为心理治疗要使个体减少逃避行为就应该提高其应对威胁的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在临床中被证明非常有用,而且它的应用还扩大到了更多的领域。2、理论中存在的问题:(1)自我效能的概念面临着被泛化和缩小的矛盾有人把自我效能与自信心混淆,但事实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自信心是人格特质,而自我效能是情境性的。另外,人们往往把自我效能等同于个体效能。(2)自我效能的起源、发展、是否有最佳点,都说不清(3)尽管比传统的行为主义有进步,自我效能理论对主体的内部认知机制依然重视不够,没有清楚地说明自我效能怎样影响主体的内部认知过程。(4)研究方法:局限于具体的情境和任务,难以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研究。用自陈量表,客观性较差。自我效能随情境而变化,需要进行动态评估,但实际上难以做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