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话13篇(邓铁涛)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893033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05.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话13篇(邓铁涛)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医话13篇(邓铁涛)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医话13篇(邓铁涛)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医话13篇(邓铁涛)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医话13篇(邓铁涛)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话13篇(邓铁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话13篇(邓铁涛)(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邓铁涛医话邓铁涛医话13篇篇作者: 乡村医生 时间: 2006/6/9 00:15 标题: 好文共享_邓铁涛医话13篇 1好文共享_邓铁涛医话13篇1 一、希望 前 言 自1986年写耕云医话至今已十多年,结集出版亦已七八年了。 “医话” 是中医药学特有的写作形式,是医学与文史哲相结合的类似于随笔、杂文、散文而 又不离交流中医药学术思想与实践经验之作。近年来,为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心里 要说的话很多,有些点滴经验与体会也不想丢掉,因此接受同道之劝,继续把医 话写下去。 1999年已经来临,20世纪的最后1年将光临大地,人类将进入新纪元。21世纪将是 中华民族辉煌发展的世纪。中医药学历来与国家民族

2、的命运连在一起,应该也是辉 煌发展的年代。但实际形势,并不使人放心!手头有瞭望周刊1998年第23期一 篇文章为中医的发展“号脉” 。文章讲的是上海中医药的情况,文章指出, 据专家估计,在上海市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看中医。但距离建成全国一流的中医治 疗和科研中心,满足患者求医需求,上海中医界遇到的现实问题有三:一是实施城 区卫生规划,就给中医事业的发展带来挑战,为发挥医院的集合式效应,将不少中 医医院列入拆并行列,中医院将面临着成为中心医院的一个科室的前景。二是上海 正在加大医疗保险制度,中医医院无论从历史、规模、保障能力上与综合性西医院 比较都有着客观上的差距,竞争将使中医院的挂钩单位骤减!

3、三是由于普遍缺乏现 代化设 文章指出,医疗改革、市场竞争和硬件水平,客观上对中医事业有不利的影响,但 备,中医医院的诊断水平一直是薄弱环节。中医内部的诸多问题更使人感到棘手。 上海中医院内“西医化倾向”日益加剧,中医特色正在淡化。在病房中,西药已占用 药总量的半数以上。又因中医院收费的技术含量少,药费占收入的60%以上,个别 医院甚至高达80%。将来一旦实现“医药分流”,许多中医院将面临生存考验。 文章为中医“号脉”辨证分析可谓入木三分,深刻得很,带有普遍意义。 希望全国中医机构应尽早想方设法,迎接未来严峻的挑战。我想中医药发展至今已 数千年,国民党第一次卫生会议要消灭中医而消灭不了,岂能在把

4、发展中医药写入 宪法,党中央国务院一再提出中西医并举之时,中医药反而要走向萎缩吗?我对中 医药前途抱乐观态度。 物必先腐然后虫生。 号脉一文所指出的“中医院内西医化倾向,日益加剧, 中医特色正在淡化。在病房中,西药已占用药总量的半数以上。 ”这才是中医药发展 的致命伤! 当全国大多数中医,忘记了自己的特色,不去发掘研究中医药之所长,自愿从属于 西医,那就不用很久,估计四、五十年,中医便走向消亡了。 中医药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用于为人民保健、预防与治疗。如果我们不能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甚至把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丢得一干二净,在人民面前还有存在的价 值吗?中医灭亡,匹夫有责。但希望寄托在中青年一代,特

5、别希望中青年一代中, 在中医药各个领导岗位上的同志,切勿忘记肩上的责任。首先要端正对中医的认识。 不要轻视中医之系统理论,必须到临床第一线去实际运用中医中药为病人解除疾苦, 要把自己从现有的基础上提高成为第一流的中医。懂西医没有错,诊断疾病能用中 西两套诊断最好。但在中医系统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尽量采用中医的综合 治疗,所谓中医的综合治疗,包括口服中药、针灸、按摩以及其他外治法,不一定 中药加西药。当然,偶然一用,或在某一环节上一用,亦未尝不可。但占主导地位 的应是中医疗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中医的临床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总结经验, 才能有所创新,有所成就。好文共享_邓铁涛医话13篇1 -

6、 -作者: 乡村医生 时间: 2006/6/9 00:16 标题: 好文共享_邓铁涛医话13篇 2二、辨证论治 近年来, “辨证论治”成为讨论的一个亮点。有人认为无证可辨,如何辨证论治?有一 位老中医居然怀疑辨证论治之价值!有人认为辨证论治应改为辨病论治。本人对此 问题有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 辨证论治之精神,来源古远,但加以提倡宣扬,是在解放之后、中医学院成立之初, 第二版中医学院教材编写之时。郭子化副部长在庐山教材会议上提出把辨证施治之 精神写入教材之中。后来经时间之推移,大多数学者同意定名为“辨证论治”。这是 名称提倡之由来。 辨证论治是什么?它是中医药学中临床医学的灵魂,是总的指导思想

7、,而不仅仅是 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千万别把其应有的地位降低了。辨证论治的思想孕育于内 经 ,发挥于伤寒杂病论 , 伤寒论提倡“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提倡“脏腑 经络先后病”。 “辨证论治”的内涵由此奠定基础。其最主要的内容是无论“外感”与 “杂病”的病证,都不能凝固地、一成不变地看待疾病,疾病的全过程是一个变动的 过程。这一主导精神与易经一脉相承“易”者变易也。这一观点又与中医另 一个精髓论点“整体观”相结合,外感病之变化概括于“六经”整体之中, “杂病”之变 化概括于“脏腑经络”之中。 “传变”之论,中医学并不禁锢于仲景时代,到了清代温 病学说的长成,发明了“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等

8、论,从而对发热性流行性传 染病的认识与治疗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前半叶达到世界的最高峰,在抗生素发明之 前西医治发热性疾病,与中医之疗效相去甚远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谁掌握好辨证论治之精髓谁的疗效就好。疾病谱正在 日新月异,有深厚的辨证论治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中医学者可以通过辨证论 治的途径去研究新的疾病并进而治愈之。 有人说无症可辨怎么辨证?这是要贬低辨证论治者最喜欢说的道理。其实所谓无证 可辨引用最多的就是人无症状,小便检查有蛋白、红细胞或白细胞之类。这类病西医能检查出来,但目前似乎仍无办法治愈。我不会进行检查,病人拿来验单我只作 参考,我运用辨证之法,却治好一些顽固之蛋白尿

9、患者及尿有红白细胞之患者。靠 的是什么?靠的是症,脉,舌等四诊合参加以辨证。 从未听说有人问无病可辨的病人怎么治?我几十年来也治疗过一些这类病人, 即生化检查一切正常,体征正常的病者。例如在七十年代某人民医院请我会诊中山 大学一教授,经过多种检查,不能确诊是什么病?乃名之曰“厌食症”。病人一切检 查正常,就是不想吃饭,吃不下饭与其他食品,乃日渐消瘦,卧床不起,声音低微。 经过辨证,我认为他脾胃虚衰,宜大补脾胃,用大剂健脾益气养胃之剂治之,半月 许已能行走,不到一月出院矣,到家嘱家人放鞭炮一串,以庆生还。又如我院一女 职工,症见头晕,时止时作,发作晕甚,经各种检查不能确诊,我以甘麦大枣汤加 减治

10、愈。 西医诊断不明的病多矣,为什么不曰无病可辨如何辨?! 最近有文章拟将辨证论治改为辨病论治。我认为不妥,且无此必要。因为这个问题, 早在高校二版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已阐述清楚。辨证论治包括辨病,不排斥 辨病,但比辨病高一筹。试阅第五版中医诊断学教材142页“辨证要点”中提出: 四诊详细而准确,是辨证的基础;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辨证;从病变发展过程 中辨证;个别的症状,有时是辨证的关键;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辨证与辨病的关系中,详细论述了“病”与“证”的关系,并指出:如果说辨证是既包 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全面而又具体地判断疾病在这个阶 段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矛盾的话,那么,辨病不同之点

11、是:按照辨证所得,与多种相 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比较,把各种类似的疾病的特征都加以考虑,因而对病人的证 候进行一一查对,查对的过程中,便进一步指导了辨证,看看有没有这种或那种疾 病的特征,再把类似的疾病一一排除掉,而得出最后的结论。在得出结论之后,对 该病今后病机的演变,心中已有一个梗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辨证,便能预料其 顺逆吉凶;而更重要的是经过辨病之后,使辨证与辨病与治疗原则与方药结合得更 加紧密,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少走弯路之目的。 从辨证辨病辨证,是一个诊断疾病不断深化的过程。 大学生读的教材对辨证与辨病已论述很清楚,现在要改名辨病论治以取代辨证论治, 有什么意义呢?辨证辨病辨证这一诊

12、断过程,足以说明:辨证论治可以概 括辨病论治,辨病论治不能概括辨证论治。 “辨病论治”论者,可能是想引进西医之 说以改进中医,因为西医对疾病的诊断至为重要。不知如此一来便把中医之精华丢 掉了。 我曾经在某专区人民医院带教,适遇该医院一胎死腹中之患者,妇产科曾用非手术 治疗十多日不效,再行手术又怕过不了感染关,邀余会诊。经辨证属实证实脉,乃 按常法予平胃散加玄明粉、枳实,1剂,是夜完整排出死胎。医院以为偶中,后数 日又入院一患者,邀会诊,经辨证属体虚病实之证,初用养津活血行气润下之法未 效,改用脱花煎亦不效,再予平胃散加芒硝2剂亦不见效。考虑辨证不误,用药不 力,后用王清任的加味开骨散1剂,重用

13、黄芪120g,当归30g,川芎15g,血余炭 9g,龟板24g(缺药),1剂,下午3时服药,6时开始宫缩,再于8时加艾灸足三里、 针刺中极,是夜11时产下一脐带缠颈之死胎。 上述2例经西医诊断同为过期流产,诊断无误,但中医之辨证论治则一攻一补,天壤之别也。 又如曾会诊一车祸青年,颅脑损伤,合并脑出血,经西医方法处理,昏迷不醒已2 天,我按中医辨证为血瘀内闭。患者不能口服中药,以上病下取之法用桃仁承气汤 加味灌肠,得泻下,翌日开始苏醒,共灌肠4天,第5天改为口服,仍以桃仁承气汤 加减并服安宫牛黄丸,后痊愈出院,未见后遗症。又如我院一位科主任亦遇车祸, 未见昏迷,但头晕呕吐,闭目不愿开眼。邀会诊,

14、我辨证为痰瘀内阻,治以除痰益 气活血,用温胆汤加黄芪、桃仁、红花之属,后大为好转。上述2例经CT与MR之诊 断,均属脑挫伤脑出血,只有轻重及部位之不同,按辨病则2例所用西药相同,但 根据辨证用药则大不相同也。 我是内科医生,对妇产科及骨伤科本属外行,既然被邀,只得按中医之辨证论治提 出治法与方药。所治得效功在辨证论治之学习也。 或曰这些个别病例,说明不了问题。且看看国家七五攻关科研项目流行性出血 热之研究成果:南京周仲英组治疗1127例,其结果为:中医药组治疗812例,病死 率为1.11。西医药对照组治疗315例,病死率为5.08(P0.01) ,明显优于对 照组。江西万友生研究组治疗413例

15、,其结果为:中医药组273例,病死率为 3.7,西医药对照组为140例,病死率为10.7(P0.01) ,疗效优于对照组。由 于时、地、人等有关条件不同,西医辨病为同一种病,但周氏、万氏的辨证论治截 然不同。周氏治疗以清气凉营为主,万氏则以治湿祛毒法为主。辨证论治比辨病论 治的西医药组效果明显为优。 周氏、万氏的研究,足以说明,时至今日,中医之辨证论治,并非封闭式的。他们 把西医之辨病容纳于中医之辨证论治之中,便产生超世界水平的成果。反之,如果 以“辨病”取代中医之辨证学说,则中医药学将会倒退。不可等闲视之也。 - -作者: 乡村医生 时间: 2006/6/9 00:17 标题: 好文共享_邓铁涛医话13篇 3好文共享_邓铁涛医话13篇1三、再论辨证论治 有人以为用专方专药治病就不是辨证论治,这是误会。专方专药用在辨证之后,治 疗用药有大方、小方、奇方、偶方、复方,专方专药是论治上的取舍。试举例言之。 如张锡纯倡用鸦胆子以治痢疾。 医学衷中参西录卷三曰:“沧州友人滕玉可,壬 寅之岁,设教乡村,于中秋下赤痢,且多鲜血。医治两旬不愈。适愚他出新归,过 访之,求为诊治。其脉象洪实,知其纯系热痢。遂谓之曰:此易治。买苦参子百余 粒,去皮,分两次服下即愈矣。翌日愚复他出,二十余日始归。又访之,言曾遍问 近处药坊,皆无苦参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