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瘤性病毒性脑炎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1838148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假瘤性病毒性脑炎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假瘤性病毒性脑炎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假瘤性病毒性脑炎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假瘤性病毒性脑炎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假瘤性病毒性脑炎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假瘤性病毒性脑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假瘤性病毒性脑炎(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男,14 岁,反复头痛 2 年余,加重伴四肢抽搐 10 余天。患者约于 2 年前开始出现运动后头痛,以后枕部为主,疼痛自动缓解,家属未予重视。十天前患者睡眠中突然出现四肢抽搐,呼吸困难,持续约 5 分钟左右后缓解。患者 1年前因头部外伤曾行头部 CT 检查,未发现颅内病变。 左侧顶后部巨大 T1WI 低信号,边界清楚,内见较大等信号结节,周边未见异常信号,T2WI 为高信号,同侧脑组织肿胀,水抑制呈高信号、尤以结节为明显。增强结节明显强化。考虑:脑肿瘤血管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其他术后病理: 炎性软化. 胶质增生 最后诊断:假瘤性病毒性脑炎总结:病毒性脑炎是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所致, 也可

2、以是病毒感染诱发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引起变态反应的结果。常见病原包括单纯疱疹病毒、虫媒病毒、肠道病毒等。确诊有赖于脑组织活检病毒分离或血清病毒抗体测定。部分病例目前尚难通过病毒分离或其它实验室检查确定病原, 称散发性病毒性脑炎, 其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病毒性脑炎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细胞中存在嗜酸性核内包涵体是其特征性改变。镜下可分为以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表现的坏死型; 以胶质细胞增生为主要特点的硬化型;以静脉周围炎为主要特征的局灶性脑炎等 3 种改变,当病毒性脑炎表现为感染后局灶性脑炎, 多个散发病灶融合, 局部脑组织坏死、水肿, 出现占位效应

3、时, 称假瘤型脑炎。其临床表现多以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局灶性脑损害为主,且前驱感染症状缺或不明显。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无全身感染症状和脑膜刺激症状, 无意识障碍等弥漫性全脑功能障碍,而以颅内压增高和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为突出表现, 如头痛、呕吐, 癫痫 , 肢体运动障碍 等, 临床经过呈亚急性或慢性, 与颅内肿瘤的临床表现难以区别, 导致误诊为脑肿瘤。病毒性脑炎的 CT、MR I 缺乏特异性表现。有报道将病毒性脑炎的 CT、MR I 表现分为正常、大脑灰质弥漫性或局灶性损害、弥漫性脑水肿、下丘脑对称性改变、感染后局灶性脑炎改变等五种类型, 并认为这些影像学改变与其发病和病理学有关。假瘤型脑炎

4、的影像学表现与脑胶质瘤类似。以皮质或皮质下局灶性低密度灶(CT ) 和局灶性长 T1 长 T 2 信号(MR I) 出现率高, 且随着病程延长, 出现率增高, 增强扫描后假瘤型脑炎病灶强化率较高, 多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这与假瘤型脑炎病理上有局部毛细血管增生修复和变态反应性血管炎所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假瘤型脑炎多以癫痫发作等脑“刺激”性症状起病, 胶质瘤多以偏瘫、失语等脑“破坏”性局灶征起病, 动态观察脑电图变化有助于鉴别, 前者的脑电图异常在抗炎治疗 1 个月后可好转或消失, 后者的脑电图异常经治疗后无改变, 但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结合本组的临床特点, 我们认为,对于青壮年以癫痫发作起

5、病, CT 提示为低密度灶、结节状或不规则强化, 占位效应明显而精神状况及一般情况良好者, 应怀疑本病, 争取早期在立体定向下取材活检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由于假瘤型脑炎的病灶在脑内一般难以吸收,可作为癫痫灶持久保留, 故临床上主张行病灶切除术,以消除或缓解癫痫发作。另外, 在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后,不能忽视正规疗程足够剂量、联合用药等综合性药物治疗。对于仅有头痛、头晕起病的病毒性脑炎,要反复监测体温,详细进行神经系统检查,结合脑电图、脑脊液及颅脑影像学检查,尽快确诊,以免延误治疗。总之,病毒性脑炎有多种类型,可以多种表现形式首发,所以临床医师要综合考虑、全面分析,及时行脑脊液、脑电图及颅脑影像学检查,这样才能做出正确诊断,以利于早期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