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针刺方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832625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浮针疗法针刺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浮针疗法针刺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浮针疗法针刺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浮针疗法针刺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针疗法针刺方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浮针疗法针刺方法 第四节 针刺方法本节将介绍进针和运针,进针的方向,留针和出针。 一 进针和运针操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进针,第二步运针。 在进针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紧密配合。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学者这样认为, “右主推 之,左持而御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 ) ,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难 经七十八难 ) , 针经指南标幽赋更进一步阐述其义,它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 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这里“徐入”是指进皮后缓慢细致进针) 。这几段话虽然 都是针对毫针刺法而言,而且与浮针疗法的要求也不一样,这里引用这些话主要是为了强 调左右手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临床上一般用右

2、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挟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 (见图 2-4-1) ,用左手拇指、食指挟持辅助针身(见图 2-4-2) ,类似毫针刺法中的挟持进 针法。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 1535角左右刺入(见图 2-4-3) ,用力要适中,透皮速度要 快,不要刺入太深,一般 5mm,略达肌层即可。然后松开左手,右手改变斜持毛笔样的姿 势,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拿捏针座,仔细地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 浮针在不在皮下的标志有二:一是不扶持时,针身随即倾倒,若在肌层,不易倾倒;二是 医生在提拉浮针的过程中有突然轻松的感觉。确保浮针针尖在浅筋膜层,即可放倒针身, 做好运针准备。运针,

3、是指针入皮下后到针刺完毕之间的一段操作过程。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 向前推进。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在整个运针过 程中,右手感觉空松软滑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痛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 运针深度一般掌握在 25mm-35mm 之间。对范围大,病程长的病痛,运针深度可长,反之, 则短。及达深度,作扫散动作。 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的鲜明特色,是运针完毕到抽出针芯前的一个动作。操作方法是:以 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左右摇摆,使针体作扇形运动(见图 2-4-4) 。 扫散动作的操作要点: 1.动作要轻柔有节律、稳定,不或上或下,要圆中有方,方中带圆; 2.神情

4、要专注,心无旁鹜,医者细心体会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 3.操作时间尽量长,一般在 2-3 分钟,直到病人的疼痛完全消失或不再减轻为止。 扫散动作和推拿手法一样,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并不容易,简单完成整个过程容易,做好 每一个步骤不容易。初学者必须多练习细体会,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扫散完毕,抽出针芯(见图 2-4-5) ,弃之安全处,务必放于人不易触摸的地方,防止刺伤。 最好把针芯重新放回保护套管,再放置于医疗垃圾筒内。然后把胶布贴附于针座,以固定 留于皮下的软套管。在进针点处,可用一个小干棉球盖住针孔,再用胶布贴附,以防感染。二 针刺的方向 浮针疗法对针刺的方向要求较为严格。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

5、直对病痛部位,偏差后效果不 佳,一般来说,如果针刺方向偏离进针点与痛点的连线超过 20 ,疗效即大受影响。如果 由近而远地反方向对着病灶,成 180 ,效果更不理想。 浮针疗法的方向问题,无疑是值得研究的焦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不仅对浮针疗法的 机理阐释清楚很多,而且对几乎所有外治疗法的改进提供了一个思路。关于这个问题,日本针灸家赤羽幸兵卫氏 、 、 关于皮内针的研究工作可作参考。因为皮内针和浮针疗法都是与皮肤紧密相关的两种疗法,关于皮内针的论述有助于帮助理解。 他在皮内针的远隔治疗的问题上做了这样的临床实验:为避免将实验用针针尖刺深,改用 2mm 长的环形皮内针,针尖刺入皮内达表皮与真皮之

6、间。结果见到,在同一经脉上用皮内 针治疗有效,而且顺向患病部位刺入比逆向患病部位刺入效果更显著。避开经脉的问题不 谈,就顺向还是逆向患病部位的问题,赤羽幸兵卫氏的结论与我们在临床上关于浮针疗法 的结果一致。赤羽幸兵卫氏是日本针灸史上的大人物,作过很多贡献,但他的这个研究并 没有引起针灸研究界和临床学家的重视,希望今后的研究者们不要忽视这个问题,我们认 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的操作方法,而且也是生理学家和病理学家一个有较 大前景的课题。三 留针和出针 将针刺入皮下运针后,使针留置于皮下称为留针。它是针刺治疗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留 针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镇痛效应。因为,临床上常常发现运针完毕

7、疼痛即减或消失,也就是 说,浮针疗法有较好的即刻疗效,但若随即起针,病痛会复作。留针可维持即刻疗效。 临床上,一般来说,如果即时疗效不行,留针后疗效也不会提高。如果即时疗效有,但不 是很好,比如说疼痛减轻 60%,留针后很少会更好,不会到 70%,只能变得略差一些,可 以是 60%,也可以是 50%,或更差。 为什么留针可以维持疗效?这与扫散动作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人体的肌肉、表皮无时不 刻不在相对运动,一个外来的软套管也在和这些组织作相对运动,就相当于不断地在作微 型扫散动作。 在留针时多用胶布贴敷,把软套管的针座固定于皮肤表面即可(见图 2-4-6) ,为安全起见, 进针点处可用消毒干棉球

8、覆盖一薄层后用胶布贴敷。 传统的布胶布粘性较大,价格便宜,但往往容易引起过敏,可改用创口贴或纸胶布,创口 贴价格相对高,纸胶布透气又防水,粘贴时间越久越牢固,价格也不高,可多用。现在市 场上有防水胶布,使得即使在留针期间也可洗澡冲凉,但密不透气,胶布下的水汽不能释 放出去,时间长了并不舒服,因此,各种胶布请选择使用。在有条件的单位,尽量使用纸 胶布,或专用胶贴。传统针灸留针时间有较大的盲目性 ,甚或如针灸大成医统附辩云, “或问:有 医置针于穴,略不加意,或谈笑,或饮酒。半晌之间,又将针拈几拈,另呼几呼,仍复登 筵以饮,然后起针,果能愈病否乎?”为了消除这种盲目性,我们曾以大鼠实验性胃溃疡 为

9、治疗对象 ,应用正交设计法,以体重、溃疡面积、血浆 SOD、LPO 为指标,观察比较了 针刺时间间隔、留针时间、操作方法、针具大小等四个针刺因素在针刺中的作用,在留针 时间方面,5 分钟、10 分钟、15 分钟三个留针时间以 10 分钟为最佳。但这仅仅是关于大 鼠实验性胃溃疡的留针时间所得出的结论,而对于其他疾病留针时间还有待于大量的工作, 而目前临床上用传统针刺疗法治疗时一般留针 1030 分钟,但浮针疗法留针时间要长得多。关于留针时间的临床实践,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详细完整的统计资料,但据初步 观察,我们认为可长达 24 小时,甚至 48 小时、72 小时,这得到了动物实验 的支持,实

10、验表明,留针 24 小时针刺效果较好,而留针 48 小时后针刺效果更为明显。这些实验数只 能作为参考,因为浮针对于大鼠就相当于用一棍子捅人体。我们临床体会,对于慢性疾病, 一般留针 24 小时即可,留 48 小时或 72 小时,意义并不显著。因此考虑到临床实际情况, 我们主张留针时间以一天为宜。当然,这里所说的 24 小时,并非绝对不能变通,大概在那 个时间段即可。 另外,留针时间的长短还要根据天气情况、病人的反应和病情的性质决定。若气候炎热,易出汗,或病人因为胶布过敏等因素造成针口或局部皮肤瘙痒,时间不宜过长。若气候凉 爽,不易出汗,病人没有反映不适感,时间可长一些。至于病情的性质与留针时间

11、长短的 关系,一般而言,病情复杂缠绵难愈的病症,如癌性疼痛,留针时间要长;而病情轻浅, 病程较短的病,留针时间可短一些。 治疗时需叮嘱患者: 留针期间勿打湿针刺局部,防止感染; 可适当活动,但局部活动范围不要过大,以免胶布松散,影响软套管的固定; 活动的程度也不能过于强烈,避免汗出太多,影响疗效; 少数情况下,留置于皮下的软套管移动后触及血管,导致疼痛,可嘱患者自行起针或家 人帮助,也可到附近的医疗机构取出; 局部有异常感觉时,不要紧张,大多为胶布过敏所致,医生可改用其他类型的物件固定, 如邦迪止血贴等。 在留针达到既定的时间后出针。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拇、 食两指

12、拿捏浮针针座,不要捻转提插,慢慢将软管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 血(见图 2-4-7) 。出针后病人休息片刻即可离开。 出针也可由患者自己或家人完成,如果这样,医生必须告知患者: 出针是安全的,因为仅仅是一软套管在皮下,几乎是绝对可靠的; 进针点处的针孔痕迹一般在一两天内消失,不必处理; 少数情况下,出针时可能出血,用消毒干棉球按压 2-3 分钟即可,如果是皮下出血,一 般不需处理,严重者 24 小时后用热敷; 出针 10 分钟后即可洗澡冲凉。四 针刺间隔时间、次数和疗程 这里的间隔时间,指的并不是相邻两次针刺之间的时间。和传统针刺方法不同,在浮针疗 法中,指从上次起针到下次进针的时

13、间。 从理论上讲,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气候等都应该影响到间隔时间,间隔时间 的研究是个复杂的工程,因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取得实验室的数据来说明间隔时间 以多少为宜。现在我们只能谈谈我们的临床大略观察和经验体会。 浮针疗法所需要的治疗次数要比传统针灸少很多,但也不是所有的病例都可以一劳永逸。 多数病例需要两次以上的治疗,特别是慢性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间隔时间 以一天为最佳,也就是说,如果今天针刺,明天起针,后天即需针刺。如果间隔时间太长, 将会影响疗效。就象打一场攻坚战,只有一拨紧接一拨地往上冲,不让敌人有喘息休整的 机会,才能胜利。 是不是间隔时间再短一些更好?这个问题还没有深入研究。因为在南方,留针期间的不冲 凉已经让人勉为其难,起针当天一定要洗澡冲凉,第二天再行浮针疗法,这样病人容易接 受。所以,我们一直把间隔时间定在一天。 针刺次数的多寡取决于病痛的进展情况。一般以病人症状消失为原则,甚至,在症状消失 后,依旧可以续针一两次,以巩固疗效。 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发现浮针疗法有耐受性,适应性,不会因为针刺次数多了而疗效下 降。因此,在浮针疗法的临床中,一般不讲疗程,只需一鼓作气,连续作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