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1809224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作者:董福慧 时间:2012-08-13 19:37:20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内容:本内容选自教科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 11 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

2、)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樊发稼的一篇文章难忘的故乡,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生:这篇课文一共有 16 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生:第三部分可分为两层。 生:第一部分(1 自然段)、第二部分(27 自然段)、第三部分(813 自然段):第一层(810 自然段),第二层(1113 自然段)、第四部分(1 自然段)。 师:同学们对上节课学的内容掌握得非常扎实。你们觉得樊发稼的故乡美吗? 生:美。 师:最美的是哪儿? 生:芦苇。 (二)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或看着大屏幕,自由读 11 课的 810 自然段,哪句话让你感受最深,你就动笔把它画下来。

3、 生:边读边画。 评析“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好的读书习惯,也是高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手段。让学生们边读边画,让他们在无形中养成了习惯。 师:谁愿意把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与大家交流。 生: “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浮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这句话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让我仿佛看到了随风摇曳的芦苇。师:作者把自己故乡芦苇描写美,你能认真地读,用心去感悟,并能将自己的感受,清楚、生动地表达出来,你这种认真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你能把这句话美美地读出来吗? 生:(读)“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

4、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浮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师:谁还想美美地把这句话读出来? 生:(读)“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浮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师:你读得真不错,如果声音再洪亮些,会更好。我们大家来一齐把这句话美美地读出来吧! 生:(齐读)“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浮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师:还有谁想读一读,说一说? 生: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 师:这句话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芦苇的多。

5、 师:哪几个词凸显了芦苇的多? 生:几乎、所有以及都有。 评析从重点词句入手,既锻炼了学习阅读分析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好词好句。再通过读,加深学生感悟应用恰当的词句及修辞手法,能使文章酣畅淋漓。 师:不错,还有没有同学愿意把你感悟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退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这句话中的一个“探”字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芦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寒意犹存的初春破土而出。 师:你学习时总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以及自己独到的见解,连老师都要向你学习了。 生:老师,我还有补充。 师:好,你说。 生:这句话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6、。 师:哦,你说得太对了,在写作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会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谁能说一个拟人句? 生: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生:葵花向着太阳露出灿烂的笑容。 师:同学们,对拟人这种修辞手法,学握较好。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时,能做到恰当应用。接下来我想找名同学,将文中这段应用了拟人手法,将芦苇描写的栩栩如生的句了用自己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退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师:听着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读,老师也有读一读的冲动,可以吗? 生:可以。 师:(配乐读)“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退尽寒意

7、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师:那么多的芦苇、那么绿的芦苇。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采用比喻、拟人方法展示了一幅乡村芦苇图,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芦苇是故乡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板书:一道风景)想看看芦苇的美景吗?(课展示芦苇图与课文结合)请同学们边欣赏芦苇的美景,边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地齐读 810 这三个自然段。评析课堂上,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读,充分看出学生平时的朗读功底,真可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忆童年趣事。 师:同学们,芦苇的美景令人陶醉,可让作者不能忘怀的是芦苇给作者童年带来欢乐快去课文中找出体现芦苇给作者带来快乐的事,喜欢哪件趣事就读哪件,并把最能体现快乐的句子找

8、出来,读给你的小组成员听。 师:文中描写了哪几件趣事? 生:三件。吹芦叶哨,做芦叶船,捉纺织娘。 师:把你们最喜欢的趣事读出来吧! 生: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师:故乡的芦苇不仅美丽,更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与回忆。作者家乡的美景只有芦苇吗? 生:不是。 师:还有?那就把它找出来,然后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课件出示 27 自然段)。 师:说说作者的故乡还有哪些美景? 生:作者的故乡有小河、有野花、有油菜花;还有棉花等等。 师:等一下,你为什么要加个“等等”? 生:因为有个省略号,它表示还有很多美景没有写出来。 师:学习用心,做事细心,所以你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 评析小小鼓励是一剂兴奋良药,

9、不仅体现为对成功的欢悦,更对以后的交往能力、习惯养成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师:作者的故乡太美了,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再现作者故乡的美景吧! 生:齐读 27 自然段。 师:题目是故乡的芦苇,作者为什么不要不惜笔墨写这些美景呢?可否删掉? 生:不可以,因为作者主要想写故乡的芦苇,但作者更想表达的是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所以作者将这些美景略写,也是为了衬托芦苇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的回忆。 师:说得真好,写作时做到详略得当,就能更清楚地表达我们的用意。 评析抓住本文的写作特点,注重利用特点渗透写作方法,高年级写注重详略得当,教师在这里犹如蜻蜓点水掠过却能在学生心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四)情感升华 师:作

10、者用巧夺天工的文笔,向我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洋溢了真挚的情感。向我们轻轻的吟唱我怀念故乡,我爱故乡。 生:(齐读配乐回家)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一直对你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每当想起你,我就会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 师:故乡的美,令游子魂牵梦萦,故乡的情,让天涯游子牵肠挂肚。离开家乡多年的作者,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芦苇,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齐读配乐回家)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评析 入情入境地读,激起了师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此时学生的心中,故乡的芦苇已成为思念的筝线,作者思念家乡的深感,已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五)拓展延伸 师:同

11、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是不是也和作者一样涌起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吧?想一想,你的家乡有哪些美景呢?课后请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 五、教学反思 作者以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了儿时与芦苇有关的趣事。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文章生动感人,主题鲜明。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所以在读文方面,我设计了许多的“读”,有层次地读,有目的地读,多种形式地读。“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以读生情,以情促读”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交流,同桌互读、朗读展示等激发措施,让学生乐中读,读中学。让

12、学生自主读课文,五年级读通过课文已不成问题,在本文教学时,我营造了一种思乡的情绪,通过相关的配乐朗读营造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进而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强化读文的情感。并能在教学中注重写作方法的积累。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细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些快乐的?只是让学生凭自己感觉在读,所以理解文章内容上不够完整。再者,在学习课文时,仍然让学生按自然段学习,忽略了课文的整体性。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使其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总评本篇课文教学,体现了董老师以情引路,以读为线的语文教学特色。本课教学具有: 注重写作指导,在教学中教师多次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向学生渗透,写作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同时,注重写作方法的积累。 情感渲染深刻到位,老师在课堂上的激情带动了学生了情感,时而激动得令人热泪盈眶,时而轻松愉悦令人心旷神怡,入情入境地读,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都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的强烈的共鸣。 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一节课下来,师生一起感受美景,一起被作者的思乡情感所感染,融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了轻松愉悦,老师抑扬顿挫的声调,把学生带入作者内心世界,让学生在无形中燃起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