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鉴赏方法探略》(全)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784645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诗鉴赏方法探略》(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诗鉴赏方法探略》(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诗鉴赏方法探略》(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诗鉴赏方法探略》(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诗鉴赏方法探略》(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诗鉴赏方法探略》(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诗鉴赏方法探略》(全)(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诗鉴赏方法探略新诗鉴赏方法探略(全全) )1111111111111新诗鉴赏方法探略 作者:罗振亚文学的历史说穿了也是一次次“大浪淘沙”的过程。许多名噪一时的诗人时过境迁之后,只剩下文学史价值,而不再具备文学本身的价值。因此一部漫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真正流传下来的诗人也不过几百位。而新诗史有它的特殊性,因为它和目下过于切近,与读者之间还未拉开必要的时空距离,还缺乏严格的筛选;所以尽管只有短短八十八年,可是诗人竟数以千计,至于作品就更是浩如烟海,无法估量。它们共同为读者推出了一道五光十色、令人目眩神迷的艺术风景线。虽然其间菁芜夹杂,但众多的新诗文本仍然形象地浓缩着中华民族二十世纪的社会风貌,构

2、成了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一份活档案,提供了最前卫、最富有魅力的现代性艺术质素。那么怎样简捷而有效地走进新诗世界,捕捉到新诗艺术美的本质与精髓,而不出现审美上的误读和偏差?我觉得掌握恰适的阅读理论和阅读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说起新诗的阅读令人不免有许多感慨。中国本是一个诗的国度,其深厚的诗教传统,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民族气质和精神结构。孔子当年就开启了以“兴观群怨”为价值取向的诗教源头,甚至强调“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以降,经老庄、陆机、刘勰、钟嵘、司空图等大批文论家的承续,诗歌鉴赏理论的体系日趋完备。可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这种诗歌创作与欣赏之间协调的传统却出现了空前的断裂,相对于日新月异的作品文本

3、,新诗的鉴赏理论严重滞后。断裂的直接后果是,高校与中学的大量教师所受的诗歌教育过于陈旧,面对新诗作品一片茫然,以至于一些人干脆“旧瓶装新酒”,用传统的诗歌欣赏理论硬套新诗作品,不但十分蹩脚,而且还常出笑话。 造成这种断裂有多方面的原因。固然,新诗至今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还谈不上成型与成熟;它没给欣赏理论的建立准备充分的条件。但更深层的原因恐怕和错误的诗歌观念有关。在一些人看来,新诗使用现代汉语,其工具白话文在接收过程中没有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因此新诗根本不存在“读不懂”的问题,也无需诠释。其实这是必须破除的思想偏见。事实上,现代人虽然置身于现代文化之中,但并不一定真正了解现代文化,这正是所谓的“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社会分工网络的定位化,使每一个个体的视野、体验都存在着相对的局限性;现代诗歌的语言和日常口语也不是等同的,其非常态和张扬能指的审美品性很难把握;民族、时代以及人类个体的文化、审美思维的差异性,决定了读者们各自的文化背景、观念也不容易统一和沟通。几种原因结合,注定许多新诗是“读不懂”的,它们的“每个字都认识,但组合起来却不知什么意思” 。如二十年代的李金发,三十年代的废名、卞之琳,四十年代的穆旦,五十年代的洛夫、痖弦,朦胧诗中的北岛、江河,他们的作品都曾被视为“读不懂”的怪诗典型。从这个向度上说,建立新诗解读学极为有益,并且非常迫切。三十年代的朱自清、李健吾和

5、八九十年代的孙玉石都积极地倡导过,做过许多切实的工作;可惜应者寥寥。至于如何建构新诗解读理论,使读者原始的自发阅读行为上升到自觉的审美鉴赏层次,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本人不揣浅陋,粗略地谈几点认识。 一、确立历史主义的态度与立场 要培养清晰辩证的历史观,有的放矢地确立解读诗歌文本的恰适立场和视角;就必须回归历史现场,把文本置于当时特定的具体历史情境下去考察、评判,而不能用今天的审美标准和尺度苛求它、衡量它。或者说如果想深入理解一首诗,不应该仅仅从审美标准出发,还要同时兼顾历史视角。在对其作者所属的年代、潮流、派别以及该年代、潮流、派别的诗歌特质获得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而把握其思想、艺术上的精

6、髓,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结论,避免犯主观性、片面性的错误。 如对胡适的蝴蝶和郭沫若的凤凰涅盘的评价就必须遵循这一复原历史的原则,否则就会偏离事实本身。尤其是读了徐志摩飘逸的再别康桥 、戴望舒幽微的雨巷 、穆旦深邃的赞美 、余光中清丽的乡愁 、北岛冷峭的结局或开始 、舒婷柔婉的致橡树 、席慕蓉浏亮的盼望以至于清浅的汪国真之后,许多人就会觉得这两首诗歌无论从思想内涵还是技巧方法上,都毫无征服人的地方。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蝴蝶还押韵,还沿用五言形式,还和旧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凤凰涅盘中类似“一

7、的一切,一切的一”的诗句,在写法上也未免太无节制,形式上自由的散漫无序。但把这两首诗放在当时文学史的大背景下去考察时,就会发现它们的合理性和艺术价值所在。胡适、郭沫若写作这些诗时,正是新诗和旧诗对垒的阶段,当时破坏是第一要义。新诗人要想把具有几千年传统的古诗彻底掀翻,只能以矫枉过正的极端方式出现,否则就会失去强烈的冲击力;所以他们常常注意“新”而不大注意“诗” 。并且前者不被朋友理解的孤单的现代情绪,和后者寄寓的毁灭与创造的破旧立新的涅盘意向,都暗合了“五四”时代精神,它们那种作诗如作文的诗歌观念,明白如话的诗体大解放,不拘一格的自由体创造,都是新诗诞生的强有力的形式突破。仅仅从把旧诗彻底颠覆

8、这一点就表明:胡适、郭沫若虽然在新诗艺术上建设乏术,但却破坏有功,而仅仅这一点,就是他们对新诗历史的最大贡献。试想没有他们的破坏性的尝试,哪有后来新月诗派、现代诗派、九叶诗派等新诗的连台好戏上演呢? 历史主义态度的另一要求是要恢复诗歌对象所处的时代历史语境,把握其特殊的主题形态。二十世纪诗歌的主题姚黄魏紫各臻其态,难以彻底整合。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和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历史语境的双重统摄,仍使其始终流贯着两股血脉,一是入世情怀,一是出世奇思。由于受传统诗歌在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中一直重群体轻个体,以人世为正格的精神影响,二十世纪的新诗主导潮流也是人世化诗歌,它覆盖了不同时段的不同诗人与诗作。不论

9、是郭沫若女神 、贺敬之放声歌唱 、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的青春生命的欢歌,还是闻一多死水 、辛笛回答 、北岛结局或开始的凄凉现实的抨击与控诉,抑或是瞿秋白赤潮曲 、穆旦赞美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未来瞩望与民族精神褒扬,它们的诗情都来自现实土壤的孕育,都暗合着时代的脉搏,情绪或浓烈或乐观或崇高或沉郁,深层文化意蕴是以家国为本的人世心理。他们诗中那种执著奋斗的精神,那种忧国忧民的意识,那种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都是屈原以来的忧患思想的动人闪耀。即便是第三代诗黑色幽默似的荒诞,也常在滑稽外衣里隐藏着一些严肃的内涵。如李亚伟的中文系:“老师说过要做伟人/就得吃伟人的剩饭背诵伟人的咳嗽/亚伟真想做伟人

10、/想和古代的伟人一起干/他每天咳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从图书馆/回到寝室后来真的咳嗽不止”,“中文系也学外国文学/着重学鲍狄埃学高尔基,有晚上/厕所里奔出一神色慌张的讲师/大声喊:同学们/快撤,里面有现代派”,透过对文化与自我的亵渎嘲讽造成的可笑效果,读者不仅看到当代大学生玩世不恭、厌倦灰颓式的相对怀疑精神,更可以感受到对高校封闭保守的教学方式和对述而不作治学方式为特征的超稳定型文化传统的嘲弄批评。与人世化的情怀相对应,二十世纪一些边缘化的诗人们则或出于“兼济天下”的无望,或出于青春心理戏剧的演绎,或源发于永恒精神家园的困惑,纷纷做超越现实的出世奇思和纯粹艺术的自觉追寻。象征诗派的李金发、胡也频等

11、对爱情的沉迷,现代诗派典型的系列“山居”诗,第三代诗的个体孤独与自恋情结,台湾现代诗的生命本质异化沉思,都呈现着这样的情思走向。它们都开掘心灵视界,构筑诗意的超越性、永恒性与纯粹性;探求人生人性、渲染乡愁情绪与人间温情等等。此类诗歌多运用象征、隐喻、通感等手法,艺术价值较高,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如冯至借沉思自然界的“蜕化”现象,歌颂生命的新生和永恒的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就是这类诗歌的典型之作。 二、把握新诗的艺术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1.破译其隐显适度的意象密码。 黑格尔老人那句“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虽未得到美学家的一致赞同,但“感性显现”确被认为是所有艺术的精髓特征。诗,作为人类情

12、志精神的物化形态,也只能从感性走向胜利。与重视以清晰的画面造就意境的古典诗歌不同,新诗重视隐显适度的意象铸造与非常规组合。新诗中除了少数直抒胸臆外,大部分都避开了直抒胸臆的窠臼,采用“思想知觉化”方式进行隐约的抒情,即把思想还原为知觉,通过意象这一情绪的客观对应物或象征的营构加以寄托、暗示。所以我们在阅读新诗时,就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其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由词人景,由景悟情,由点及面,修复诗歌由于凝练而造成的形象残缺,连缀诗歌由于跳跃而出现的形象间的间断,最终辨清诗人在说什么,怎么说的,理解意象的深层含义,并进而揣摩诗歌的整体意境和情境。如对艾青的北方就应进行这种意象读解。 古今中外的诗歌

13、历史证明大凡成熟的诗人总有相对稳定的意象符号,如海之于埃利蒂斯、荒原之于艾略特、月亮之于李白、麦子之于海子,都已浑融为其艺术生命的一部分,成为某种精神的象征符号。艾青也顺应现代诗的物化趋势,起用全球化的意象与象征手段;但却对之进行了大胆的“改编”,不但求意象的原创鲜活和意象间的和谐浑然,而且努力使意象和象征高度个人化,上升为“主题语象” 。如土地、太阳、黎明、火把、灯、煤等光色俱有的意象,尤其是太阳、土地意象,是他诗中高频率出现的专利语码与固定“词根”,若按新批评派的“一个语象在同一作品中再三重复,或在一个诗人先后的作品中再三重复就渐渐积累其象征意义的分量”的理论原则,太阳、土地的“主题语象”

14、就凝聚着艾青主要的人生经验与深度的情绪细节,对应烘托着诗人对土地、农民的忧郁之爱和执著追求光明的情思。如果说太阳 春 黎明 复活的土地中的太阳意象构成了向往、预示、呼唤光明的主题心曲,北方和我爱这土地的核心意象土地则承载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和劳动人民深沉的爱。 我爱这土地以鸟对土地的情感比附自己对祖国的情感,鸟儿生于土地、长于土地,飞翔在土地的怀抱之中,即使死了也要归于土地,为土地增加养料,那生死不渝的情感把诗人的爱国情怀传达得刻骨铭心,真挚动人。 北方前三节大量铺排北方土地上的悲剧性意象沙漠风、沙雾、荒漠的原野、颓垣和荒冢、孤单的行人、疲乏的驴子、枯干的河底、枯死的林木、惶乱的雁群,在众多意

15、象分子的流动、转换和推移中,严寒、肃杀、死寂的北方土地的悲哀,和诗人对土地上苦难民众的一腔同情和关注,已经力透纸背、悄然渗出,与自然之灰暗合为一处,泾渭难辨。而最后一节的无垠的荒漠、祖先带领的羊群、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等意象的组合,则引出对先人的尊崇、对民族精神自豪的爱国情怀。 和古典意象相比,新诗意象明显出现了两种新的品质:一是常寻求与象征的联系,铸成主题内蕴的多义性与多重性,表现出一定的朦胧美。众所周知,意象作为一种心灵载体,一定情境下它本身就具备某种象征品格,有种借有限表无限、借刹那表永恒的意义;尤其在古老中华民族的文学传统中,那些古典性意象更易积累成象征涵量,而它们对诗文本的介入或贯穿,

16、自然就赋予诗一种言外之旨,诗的深层意蕴常常寄居在结构的第二层、第三层虚实隐藏的形象间,引导你去探寻,去捕捉,去品味。如何其芳的预言,只写了等待年累女神和年轻女神的悄然离去吗?显然不是。在它第一视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意味又是什么?是追求爱神,追求希望,还是追求美与眷念惆怅情怀情怀流转中让你感到模糊而不确定。再有卞之琳的鱼化石:“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态,/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鱼化石” 。它似乎“解”更多,从人与鱼不同视角接近它可以得出不同答案。鱼化石究竟象征什么?是一个女子爱的凝结,还是亘古不变的爱之结晶?是活的历史见证,还是自由与永恒?飘渺不定,确有一种“文似看山不喜平”的不平妙处,它使缪斯变得空灵迷蒙,美不胜收。二是喜欢进行非常规的意象组合。与具有相对明确固定的美学含义、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感性的古典意象不同,新诗意象为了传达高深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感,常借助意象之间的非常规组合与突兀的转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