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的事例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761351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护环境的事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保护环境的事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保护环境的事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保护环境的事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保护环境的事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护环境的事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护环境的事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保护环境的事例保护环境的事例199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调整研究生专业目录时,在理论经济学的一级学科下设立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二级学科,经过几年来的发展,该学科不仅吸引了一大批专家和学者,而且也取得了很多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作为一门新的学科,目前仍处于创建和起步阶段,在学科建设的诸多方面还很不成熟,需要学术界展开广泛的讨论,以便使这门新的学科尽快形成科学的研究框架和严谨的学科体系,真正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笔者近年来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也作了一些尝试性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方面的基本思路。 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

2、学的学科意义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一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和谐状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以人口与耕地资源为例,1952 年,我国人口为 5.7 亿,耕地面积 1.24 亿公顷,人均耕地 0.22 公顷;2000 年人口数量已接近 13 亿,耕地面积虽然也有所增加,但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致使人均耕地面积减至 0.08 公顷,比 1952 年减少了一半多。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 1/3 左

3、右。为解决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食物不足问题,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对矿物资源的开采量迅速增加,资源

4、储量的有限性与需求增量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在这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3 大问题中,我国最先关注的是人口问题。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时,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就意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和鼓励节制生育的主张;在学术界,也开始摆脱前苏联“人口快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的思维模式,马寅初先生发表了新人口论 ,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人口增长过快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的矛盾,使人们对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随之而来的反右扩大化、3年经济困难以

5、及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控制人口的工作未能开展起来。进入 70 年代后,我国正式启动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适应于计划生育实践的需求,人口学研究开始恢复,并得到很快发展。正是由于在人口理论上首先解决了“三马“之间的关系,即在我国计划生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批判马尔萨斯的关系,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联系与区别,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挖掘出了“两种生产“理论,找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从而才为计划生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人口理论的先行,如果不是理论工作者在“老祖宗“那里找到了“两种生产“理论作为“尚方宝剑“,在当时的极左思想干扰下,很难设想会取得计划生育工作

6、举世瞩目的成效。这就充分证明了理论在指导实践方面的巨大作用。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由于工业化进程加速、乡镇企业得到更快发展,以及农业中的不合理开发等,导致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使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遭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人们开始关心起环境质量的问题。尤其是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推出21 世纪议程之后,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更是高度重视,很快就制定了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国 21 世纪议程 ,并从 1997 年开始,将自 1991 年开始的每年在“期间召开的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加进了环境保护的内容

7、,改为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这一举措对理论界已经开始的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支持和鼓舞,大大促进了人口与环境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 我国对资源问题可以说早就有所认识,例如,20 世纪 50 年代时,孙本文教授就根据我国的耕地和粮食状况,提出了 8 亿人口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规模的观点;70 年代时,宋健等人根据对我国资源状况的综合考察,得出了 100 年后我国的理想人口数为 6.8 亿的结论;七八十年代我们在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时,经常使用算账对比的方法,将人口增长与土地和矿物资源等自然资源进行比较,以说明我国资源的紧张程度,从而论证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醒人们:必须十

8、分注意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但当时并没有形成人口与资源关系方面的理论。直到 1999 年,中央在“期间的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又加进了资源的内容,即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后,人们才开始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综合研究。 由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特征,因此,以往那种就人口过多谈控制人口、就资源短缺谈节约资源、就环境恶化谈保护环境的做法,就难以收到综合解决发展问题的效果,甚至连人口、资源、环境这三大问题的解决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江泽民同志在 1997 年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问题相

9、当突出。“我国的“资源和环境还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环境形势仍相当严峻,环境保护的任务还很艰巨“。在 1999 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指出:“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2000 年的座谈会上他说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今年 3 月 11 日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又强调指出:“未来几十年,我国人口还将持续增加,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将突出。

10、“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制定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国策。为解决这些问题,并解决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待于理论上的指导,这个理论便是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存联系的理论。因此,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非常紧迫。 2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从近几年学术界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所作的研究年,可以说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一方面体现在学科建设上,如对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

11、济学的内容,但却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社会效果方面,通过理论上的研究和宣传,大大强化了人们的人口控制意识、节约和保护资源的意识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了人口、资源、环境在社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基本上形成了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系统性与综合性特点出发,从宏观上和总体上系统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共识。 然而,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目前并未形成比较一致和比较成熟的意见,尤其是还没有摆脱“块块式“的研究框架,基本上还是把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分

12、开来谈,而且很少有经济学的味道。在我所看到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科书和有关著作中,基本上都是把这个本应有其统一而独特的研究对象的学科分成了三个部分: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有的又加进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部分,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的 3 个因子。“三分说“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一个统一的学科割裂了开来,然后又硬性把三个独立的学科捏合在一起,使人一看就觉得不像一个学科,而是拼凑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虽然把人口、资源、环境作为分析因子,放在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中,但因其更多地是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政策选择的角度考虑的,缺少经济学意义上的分析

13、,因而也就不能归入经济学科。有的虽然将书名冠之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但由于通篇没有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而是简单地分别谈论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内容,缺乏必要的基本概念将这三者联结起来,因而也就无法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充其量只能说是 3 个学科的介绍,根本不能算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严格说来,既然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划入经济学科,那就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按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而且,作为一个学科,只能有一个研究对象。这个研究对象的确定,首先需要一个抽象的过程。具体说来,就是要从所要研究的人口、资源、环境 3 个不同的领域,抽象出一个能够通

14、用的概念,然后以此为基础,用一条线索将整个研究贯通起来。尽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特殊性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确定上的困难性,因为要把这 3 个不同领域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并组成一个整体,的确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但这是任何一个新学科建立时所必然遇到的共同性难题,当然也是必须首先解决的基本问题,而并非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所独有。只有学术界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圆满地解决好这一问题,使这个“学科“真正成为一个学科,并很好地发挥下去。 经过几年的研究,已经有一个学者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观点。最近,郭志刚教授撰文提出,我们将在人口、资源、环境作为研究对

15、象时,因为人口、资源、环境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象,所以首先要进行抽象。并且认为研究对象概念化是理论研究的必要。应该说,这种提法是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很有见地。因为如果没有研究对象的概念化,便无法确定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窨是什么,进而也就难以进行理论上的演绎。如果不是从概念开始,并按科学的程序进行演绎,又怎么可能形成严谨的学科体系呢? 那么,如何才能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概念化呢?我认为,首先需要在人口、资源、环境这三者之间找出一个共同的东西。我们知道,人口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最低的经济低价保护环境。如果要把这

16、三者结合起来,并统一于经济学的研究之中,就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这三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在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却存在一种错误的做法,即直接把这三者联系起来,而主要是分别研究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时再加上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种做法错就错在把经济过程排队在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的分析框架之外,从而也就无法将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释清楚。而且,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已经脱离了经济学的范畴,因而也就不能归属于经济学科了。 一般说来,人们在认识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时,总是要与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失调等问题的客观需要,才是认识这些总是的实践基础,是社会实践呼唤着理论的产生。从理论上说,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只能通过经济过程来实现,因此,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主要是一种经济现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于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具体说来,它是在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将这三个学科中的有关内容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