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738517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山东省临朐第一中学 张培欣 邮编:262600中明确提到“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 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可见,新课标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 力,占有重要地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做法,就教于同行.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动力创设问题情境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开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提出各种具有 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起学习的动力,养成 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如讲述时设问“雅典城邦留给人类最 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雅典民主制是如何确立的?” “

2、雅典民主制有何特点?应如何评价?”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讨论,然后作答,期间教师应予以必要引导。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逐 步培养独立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二 重视运用史料,培养发散思维在新课标下,教材只是种课程资源,同时非常重视史料的编辑.教师要多渠道,有针对性筛选 史料。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学生的思维回到历史中,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如讲述中国古代经 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我收集了大量史料,包括古代人口南移,环境的变化,气候的演变,经典作 家的论述等,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南移的缘由.学生对材料进行了处理,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获 取有效信息,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使思维向多

3、维的方 向发展,更好拓宽了思维视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三 鼓励大胆质疑,促进积极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不断启发生疑,鼓励质疑;提倡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假设法、 因果法、探源法等有意识的去解决问题。对历史认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唯书,不畏权威.如 有学生质疑(岳麓版)145 页第二段表述“1999 年,-中国共产党 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有误,应当改为 1997 年.该生质疑 是完全对的。我及时进行了表扬鼓励.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学生的质疑,形成一种师生共同 探讨的气氛和习惯,逐步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四 加强纵横联系,推动思维发展历史史实的联系表现为横向和纵向两

4、种.就历史发展过程看,它表现为某一历史阶段的各 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是密切关联的,称为横向联系;就历史发展进程中某一方面看,自 然呈现前后继承性,这属于纵向联系.历史知识是相处在联系状态中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 把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的整体发展历程中,尤其是板书要采用简明的知识结构形式.如 可板书:一 背景:1. 民族矛盾加深;2. 阶级矛盾激化;3.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二 经过:1. 开端:武昌起义2. 发展:3. 高潮:中华民国成立4. 结果:三 意义1. 积极方面:2. 消极方面:通过联系,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立体知识体系,大大增强了“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效果,发展 了思维的

5、广阔性和深刻性.五 发挥媒体优势,提高思维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激活历史?利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 的兴趣。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因材施教,分 层提问,让不同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如:讲述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可 以了解航海家的航程,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以及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巨大变化.在学生自己进行 模拟探险和发现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不知不觉的显露出来.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 的.总之,新课标下的教学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 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

6、育改革。挖掘创造因素 培养创新人才谈新课标下的中学历史创新教育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戈万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 的源泉。 ”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灵魂是创新。因此,国家推出 的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就是倡导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么,何谓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教学等活 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的教育。中学历史教材包涵着大量的创新素 材,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又为历史创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在新世纪的历史 教学中大力开展以创新教育为核心

7、内容的素质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空间。一、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创新的过程,因而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纵观历史的发展进程, 历史进步发展的本质含义就是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思想文化创新等) ,人类社 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诸方面都是在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 完善的,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和发展,都是创新活动的结果。历史的星空中,改革和创新的人物群星璀璨;历史的长河里,创造和发明的故事不可胜数。 古代史上,有许多神奇的创造故事,如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希腊的普罗米修 斯和雅典娜

8、的传说等;更有许多动人的创新史实,如祖冲之计算圆周率、蔡伦改进造纸术、 托勒密提出地心说等。近现代史上,詹天佑建设京张铁路、冯如自制飞机,哥白尼创立日 心说、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等。特别是 19 世纪以来,人类的创造活动逐渐加快,创新活 动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这就使得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历史事实表明,是创新活动使人类社会从原始的狩猎生活发展到农耕 生活(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品种和手工业技术等发明创新推动的结果) ;是创新活 动使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近现代科学技术一系列发现发明的 推动) 。可见,创新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

9、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 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历史教学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创造因素和创新教育素材是不言而喻 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 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 而骄傲的情感。 ”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相关的历史事实,再现历史上的 一个个创新人物的活动和形象,让学生置身于创新的时代潮流和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 新,使之懂得创新对人类进步的巨大影响,创新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作用,从而增强其 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二、历史教材的本身,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

10、对立统一,因而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和进行创新活动的必备条件。 “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 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 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学历史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由编写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 史学家的观点选编的,所以中学历史教材所述的历史知识是多维度的,它既有史实,如重 大历史事件(现象)的发生、主要历史人物的活动、重要政治经济制度的创立和演变等; 又包含史论和史法,如对历史事件(现象) 、人物、制度等的评价及隐含其中的史学理论与 方法。史实本身是客观的,史论则是主观的。因此,历史教材兼具客观

11、性和主观性的特点。教材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外历史上重大的历史 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基本史实的教学无疑是必要的,它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情操 的培养和智能的训练也是有利的,但历史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分析评 价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感,并激活其创新思维、增强创新其的能力。所以,在 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历史事实 对相关的主观性评价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对教材观点进行大胆质疑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 加以补充。在讨论和质疑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和辨 证思维。例如,中国近

12、代史教材没有提及李鸿章的评价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举出这样 的两个观点:有人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也有人认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功臣。引导和鼓 励学生结合李鸿章的洋务活动、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有关史实,对李鸿章进行客观的实事求 是的评价。结论是次要的,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教材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大做“文章” ,激疑、启思,论辩、释疑,使 历史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活跃的天地和创新的乐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历史知识的丰富性,包涵了人类每一创新过程的艰难曲折,因而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的意志品质是学生自身发展和从事创新活动的

13、一个重要保证。历史表明创新过程并非 都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常常会遇到巨大的障碍和众多的困难,这就需要创造者具有 持之以恒、百折不回的毅力和自我克制、自我激励的意志品质。古今中外凡作出过重要发现和发明的创造者,都是具有坚强意志的人。 “任何一个人,如果 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 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 ”中学历史教材,记述了人类的一些重大发明、创造和改革, 介绍了一些有重大创新成就的历史人物及其相关活动。这些人物形象和故事既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 品质。因此,一方面

14、,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素材,抓住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创 新教育。如,可以介绍大禹、史马迁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舍身忘己的敬业精神;可以介 绍哥白尼、达尔文、居里夫人、牛顿、曹雪芹等对科学和文学艺术的执著追求和狂热的痴 迷;可以介绍爱迪生、诺贝尔等不畏挫折、不畏失败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 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中学历史教材中突出创新的实例和素材还不够,在教学中要围绕学 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补充和完善,使学生了解无数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是在屡次挫折中锻炼了勇气和胆识,增强了能力和意志,才取得最后成功 的,从而懂得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要通过学习

15、和实践磨练自己的创 新意志、形成优良的创新品质。四、历史新课标的精髓,在于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与学的新方式,因而民主、开 放、探究性的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学生进行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 是在一种适合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活动中自主发展起来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的历史创新教育,一是要创设适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新的课程 标准,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与学的新方式,它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 生的关系是民主和平等的,教学环境是宽舒的、和谐的,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是开放的、互 动的,教学的导向是探究的、求异的。因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16、学生的心理是轻松的、 愉悦的,其意识和思维也必然是开放、活跃和多向的,学生敢于和能够突破教材和教师的 束缚,也敢于和能够用发散思维去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 时,可创设条件,让学生开展诸如长城的修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 三国分 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 “乱世”对文化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 、 制度创新是 社会发展的动力吗? 、 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利与弊 、 文天祥抗元符合中国历史进步的潮 流吗? 、 王安石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辩论会。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在民 主平等教学氛围下,进行讨论、探究,进行观点的正面交锋,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和能 力的目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 物,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这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发展主要渠道和核心步骤。 二是要开展一些历史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