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3讲讲义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1712265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3讲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3讲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3讲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3讲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3讲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3讲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3讲讲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 3 3 讲讲义讲讲义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 3 讲课件讲义(环球职业教育在线)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 3 讲讲义城市化理论(四)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熟悉)考 P331、城市发展理论(1)城市化理论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业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量。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 30以下):农村人口

2、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 30到 70之间):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 70以上):为了保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也称稳定阶段。(2)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环境的一个核心;城市与区域发展是互相促动。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 中心城市更加繁荣。对这一现象,1950 年佩鲁提出增长极

3、核理论:城市对周围区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是既不平衡也不同时进行的,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在城市成长的最初阶段,极化效应会占主导低位,但当增长极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极化效应会相对或者绝对减弱,扩散效应会相对或绝对增强,最后,扩散效应就替代极化效 应而发挥主导作用。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增长极的上升运动。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影响和决定城市发展的最为重要和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主要是为满足城市以外地区的需求)和服务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两个部分。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基础产业

4、 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城市发展的社会学理论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互相依赖、互相竞争。相互竞争导致为追求生产效率而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同时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依赖。相互依赖则既强化了社会分工又使社会紧密团结在一起,在这样的基础上促使人类在空 间上的集中。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古滕伯格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所谓可达性就是:交通设施通达的方便程度。梅耶认为交通及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交通、通讯等物质措施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

5、(3)城市发展的理论探索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田园城市理论是在 1898 年霍华德提出的,在实际中分化为两种形式:A、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自给自足,形不成城市群;B、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地向外蔓延。卫星城(20 世纪 20 年代恩温提出)A、1924 年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B、定义: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C、特点: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市的疏解。D、问题:中心城市的过

6、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新城(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A、更强调相对独立性。B、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有机疏散理论(不是一个具体的或者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A、1942 年沙里能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B、改建目标: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做其它适宜的用途;

7、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赖特把城市分散发展推到极致,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城市集中发展理论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 (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卡里诺于 1979 和 1982 通过区分“城市化经济” 、 “地方性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对产业聚集的影响来研究导致城市不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其次,城市化经济为整个城市的生产厂家获得利润而不只是特定行业的生产厂家。经济性来源于三个方面: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的规模经济、劳动力市场的经济性和交通运输的经济性。1966 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专门人才、人口、文化娱乐

8、中心。1986 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中强调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世界城市的 7 个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 ,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其是港口与国际航空港) 、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限不尽相同。在高度城镇化地区往往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 1957 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 2500 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 250 人

9、。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等。城市体系理论(4)城市体系理论宏观整体来看广大的区域范围内存在着向城市集中的趋势,但在每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又存在着向外扩散的趋势。格迪斯认为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决定现代城市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对城市的规划应以自然地区为基础,城市的规划应是城市地区的规划。后经芒福德等人的努力形成了逻 辑框架。贝利等人认为城市应被看作由相互作用的互相依赖部分组成的实体体系,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研究,也可以分成各种次系统,而城市环境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相互作用关系是 由于其相互作用的其他城市决定的,而这些城市也同样构成了系统。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分析包括三部分

10、内容:特定地域内所有城市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规模上的相互关系和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齐普 1941 年提出“等级-规模分布” 。该理论认为一个城市的规模受制于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整个城市体系,他在城市体系中所处的等级就决定了它的合理规模的大小。 (处于第积几级就是同一系列中规模最大城市的几分之几) 。2、城市空间组织理论(1)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区位理论的基础。韦伯认为影响区位的因素有区域因素和聚集因素。区域因素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两项,聚集因素指生产区位的集中。廖士在区位理论中第一个引入了需求作为主要的空间变量。伊萨德从制造业出发组合了其它的区位理论

11、,并结合现代经济学的思考,希望形成统一的、一般化的区位理论。(2)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同心圆理论伯吉斯 l923 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 5个同心圆。第一环是整个城市中心;第二环是过渡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扇形理论霍伊特 1939 年提出,城市核心只有一个,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 1945 年提出。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A、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

12、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B、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C、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会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就会要求这些活动有所分离(如高级住宅区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场不会相互毗临)D、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布置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根据经济的原则和经济合理性来组织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组织在市场机制下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伊萨德认为决定土地租金的要素:与中心商务区的距离、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竞争者的数目和他们的位置以及降低其它成本的外部效果。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埃涅尔认为交通运输

13、是城是有机体内富有生机的活动的具体表现之一。过境交通不能穿越市中心,并且改善市中心区与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公路的联系。从空间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从城市生活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认为,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规模、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方商业和内部道路系统。凯文。林奇提出构成城市意象的五项基本要素:路径、边缘、地区、节电和地标。雅布斯认为街道要有生命力应具备三个条件:街道必须是安全的、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和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的有使用者。街道的生命力源于街道生活多样性,要做到多样性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作为整体的空间形式来保证、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和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3、城市规划方法论(1)综合规划方法论。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2)分离渐进方法论(3)混合审视方法论(4)连续性城市规划方法论(5)倡导性规划方法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