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资产管理办法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1697874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1.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物资产管理办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实物资产管理办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实物资产管理办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实物资产管理办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实物资产管理办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物资产管理办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物资产管理办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5 页 实物资产管理办法 实物资产管理办法 1.目的 1.目的 为规范总部及所属各控股子公司实物资产管理工作,保证日常工作顺利开展,本着节约成本、控制费用、合理配置、发挥实物资产最优使用价值的宗旨,特制定本办法。 2.范围2.范围 2.1 适用范围:总部及各控股子公司 2.2 发布范围:总部及各控股子公司 3.名词解释 3.名词解释 3.1 实物资产:实物资产包括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台账类资产等。 3.1.1 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 2000 元(含)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且在使用过程 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各种财产物资。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以

2、及其他与 生产经营有关的器具、工具等。 3.1.2 低值易耗品:是指单件价值在 2000 以下,800(含)元以上物品,或价值虽低于前标准, 但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实物形态,并非一次性消耗的。 3.1.3 办公用品:是指办公耗用的笔墨纸张、硒鼓耗材、各种针、钉等。办公用品管理办法 在办公物资配备及管理办法中另有详细规定。 3.1.4 台帐类资产:指公司无偿取得的达到公司固定资产或低值易耗品标准的物资,包括接 受捐赠的礼品,以及前期入帐时直接列入费用但仍应按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管理的资产。 台帐类资产应及时估价入账。 4.职责: 4.职责: 4.1 总部行政管理部负责本制度制定修改及解释,并督导各

3、控股子公司执行。 4.2 行政管理部门为实物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为资产账务管理部门。 4.3 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实物资产的出入库、领用、台帐登记、保管、维修及报废处理,对实 物资产的申领、使用有审核与监督的责任。 4.4 行政管理部门定期要与本公司财务人员进行帐目核对,保证帐帐相符;至少每半年对资 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保证帐实相符。 5.管理制度 5.管理制度 第 2 页 共 5 页 5.1 实物资产的购置: 5.1.1 实物资产购置的申报审批程序: 5.1.1.1 如需购置实物资产,申请部门应填写购置物品申请单 (附件 6.1) ,行政管理部应 根据公司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库存状况等签

4、署购置意见后,按授权报相关领导审批。 5.1.1.2 各控股子公司资产购置,需填写子公司资产购置申请表 (附件 6.2)按授权上报 公司总部审批。 5.1.2 实物资产采购原则: 5.1.2.1 实物资产采购统一由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行政管理部门应对所购物品进行市场询价, 实行货比三家的采购原则。 5.1.3 实物资产的出入库程序: 5.1.3.1 资产入库登记:资产购置后,行政管理部门应于申领当日填写资产购置验收单 (附 件 6.3) ,在公司资产总表 (附件 6.4)及资产保管人的个人资产表 (附件 6.5)上登记。 待财务建账后,需在所购物品上加贴资产编号标签。 5.1.3.2 资产发放:

5、资产保管人员接到行政管理部门通知后,到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资产的领 用。经资产保管人员核实申购资产无误后,在资产购置验收单和个人资产表上签字 确认。 5.1.3.3 结算流程:行政管理部门应持发票和购置物品申请单 、 资产购置验收单到财 务部门办理结算报销手续。财务部在办理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发票报销时,应严格审查发 票后是否附有购置物品申请单 、 资产购置验收单等,如无以上附件则应拒绝给予报销, 直至将单据补齐。 5.1.3.4 资产入账:财务部门资产管理员根据行政管理部门报销凭证办理资产财务入账,进 行资产编号,按相关财务规定计提折旧。财务账目上的资产编号,即作为实物资产标签上的 编号,以保证

6、账实相符。 5.2 实物资产日常管理原则 5.2.1 台帐管理: 5.2.1.1 财务部门必须设置资产明细分类帐, 按资产使用部门、 种类及具体品名进行明细核算。 详细记录每项资产的购入、公司之间调拨、报废、初始使用人(部门)等。 5.2.1.2 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建立实物台账,公司的各类实物资产均应按类别及时间顺序在公 司资产总表上登记,注明资产的名称、价格、状况、存放地点、保管人等,确保与财务的 各类帐目相一致。同时,行政管理部门应按员工申领情况编制个人资产表 ,并经员工本人 确认后书面签收,登记造册。 5.2.2 在用资产的管理: 第 3 页 共 5 页 5.2.2.1 在用资产本着谁使用

7、,谁保管的原则。部门内共同使用的实物资产,则由部门第一负 责人保管;员工个人使用的资产,由员工个人保管。使用人应妥善保管公司资产,不得私自 将其转借他人使用。如发现未到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私自挪用调换的,一旦公司资产发生损坏, 一切责任均由原资产保管人负责。 5.2.3 在库资产的管理: 5.2.3.1 可调配资产的管理:可调配资产主要是由于人员的离职而收回的公司资产,并暂时处 于可调配状况。人员离职前,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个人资产表上面的登记收回离职人员 的实物资产并进行检查。核实无误后,在个人资产表上签字确认,如有损坏或丢失,按 照公司相应规定进行赔偿。人力资源部在得到行政管理部门的签字后方可办

8、理人员的离职手 续。行政管理部门人员需将回收离职员工的可继续使用资产记入公司资产总表的可调配 状态。 5.2.3.2 资产借用: 5.2.3.2.1 公用设备设施(包括供各部门共同使用的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录音 笔等资产)由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统一保管; 各部门采用借用方式使用,借用流程如下: 5.2.3.2.2 借用申请报批:申请部门(人员)如需借用公共资产,必须详细填写资产借用 审批表 (附件 6.6) ,经本部门主管领导签字确认后,到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借用手续的办理。 原则上借用时间最长不超过 1 个月。借用时间 1 天之内的,由行政管理部门资产保管人员审 核登记后便可借用;借用时间

9、 1 星期之内的由行政管理部门经理审批;借用时间 1 个星期以 上的报行政管理部门总监审批。 5.2.1.5.3 借用登记:审批通过后,行政管理部门资产保管人员应按照资产借用审批表 如实办理借用登记手续。 5.2.1.5.4 资产归还:资产借用人归还物品时,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应按照资产借用审批表 的内容详细核对所借资产的数量及状况,核对无误后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及借用人双方在资 产借用审批表归还栏上签字确认。 5.2.1.6 实物资产的保修卡、说明书等,一律由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统一保管,行政管理部门资 产保管人员应将保修卡、说明书登记造册,以便于查阅。 5.2.2 资产盘点 5.2.2.1 实物资产盘

10、点每半年进行盘点(每年 6 月,12 月) ,盘点范围包括固定资产、低值易 耗品、办公用品及台帐类资产等。每年 6 月 30 日、12 月 31 日之前,各子公司行政管理部门 将其公司资产总表电子版及书面文件报总部行政管理部备案。 5.2.2.2 进行资产盘点时,行政管理部门应将实际盘点数与公司资产总表一一进行核对, 第 4 页 共 5 页 财务部将盘点结果与财务帐进行核对,核对不符的由行政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按相关程序上 报,并及时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方案,上报审批。 5.2.3 实物资产的调拨: 5.2.3.1 各公司之间资产调拨经相关授权领导审批后,填写固定资产调拨验收单 ,按资产 净值进行

11、转账。 5.2.4 实物资产的保养与维修: 5.2.4.1 实物资产的保养: 各公司行政管理部门应定期派专人对公司实物资产状况进行检查及 保养。在合同或保修卡规定的保修期内,应由供应商提供保养。 5.2.4.2 实物资产的维修:公司实物资产发生损坏,资产保管人员应报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核实 鉴定。如属于正常损耗,可由行政管理部门安排修理事宜;如属于非正常损耗,由使用责任 人承担全部维修费用或按资产净值予以赔偿。 5.3 实物资产的报废: 5.3.1 实物资产因陈旧或者经济使用寿命终结而无使用价值的,应由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财务 部门会签审核,报授权领导审批后给予报废。 5.3.2 行政管理部门更正资

12、产资料,并在公司资产总表上注明“报废”字样;财务部进行 相关的账务处理。 5.3.3 每次资产盘点结束后,行政管理部应对报废的资产进行集中变卖处理,尽可能收回资产 残值。变卖收入要如实上交财务部门。 5.4 实物资产的遗失或损毁: 5.4.1 因自然灾害、盗窃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的实物资产遭受损毁或者遗失的,使用部门应立即 通知行政管理部门,由行政管理部门报案或者通知保险公司,并取得相关证明文件,并办理 实物资产遗失,同时办理索赔手续。 5.4.2 如系使用人或者保管人的过失造成资产损毁的,应由责任人赔偿。可按资产净值赔偿或 者赔偿同等型号同样品牌的实物。 6.附件: 6.附件: 6.1购置物品申请表 6.2子公司资产购置申请表 6.3资产购置验收单 6.4公司资产总表 第 5 页 共 5 页 6.5个人资产表 6.6资产借用审批表 6.7 实物资产采购管理流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