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简答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633751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PDF 页数:43 大小:8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简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文学理论简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文学理论简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文学理论简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文学理论简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简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简答题(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文学理论与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 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有赖于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

2、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1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马克

3、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概而言之, 以下五个基本观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1) 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性是“自由自觉”。 (2)文学反映论。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运用于文学活动中,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但并非刻板的反映。 (3) 艺术生产论。 本书主要从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这种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即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

4、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4)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这种观点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它的“审美方面”。(5) 艺术交往论。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2试概括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这样,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

5、体面貌。3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主要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种指导不是对马克思、 恩格斯等人的现成结论照搬照抄,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特别要注意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决现实文学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第二,要具有中国特色,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特别要有鉴别地吸收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精华,实现新的综合。第三,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关注当代文学运动的变化与发展,敢于面对20 世纪新文论的挑战,吸收新的方法等。1. 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文学活动是人类生活活

6、动的一个方面,而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别于动物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生产的、文化的范畴。生活活动具有以下几点内涵:它体现为人和自然交换的过程,它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性,并且它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活动作为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它以意识形态话语的方式来描述生活(在生活之外);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创造出人们审美的和想象的世界(在生活之内)。2. 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简述并指明片面性。文学活动作为活动是一个过程,是历时性、阶段性的,对它进行分割应具有可行性。同时,在文学活动中,涉及世界(社会生活)、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那么,从活动的主客

7、体关系来看,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照,这是对文学活动进行多个层面、多个阶段论析的基本着眼点。在对文学活动四个阶段的论析中,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艺术理论涉及四个要素的观点对我们有启发意义。四个要素分别是作品、艺术家、作为描写对象的世界、欣赏者。这与我们对文学活动四阶段的论述也基本上吻合。同时, 我们还可以从文论史上关于文学的反映说、表现说、形式说和读者的接受理论中找到具体的理论资料。文学活动作为人通过语言媒介来创造和欣赏艺术的活动,是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或系统)。它所涉及的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只具有相对的可分性,在实际的文学活动过程中,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8、、相互作用、融为一体的。我们只有在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中,才可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它的本质特征。3. 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在文学起源问题上,前人从不同的视角和理论框架上作出了推定,它们是文论史上的宝贵思想资料。而其中“劳动说”是对其他众多观点的总结和扬弃,具有更大合理性。其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文学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各个时代和各种文化中可以有着完全不同的界定,它产生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作为恋歌歌词的文学与作为战争动员鼓动词的文学,它们的创作动机、写作语境是不一致的,它们的具体功能与要求也千差万别。但作为文学, 它必须是在人脑走向成熟、有相对完善的语言体系后才可能出现,而人

9、脑的成熟与语言体系的完善,都只有通过劳动才可能达到。其二,劳动催发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动机产生)、提供了文学的主要内容。文学是人自觉的、自由的活动,所谓自觉,是在于它有合目的性;所谓自由,是人在文学中要表达出超越现实束缚的理想。上述特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劳动中产生的。另外,文学作品要描写人的社会生活,而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作者经历的劳动过程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其三,在文学的早期形式上也体现了劳动的痕迹。诗这种文学体裁成熟时间较早,它往往讲求韵律、节奏,而这与人的劳动过程是直接相关的,如通过劳动号子来协调步伐,通过有节奏的声音来协调狩猎者队伍的推进速

10、度与包围猎物时的队形等。早期的诗歌, 从文学史的发掘、整理情况来看, 它基本上是作为歌曲的唱词出现的,同时在吟诵中, 往往伴随着吟诵者的身体语言动作,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诗歌、音乐、舞蹈几种艺术形式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劳动说”这种文学起源观是在前人若干种起源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对于其他起源观有所扬弃,但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将其纳入自身的体系中,使其他起源说的美学观点在“劳动说”的整合下体现出合理的一面。如“巫术说”提出了文学与巫术的共生关系,这是有着许多民俗依据的,但巫术说不能回答巫术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内在根源,我们从 “劳动说”出发就

11、可看到, 巫术起于人的生产愿望不能在既有生产力水平上达成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 它还是与人们的劳动状况直接相关的,有些巫术仪式甚至就直接融会在原始人的劳动过程中。同样,对于文学起源的“游戏说”、“宗教说”也可作出相似分析。“劳动说”是对文学起源问题上诸家学说的合理扬弃,它不仅克服了其他诸说的不足,而且能够合理说明其他诸说的一些观点。4. 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经济因素,是对文学发展起最终支配作用的因素。但这个最终支配性因素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 。恩格斯在给约布洛赫的信中指出,如果将这种最终决定性因素说成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就会将唯物史观变成了一种空话。文学发展在最终意义上是受经济

12、制约的,但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发展变化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发展的动因可以粗略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其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意识形态的变革往往首先表现在政治等领域中,政治意识形态的变革,又进一步对文学意识形态提出相应的变革要求。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艺术的变革就与政治上的变革要求直接相关;在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也可以找到政治上革新要求的影响,它们都不是由经济直接推动的文学变革。其二,文学发展有着自身体系化的要求和发展惯性,有着它相对的独立性。恩格斯曾说过,法的观念是受经济状况制约的,它要反映经济关系的要求,但是, 它又有着自身的运作逻辑(诸如形式上的公

13、正性,运用中的可操作性等),这样就使得法律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显得模糊和疏远了。同样,文学发展也有着自身的一些特征,如诗歌文体对于韵律、句式的一些调整,小说文体在叙事模式上的一些演进,大都是文学发展自身规律在起作用,与经济的关系不明显。其三,在承认经济状况与文学的变化发展并非一一对应的同时,还应看到经济的影响也是可以反映在文学领域中的。古希腊城邦制国家以市民作为公民主体,它的戏剧艺术很早就步入了发达阶段。而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农民居住分散,闲暇时间不多,也没有建立商品消费的生活模式, 这是中国戏剧长期停留在巫术仪式、傩戏阶段。 中国戏剧的兴盛起于南宋时江南的一些商业城市。江南一带物产丰裕、生活舒适

14、、居民集中,使得戏剧艺术有着广大的市场,能够得到经济保障,因而有了很快的发展。在欧美国家,长篇小说产生在文艺复兴之后,几百年来,成果丰硕, 它与版权法等经济法规的推行直接相关。电影业的发展在技术上有赖于科技,而在制作中有赖于一些企业化的管理方式。从上述方面,可见经济因素对文学发展的直接影响。总之,推动文学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有着不同的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在这种种原因中,有些与经济因素相关,有些则没有直接关系。但在最终决定意义上,经济因素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5. 试述关于文学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文学活动与人类生活活动的有机联系的问题文学活动是人在有审美意蕴的语言系统中进行审美创

15、造、审美传达和审美接受的活动。从其内部的构成来说,文学活动涉及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涉及审美的反映、表现、形式上的创造以及文学的欣赏与批评等多个环节,文学活动是这些环节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或系统)。文学活动的内部具有统一性的基础。以诗经为例,春秋之前,社会上流传的“诗”成千上万首,传说孔子将其纂集删编为一册,只取305 首,称为“诗三百”。他将主体归纳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的含义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合乎礼仪规范,有助于增进社会伦理秩序的。孔子的这一概括将本来是不同作者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代、 不同的写作动机下创作的诗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两千多年来,人们对 诗经 的阅读

16、就是在孔子的这一诠释下来接受的,就是说, 它的创作状况的差异在接受活动中得到了整合,体现出统一的特性,并且对于其后的诗歌创作和批评起到了示范性的影响。在这里体现出了文学活动的各个阶段的整体性。进一步看,孔子对于诗经的诠释还不单纯是从文学活动的意义上来论说的、或者说在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与作为一般意识形态的双重性中,孔子更看重的是其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方面的特质。孔子告诫其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这并不是说不学诗经就不能说话,也不单纯是说学 诗经 是掌握修辞方法,使言辞富于美感,而是指诗经 表达的 “哀而不怨” 、“乐而不淫” 的情绪和态度,可以影响人的思想言行,使人达到谦谦君子的要求,这样的 “君子”可以在社会中起到一种做人的示范作用。这和后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以“仁”、 “忠”、 “孝”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以加强其思想、政治上的统治,也是相一致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关于诗经 的观点是与当时社会生活状况相关联的,文学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有着不能截然分开的有机联系。6. 关于文学发展动因上的多方面性与终极追溯文学发展是由多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