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艺术家 叙事手法分析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1626719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8.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饥饿艺术家 叙事手法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饥饿艺术家 叙事手法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饥饿艺术家 叙事手法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饥饿艺术家 叙事手法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饥饿艺术家 叙事手法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饥饿艺术家 叙事手法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饥饿艺术家 叙事手法分析帅梦妮X内容提要: 卡夫卡在 饥饿艺术家 中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越界的叙述手法, 描述了艺 术家不为人们所理解的痛苦处境。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关键词: 饥饿艺术家 叙事手法 视角在现代西方文学中, 卡夫卡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 他的作品展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和 非理性, 表现出人类生存的孤独、 苦闷和异化状态。 饥饿艺术家 是卡夫卡生前少数发表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品虽然只有五千多字, 但结构精巧, 寓意深刻。本文拟对 饥饿艺术家 的叙述手法进行分析。对于该小说的叙述手法的认识, 一直以来存在着分歧。批评家弗雷在研究了 饥饿艺术 家 和其他一些卡夫卡的作品后认为, 饥饿艺术

2、家 和大多数卡夫卡的作品一样, 采用的是传统的全知式叙述方式。 叙述者是全知的“ 上帝” , 以无所不在的眼光叙述故事。 而研究者罗约尔 帕斯卡则通过对小说行文风格的研究, 发现叙述者并非是全知的, 而只是一个在表 演场所工作的人。因此, 他认为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外视角叙述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争论呢?笔者认为, 问题的关键在于, 卡夫卡在 饥饿艺术家 中, 多处出现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越界的现象。我们知道, 视角或眼光( point of view) 指的是故事呈现给读者的角度, 即叙述者观察人物的角度。当然有时叙述者也就是人物, 在故事发展过 程中担任一定的角色。“ 在第三人称叙述中, 外视角

3、 指的是故事外的叙述者用自己的旁观眼光来叙事, 内视角 指的是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来叙事。人物的眼光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 而故事外叙述者的眼光则往往较为冷静、 客观、 可靠” ( 申丹 226) 。这 里所谓的视角越界现象, 是指在 饥饿艺术家 中第三人称外视角与第三人称内视角常常交错出现。 饥饿艺术家 的叙述者常常处于第三人称“ 外视角” 与“ 内视角” 之间, 形似“ 外视角” , 神为“ 内视角” 。 他在叙述中不断地使用“ 招摇” 的叙述语言和形式, 以“ 内视角” 般的个性色彩来 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从而否定“ 外视角” 的客观性。换句话说, 小说的叙述者通过其文风暴

4、露了自己作为小说人物的身份, 虽然他没有直接地出场, 但读者依然可以感觉到他的存在。举例说, 小说一开篇, 行文的语气就像是一篇针对饥饿表演行业的研究论文。“ During theselast decades the interest in professional fasting has markedly diminished。It used to payvery well to stage such great performances under ones own management, but today that is quite impossible. ”接着又写道, “ At o

5、ne time the whole town took a lively interest in thehunger artist. ” 这里修饰饥饿艺术家用的是定冠词“ the” , 承接第一句, 指称所有的饥饿艺术100 饥饿艺术家 叙事手法分析X帅梦妮, 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研究生。家。 可是, 其后的“ from day to day of his fast the excitement mounted” 等句中的“ 他” 则是特指的饥饿艺术家。 我们知道, 在传统小说中, 全知视角中的“ 上帝” 叙述者无所不知, 可以视为作者般的叙述者( authorial narrator) 或作者

6、的代言人。创作态度极端严谨的卡夫卡是不可能让叙述者犯这种前后指代不一致的低级错误的。 显然, 这是作者有意为之。 这种叙述形式 本身传达的信息是: 小说的叙述者不是传统的“ 上帝” 叙述者, 不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叙述形式本身的内在矛盾现象在 饥饿艺术家 中还有不少。就在我们前面的引文中,“ At one time the whole town took a lively interest in the hunger artist” 一句紧接着却是“ for the elders he was often just a joke that happened to be in fashion”

7、这些明显的前后不 一致的叙述也暴露了叙述者的“ 个性” 。在 饥饿艺术家 的行文之中, 类似“ For he alone knew, what no other initiate knew,how easy it was to fast. It was the easiest thing in the world. He made no secret of this,yet people did not believe him. ” 这样的文笔随处可见。 叙述者频繁使用最高级词汇, 采用夸 张的、 渲染力强的句式, 这使读者很容易地就联想到哗众取宠的广告语言。这个叙述者的确像一个在表演场所里招

8、揽生意的人。 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 为了达到轰动效应, 他滔滔不绝、夸大其辞, 甚至不顾前后矛盾与失实。 但我们在此并不是想去探究 饥饿艺术家 的叙述者到 底是谁, 而是想证明 饥饿艺术家 不再是以“ 上帝” 全知的、 客观的、 权威的叙述视角构建的一个文本。在这里, 卡夫卡一改以前小说的叙述风格, 变“ 外视角” 为“ 内视角” 。这使读者注意叙述 者的文风, 进而猜想其身份, 并认识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某个叙述者眼中的“ 事实” , 是一个将“ 饥饿艺术” 视为“ 商业表演” 的事实。于是。在这个叙述者狭隘的、 主观的、 充满世俗色彩的视域中折射出来的饥饿艺术家也就显得格外可笑, 而对他

9、的叙述也同时产生了一种荒诞的效果。最令人难以释怀的例证是小说中饥饿艺术家在 40 天后结束表演, 被扶出笼子 参加庆典的那一段描写, 堪称黑色幽默的经典。那么卡夫卡作为作者, 他的态度如何?笔者认为, 正是通过叙述者的视角越界, 艺术家的悲哀才越发能在观众的喧闹中得以体现。 试想, 若是叙述者用外在的、 客观的叙述方式, 这种 对艺术的不理解态度就不可能表现得这么鲜明。 只有这种貌似客观、 实则主观的叙述能产生内在的张力, 使读者在笑声中感悟到艺术家的悲哀。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人与世界的疏离, 以及世界的不确定性, 都通过第三人称的视角变化得到了凸现。但是, 在 饥饿艺术家 中, 第三人称内

10、视角也常常被第三人称外视角所干扰。传统小说 中通常采用的“ 上帝” 全知式的视角, 其实就是一种第三人称外视角的叙述形式。我们发现,卡夫卡常常“ 偷梁换柱” , 有意识模糊外视角与内视角的界限。比如, 在涉及到饥饿艺术家的想法时, 作者采用了“ 上帝” 全知式的第三人人称外视角的叙述角度, 充分展示了艺术家的苦恼和困惑。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客观性, 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叙述者眼中的现实场景, 表现了 荒诞的主题。举例来看, 当饥饿艺术家逐渐被人遗忘的时候, 笼中的他成为通向兽场的过道上的一个障碍。自然是一个小小的障碍, 一个变得越来越小的障碍。 在现今的时代居然有人愿意为一个饥饿艺术家耗费注意力,

11、对于这种怪事人们已经习以为常, 而这种见怪不怪的态度也就是对饥饿艺术家的命运的宣判。 让他去就其所能进行饥饿表演吧, 他也已经那样做101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 4 期了, 但是他无从得救了, 人们从他身旁扬长而过, 不屑一顾。试一试向谁讲讲饥饿艺术吧! 一个人对饥饿没有亲身感受, 别人就无法向他讲清楚饥饿艺术。这段文字是很典型的第三人称外视角叙述, 而且连人物的心理活动“ 试一试向谁讲 讲饥饿艺术吧! 一个人对饥饿没有亲身感受, 别人就无法向他讲清楚饥饿艺术” 都一清二楚。笔者认为, 以某个人物作为小说叙述者的内视角是不可能知晓其他人物的内心活动的, 只有全知式的外视角, 才能深入人物内心

12、进行细致的描述。 这是外视角入侵内视角的结果。 而且,这一段话的叙述语调也是不统一的: 前几句漫不经心、 满不在乎; 但后两句却充满了孤独、 遗 憾和激愤, 不啻为饥饿艺术家的心灵呐喊。这也可作为视角越界的一个佐证。综上所述, 卡夫卡在 饥饿的艺术家 中采用了第三人称外视角与内视角越界的叙述方法, 使小说的叙述手法与表现主题密切统一。 正如叶廷芳先生谈到卡夫卡的这篇小说时所说 “ 这个小说如果不能说是他最好的短篇, 也是他最精湛的作品之一, 并且无疑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列” ( 156) 。注解【 Notes】See Royal Pascal, Kaf kas Narrators

13、(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107.此处的作品引文均据R.V.Cassill,ed. “A Hunger Artist. ”The N orton A nthology of Short Fiction(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1981) 882- 887.此处采用了叶廷芳先生的译文。见学思主编: 卡夫卡文集: 欣赏本 (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 年)207。引用作品【 Works Cited】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Shen D

14、an.A Study of Narratology and Fictional Stylistic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8. 叶廷芳: 论卡夫卡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Ye Tingfang. On Kafka.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1988. 责任编辑: 桑晔102 饥饿艺术家 叙事手法分析Key words: Bunin writing style linguistic form structure form Author: Guan Haiying is

15、lecturer at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area is in Russian literature.Title: On the Modernity of Jakob von Gunten by Robert Walser Abstract: T he modern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Jakob von Gunten,by Robert Walser, are embodied in its symbols, metaphors, and its “craftiness“. Robe

16、rt Walsers novel seems to have relinquished the traditional forms of German novels and to have taken the form of Bildungsroman. But in reality the text shows how it sets the romantic irony against the idealistic subjectivity and the episodic intermittence against the epic continuity of the German literature since the 18th century. Key words: Robert Walser Jakob von Gunten modernity Author: Fan Jieping is professor at t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