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临骏:论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系统策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592107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肖临骏:论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系统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肖临骏:论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系统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肖临骏:论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系统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肖临骏:论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系统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肖临骏:论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系统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肖临骏:论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系统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肖临骏:论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系统策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运用化学思维解决未来所涉及到的一些具体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是训练化学思维的载体,而化学思维及能力是维系化学专业知识的钮带,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具备初步完整的化学知识与思维体系的教学工作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教师如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能不断地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站在较高的角度来控制自己的教学,控制师生的双边互动。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我们不得不思考其主导地位导的力度和策略,而控制自己的教学策略更是一种系统的方法。中学化学知识自成体系。教育的目标并非让学生死记孤立的

2、知识点及教条,而在于对其内在体系的理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这方面系统的引导,势必导致学生相应能力的缺乏。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系统的教学策略不只是帮助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也使他们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授之以鱼、亦或授之以渔”?显然后者更为重要。现就此谈谈我的几点拙见。知识的构建是系统工程 中学化学可以分为几大板块: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无机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有些板块并无单独章节(如化学用语、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穿插于各章节教学之中;有的板块集中于若干章节(如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物质的量、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

3、、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等),然而也要注意与其它板块的联系。知识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工程。学生由未知兴趣求知掌握学生初步接触新的知识,是谓”未知”。此时教师要注意激发其学习的浓厚兴趣。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演示实验、补充实验、电教媒体、相关辅助知识及资料等来达到这一效果,及早使其实现由”未知”向”求知”的转变。在这一阶段,特别强调知识的直观、形象、有趣及思维巧妙,要达到”激疑”、”诱思”的目的。比如在乙醇这一课中,边让学生观察、嗅闻乙醇的样品,边用媒体展示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及张旭的书法作品:狂草李清莲序,学生兴趣盎然,急欲进一步了解乙醇的具体性质,这样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

4、步开展。学生探索新的知识,是谓”求知”。求知的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设法让学生多参与、积极思考、观察、总结、辨疑。学生求知的场所并不只在课堂上,如果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何时何地都是求知的课堂。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当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信息、资源的供给者和组织者。求知的过程其实是最重要及最艰难的。教师如何始终牢牢控制住师生双方的互动,帮助学生始终维持浓厚的求知欲,调节学习的进度、密度和速度,是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的。有严密的教学计划,又有灵活的应变处理;既要总结自身的经验教训,也要勇于变革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是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学生由未知转而求知,再由求知转为掌握知

5、识,学生的活动在这个周期轮回之中呈螺旋状地上升,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这样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知识是载体和活动的对象;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角。教师应当使自己的教学活动促成学生的这个螺旋上升的系统。知识点知识线知识面知识网络新授课是传递给学生知识点的过程。点的传递要力求到位。教学设计时要分析清楚知识点的重点、难点,要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对于基本概念,要注意讲清其内涵和外沿;对于具体物质,要注意抓共性和特性,共性的强调可以使学生发现化学中不少零乱的知识(经验类的知识)的记忆方法,比如元素及其化合物各节内容总是遵循这样的线索:对于非金属元素安排的线索如下:氢化物对应的盐气态氢化物单质

6、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含氧酸对应的盐。特性的强调主要在于物质的鉴别、检验、推断等。许多物质都有其特征的物理性质(如:CuSO4、KMnO4、AgI、AgBr、Cl2、Br2 的颜色,H2S、NH3、SO2、C2H5OH 等物质的气味,HCl、NH3、CCl4、苯、溴苯、卤素、AgF 等物质的溶解性、密度等)和化学性质(如:卤离子、银离子、SCN、醛的银镜反应、苯酚的显色反应等);有些化学反应有特殊的现象(如:Fe(OH)2 的氧化、Al3+与 OH的连续反应、S2O32-遇 H+等)。抓住这些特征,强化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物质的鉴别、检验、推断等的思维方法。单元复习是穿知识线的过程。比

7、如在烃复习时可以点出各种烃之间的相互转化、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在各种烃的体现、燃烧计算在各种烃的情况等。让学生初步探索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知识块的复习则是形成知识面并最终上升为知识网络的过程。这时要强调以基本理论为指导。如酸碱盐的理论、氧化还原的理论、物质结构的理论、化学平衡的理论贯穿于有机、无机化学的具体知识之中,复习时应当以这些内在理论为线索,对具体知识进行梳理、穿连、归纳,达到有序记忆、消化吸收并实现综合利用。课目标阶段目标每节课的目标是完整的,应当有教学计划、有实施策略和教学效果反馈的方法。然而也应当注意到课目标是阶段目标的构建单元,既要注意其自身的完整,也要使其不游离于阶段目标之外,

8、变成孤立课,所以也应当在教学设计时兼予考虑。对于课目标和阶段目标应当有相辅相成的计划、手段和反馈的方法。如烃的教学中要学生掌握”碳四价”、”空间想象”等基本思维,这可以说是阶段性的目标。然而这些阶段性的目标是渗透到每一堂课中去的,在教授具体知识点时也要注意针对阶段目标的的训练,是一种系统的方法。比如在每一类烃中都强调其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则可以逐步建立学生牢固的”碳四价”、”空间想象”等基本思维能力。授新消化巩固检测调整复习“授新消化巩固检测调整复习”是教学中的常用程序,也可以说是知识构建的基本环节。这个程序体现了人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这一规律并加以革新。比如开展教材的

9、研究、教法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等。负责”消化”这一环节的是学生。激发其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是主动消化吸收知识的内动力;而协助学生”巩固”,并进行适当时机的”检测”,既是达到督促学生及时”消化”的强制手段,又是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的方法。”调整”包括教法的调整和学法的调整。根据检测反馈的情况,对自己的前一阶段的教学策略进行自评,并扬长避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显性知识线索隐性知识线索在教学过程中要既注意显性的知识线索,更要注意隐性的知识线索。比如: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显性的知识分布于初中化学、高中卤素、氮族元素、原电池、电解池等章节,而隐性地散布于种种元素及其化合物、

10、有机化学、元素周期律之中,为中学化学的一条重要理论主线。电解质的知识显性地位于初中的酸、碱、盐及氧化物,高中(选修)中的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等处;而隐性地散布于整个无机化学的知识点之中。再如:在苯及苯的同系物中,显性的知识体系是苯的结构、苯的物理性质、苯的化学性质及苯的同系物的一些知识;隐性的知识体系是利用苯的邻、间、对位的”等效氢”对同分异构体的外延进行拓展,利用苯及其同系物的分子式的书写对”不饱和度”的概念进行加深,利用苯的同系物的侧链与苯环的相互影响加深对事物运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哲学思想的理解。可以看到,挖掘隐性的知识线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也对教师在教学中所站的高度提出较

11、高的要求。能力的培养是系统工程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化学教学的基础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新世纪国民基本的科学素养,具体而言及记住、初步理解一些物质的化学性质。而高层次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消化、吸收化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总结、归纳出化学的思维方法,并将之运用于不曾学过、见过的新问题的能力。如何通过师生双边的互动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试初步以系统的方法加以探讨。展示事例归纳规律运用规律思维的过程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从感性(形象的、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上升到理性(抽象的、规律性的、普遍意义上的),再将理性运用于具体的感性的新问题中去(具体的、陌生的、似曾相识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这一思维的过程。首先,新

12、知识的传授一定要提供充足的材料,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形象、生动,让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这一步可以进行样品展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资料阅读、媒体播放、参观考察等手段,给予学生充分的感性材料。其次,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推测。观察什么?找出共性的和特别的地方,分析共性及特性的原因,归纳事物之间的变化规律,推测此规律的适用范围及使用效果。最后,再回到具体的事物中去,检验自己的发现并予以完善,改进。比如:在书写有机物的分子式时,给出烷烃、烯烃、炔烃、环烷烃、二烯烃、苯的同系物的结构及分子式,让学生观察并得出环、双键、叁键对氢原子个数的影响,总结出不饱和度的概念;这时让学生在其它具

13、体的烃中进行试验,将会使学生对此规律进一步加深理解。再由醇、醛、酸、酯、醚、酮等的分子式可以看出当分子中含有 C=C 和 C=O 的效果是一样的,学生对不饱和度的理解将再上新高。基础与迁移、超越在打实基础后,对总结出来的规律进行迁移、超越是培养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方法。比如下面一组变化可以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O2NOH + HONO2 = O2N-O-NO2 + H2O (N2O5 是硝酸的酸酐)HO-CO-OH = CO2+H2O (CO2 是碳酸的酸酐)C2H5OH + HO-C2H5 C2H5-O-C2H5 + H2O (乙醚是乙醇的酸酐)超越和迁移:写出乙酸的酸酐;CO

14、可由甲酸 HCOOH 失水而生成,CO 是不是甲酸的酸酐?再如:由 CH4 的正四面体的结构进行联想:甲烷中的四个氢原子是”等效氢”,以甲烷的碳架为母体,氢原子以甲基代替、一层层向外展开,可以得到一系列所有氢原子都是”等效氢”的物质。将 CH4 中的 H 原子全部换成苯环,又得如下物质:分析此物质的同分异构体完全是甲烷和苯的一种嫁接。构建知识网,理清内在线索专业内的综合最近”3+X”的信息告诉我们,目前的综合还只局限在学科内部进行综合上。在阶段性复习及总复习时,要以织网穿线的形式穿出所有知识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对知识进行综合对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尤其有效。此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而

15、知识内在的线索、逻辑关系是知识的”灵魂”。失去”灵魂”的知识只能是记忆垃圾,是僵死的、无用的。与生活、社会、其它学科的综合科学素养中也包括综合运用所学各科知识解决生活、社会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本学科的知识去观察生活、生产、社会、自然中相关的现象、问题。如与化学有关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源问题、营食卫生、化肥农药等问题。化学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计算多使用列比例的方法,多次运用成正比的原则;讨论型计算题实质上是过量问题,相当于讨论函数的自变量的区间和各区间内函数的表达式;有机物的通式可以与数列、极限问题联系起来;物质结构可以与立体几何相联系。化学与

16、物理也有密切的联系。气体定律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克拉伯龙气体定律等;原子结构与核物理;原电池、电解池与电磁学等等。化学与生物、地理、历史都有一些联系。细胞的成分、蛋白质、DNA、营养与卫生、生态平衡;城市规划、环境污染、考古、纺织、古迹保护等等。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学法的优化是系统工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事半功倍,而低劣的学习方法只能事倍功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昔之功,需要师生双方持之以恒,充分交流,默契配合。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较高素质的体现,对能力的锻炼也大有裨益。倡导、督促螺旋上升的环节学习要步入良性循环,要强调学习中各环节的完整性,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将都是残疾的。要进行预习。预习包括课前预习、阶段性预习。预习时要找出重点、难点并做好标记,可以写预习笔记。预习的目的是明确听课的重点,提高自学能力。相同层次的预习过的同学听课的效率一定比不预习的同学高。认真听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