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58420 上传时间:2017-08-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书有感》教案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书有感教案设实验小学 田静【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

2、和意境美。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课前准备】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2、预习观书有感(二) ,理解诗意。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

3、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设计思路】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 ,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 ,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过程】

4、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 ,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几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 【出示】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 ,板书。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 【齐读】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 【板书,强调“熹”的写法】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 【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

5、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理解诗题。观书有感,就是看书后生发的感想。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6、初读这首诗。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2、检查诵读。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

6、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 “徘徊” ,再指名读】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3、品读一二句。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

7、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出示一二句,一起读】3) “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 ,短短 7 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 ,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 【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4) (“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8、(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4、品读三四句。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

9、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2) “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i” ,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

10、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 ”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

11、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 ,“如许” , “活水” ,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 【指名读(2人)齐读】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 。【板书:说理诗】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

12、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五、反复诵读,入境悟情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2、我想

13、,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 【配乐读】 (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4、品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5、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六、作业布置。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 ,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 (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板书:观书有感(说理诗)朱熹鉴方塘清源头活水心智明读书汲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