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重点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150991 上传时间:2017-08-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重点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重点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重点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重点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重点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重点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重点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 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 年修订版重点导读:30、质量互变原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3-45),31、质量互变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P43-45),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3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以及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1、实践的含义、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基本要素,类型:物质生存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3)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30、质量互变原理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3

2、-45)(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行和飞跃性的统一。31、质量互变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P43-45)规律:前进行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3、,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3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以及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33、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3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应用;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

4、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1、实践的含义、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基本要素;(P59-P61)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类型:物质生存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要素: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2、实践的主体与客体(P59)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

5、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3、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P60)实践关系(最根本的关系) ,认识关系,价值关系4、实践和认识的关系;(P62-P6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及特点(P66-P67)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特点: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应性特征,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

6、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在现。6、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出是消极地、被动得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7、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7)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8、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P69)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什么?实践观点。 (实践

7、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10、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7-P69)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三个阶段两次飞跃)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11、真理的含义,实质(P74)(1)定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实质:真理是关于普遍必然性的认识,是认识(表象、思想)与对象(本质、规律)的关系问题。12、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P74)(1)客观性(合规律性):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问题的唯物论)(2)一元性: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3)价值性(

8、合目的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 (真理符合论的三重内涵)1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问题的辩证法) (P75-76)(1)绝对性:真理的内容表现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其一,客观内容的绝对性,其二,世界可知性的绝对性)(2)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其一,广度上是一定范围而不是全部,其二,深度上是一定程度、一定层次)(3)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两者相互依存,两者相互包含。 (没有绝对的绝对,也没有绝对的相对,只有相对的绝对。真理就是对绝对的相对理解。)14、真理与谬误的关系(P78-79)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相

9、互依存、相互转化15、真理与谬误能够相互转化的原因(真理的特点) (P79)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具体的16、什么是真理的检验标准,为什么?(P81-P8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7、实践作为检验标准的具有的两重性(P83)(1)确定性(绝对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2)不确定性(相对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任何

10、实践都会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约束18、价值的含义及特点(P85-P86)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19、价值评价及其特点(P86P87)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具有三个特点:第一,评价是以客观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20、价值评价的作用(P88)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21、什么是价值观?(P88)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

11、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体系。22、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P89)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23、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P93)24、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一个历史过程(P94)第三章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102)社会存在与社会的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社会存在的含义(P103)含义: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作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1)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2)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12、制约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全部社会生活。(3)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4、社会意识的含义(P10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5、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辩证关系(P10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P108)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并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7、社会存

13、在与社会意思辩证关系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P109-P110)8、生产力的含义,基本要素,重要因素,发展水平的标志(P110P111)(1)定义: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2)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3)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9、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0、什么是生产关系?(P111)(1)定义: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根本的经济关系(2)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14、辩证关系)(P11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1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辩证关系的意义)(P114)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13、什么是经济基础?(P115)(1)定义: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与经济体制14、什么是上层建筑?(P116)(1)定义: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2)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15、经济基础与

15、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P118)(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变革)(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促进、阻碍)16、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11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1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的意义(P118-P119)这一规律的实践意义:它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18、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16、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P120-P121)19、人的发展三形态依附性、独立性、自由个性20、经济发展的三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21、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人们的主体选择性包含的意思(P121-P122)(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22、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P124)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技革命等;(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革命与改革(3)主体动力人民群众(4)巨大杠杆科学技术2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4、阶级斗争(P127)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