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转与热感的区别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475090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转与热感的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热转与热感的区别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热转与热感的区别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热转与热感的区别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热转与热感的区别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转与热感的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转与热感的区别(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商品条码是在流通领域中用于标识商品的全球通用的条码。商品条码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字符组成,表示一定信息。商品条码的条、空组合部分称为条码符号,对应符号部分由一组阿拉伯数字组成称为商品标识代码。条码符号和条码代码相对应,表示的信息一致。条码符号用于条码识读设备扫描识读,条码代码供人识读。国家标准规定了商品条码的编码、结构、尺寸及技术要求。 商品条码的商品项目代码由厂商自行编制,表示商品的类别、规格、包装形式等信息。根据 GB12904-2003 中商品项目代码编制唯一性原则规定:对同一商品项目的商品应分配相同的商品标识代码。基本特征相同的商品视为同一商品项目,基本特征不同的商品视为不同

2、的商品项目;对不同商品项目的商品应分配不同的商品标识代码。 商品条码包括 EAN 条码和 UPC 条码。GB12904 主要依据 EAN 应用规范制定,我国推广应用 EAN 条码。UPC 条码主要用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我国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的食品、医疗保健类商品需要申请使用 UPC 条码。第一章 条码概述 第 1.1 节 条码的发展历史条码最早出现在 40 年代,但得到实际应用和发展还是在 70 年代左右。现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已普遍使 用条码技术,而且它正在快速的向世界各地推广,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并逐步渗透到许多技术领域。 早在 40 年代,美国乔伍德兰德(Joe Wood La

3、nd)和伯尼西尔沃(Berny Silver)两位工程师就开始研究用代码表 示食品项目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于 1949 年获得了美国专利。 该图案很像微型射箭靶,被叫做“公牛眼”代码。靶式的同心圆是由圆条和空绘成圆环形。在原理上,“公牛眼 ”代码与后来的条码很相近,遗憾的是当时的工艺和商品经济还没有能力印制出这种码。然而,10 年后乔伍德 兰德作为 IBM 公司的工程师成为北美统一代码 UPC 码的奠基人。以吉拉德费伊塞尔(Girard Fessel)为代表的几 名发明家,于 1959年提请了一项专利,描述了数字 0-9 中每个数字可由七段平行条组成。但是这种码使机器难以 识读,使人读起来也

4、不方便。不过这一构想的确促进了后来条形码的产生于发展。不久,EF布宁克(EFB rinker)申请了另一项专利,该专利是将条码标识在有轨电车上。60年代期西尔沃尼亚(Sylvania)发明的一个系 统,被北美铁路系统采纳。这两项可以说是条形码技术最早期的应用。1970 年美国超级市场 Ad Hoc 委员会制定出通用商品代码 UPC 码,许多团体也提出了各种条码符号方案,如上图右下 、左图所示。UPC 码首先在杂货零售业中试用,这为以后条形码的统一和广泛采用奠定了基础。次年布莱西公司研 制出布莱西码及相应的自动识别系统,用以库存验算。这是条形码技术第一次在仓库管理系统中的实际应用。197 2年蒙

5、那奇马金(Monarch Marking)等人研制出库德巴(Code bar)码,到此美国的条形码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 段。1973 年美国统一编码协会(简称 UCC)建立了 UPC 条码系统,实现了该码制标准化。同年,食品杂货业把 UPC 码作 为该行业的通用标准码制,为条码技术在商业流通销售领域里的广泛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74 年 Inte rmec 公司的戴维阿利尔(DavideAllair)博士研制出 39 码,很快被美国国防部所采纳,作为军用条码码制。 39 码是第一个字母、数字式想结合的条码,后来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1976 年在美国和加拿大超级市场上,UPC 码的成功应

6、用给人们以很大的鼓舞,尤其是欧洲人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 。次年,欧洲共同体在 UPC-A 码基础上制定出欧洲物品编码 EAN-13 和 EAN-8 码,签署了“欧洲物品编码”协议备忘 录,并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简称 EAN)。到了 1981 年由于 EAN 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组织,故改名为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简称 IAN。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习惯,至今仍称为 EAN。(后改为EAN-international) 日本从 1974 年开始着手建立 POS 系统,研究标准化以及信息输入方式、印制技术等。并在 EAN 基础上,于 1978 年 制定出日本物品编码 JAN。同年加入了国际物品

7、编码协会,开始进行厂家登记注册,并全面转入条码技术及其系 列产品的开发工作,10 年之后成为EAN 最大的用户。从 80 年代初,人们围绕提高条码符号的信息密度,开展了多项研究。128 码和 93 码就是其中的研究成果。128 码 于 1981 年被推荐使用,而 93 码于 1982 年使用。这两种码的优点是条码符号密度比 39 码高出近 30%。随着条码技 术的发展,条形码码制种类不断增加,因而标准化问题显得很突出。为此先后制定了军用标准 1189;交插 25 码、 39 码和库德巴码 ANSI 标准 MH10.8M 等等。同时一些行业也开始建立行业标准,以适应发展需要。此后,戴维阿 利尔又

8、研制出 49 码,这是一种非传统的条码符号,它比以往的条形码符号具有更高的密度(即二维条码的雏形) 。接着特德威廉斯(Ted Williams)推出16K 码,这是一种适用于激光扫描的码制。到 1990 年底为止,共有 40 多种条形码码制,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和印刷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及一些出口企业,把条形码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逐步提到议 事日程。一些行业如图书、邮电、物资管理部门和外贸部门已开始使用条形码技术。1988 年 12 月 28 日,经国务院 批准,国家技术监督局成立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该中心的任务是研究、推广条码技术;同意

9、组织、开发、 协调、管理我国的条码工作。下图为常用的两种条码识读设备: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生活国际化、文化国土化的资讯社会到来之时,起源于40 年代、研究于 60 年代、 应用于 70 年代、普及于 80 年代的条码与条码技术,及各种应用系统,引起世界流通领域里的大变革正风靡世界 。 条码作为一种可印制的计算机语言、未来学家称之为“计算机文化”。90 年代的国际流通领域将条码誉为商 品进入国际计算机市场的“身份证”,使全世界对它刮目相看。 印刷在商品外包装上的条码,象一条条经济信 息纽带将世界各地的生产制造商、出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和顾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一条条纽带,一经与 E DI

10、系统相联,便形成多项、多元的信息网,各种商品的相关信息犹如投入了一个无形的永不停息的自动导向传 送机构,流向世界各地,活跃在世界商品流通领域。附: 条码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1949 年 美国的 N.J.Woodland 申请了环形条码专利。1960 年 提出铁路货车上用的条码识别标记方案。1963 年 在 1963 年 10 月号控制工程杂志上发表了描述各种条码技术的文章。1967 年 美国辛辛那提的一家超市首先使用条码扫描器。1969 年 比利时邮政业采用用荧光条码表示信函投递点的邮政编码。1970 年 美国成立 UCC;美国邮政局采用长短形条码表示信函的邮政编码。1971 年 欧洲的

11、一些图书馆采用 Plessey 码。1972 年 美国提出库德巴码、交叉 25 码和 UPC 码。1974 年 美国提出 39 码。1977 年 欧洲采用 EAN 码。1980 年 美国军事部门采纳 39 码作为其物品编码。1981 年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成立;实现自动识别的条码译码技术;128 码被推荐使用。1982 年 手持式激光条码扫描器实用化;美国军用标准 military 标准 1189 被采纳;93 码开始使用。1983 年 美国制定了 ANSI 标准 MH10.8M,包括交叉 25 码、39 码和 Codebar 码。1984 年 美国制定医疗保健业用的条码标准。1987 年 美国

12、的 David Allairs 博士提出 49 码。1988 年 可见激光二极管研制成功;美国的 Ted Willians 提出适合激光系统识读的新颖码制 16K 码。1986 年 我国邮政确定采用条码信函分捡体制。1988 年底 我国成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1991.4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中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第 1.2 节 条码概述 条码是将线条与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组合起来的符号,用以代表一定的字母、数字等资料。在进行辨识的时候,是用条码阅读机扫描,得到一组反射光信号,此信号经光电转换后变为一组与线条、空白相对应的电子讯号,经解码后还原为相应的文数字,再传入电脑。条码辨

13、识技术已相当成熟,其读取的错误率约为百万分之一,首读率大于 98%,是一种可靠性高、输入快速、准确性高、成本低、应用面广的资料自动收集技术。 世界上约有 225 种以上的一维条码,每种一维条码都有自己的一套编码规格,规定每个字母(可能是文字或数字或文数字)是由几个线条(Bar)及几个空白(Space)组成,以及字母的排列。一般较流行的一维条码有 39 码、EAN 码、UPC 码、128 码,以及专门用于书刊管理的 ISBN、ISSN 等。从 UPC 以后,为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陆陆续续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条码标准和规格,时至今日,条码已成为商业自动化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条码可分为一维条码 (One

14、 Dimensional Barcode, 1D) 和二维码(Two Dimensional Code, 2D)两大类,目前在商品上的应用仍以一维条码为主,故一维条码又被称为商品条码,二维码则是另一种渐受重视的条码,其功能较一维条码强,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详细内容将在下一章介绍。目前全世界一维条码的种类达 225 种左右,本书仅介绍最通用的标准,如UPC、EAN、39 码、128 码等。此外,书籍和期刊也有国际统一的编码,特称为 ISBN(国际标准书号)和 ISSN(国际标准丛刊号)。第 1.3 节 一维条码系统的运作 根据上述流程,条码系统主要由下列元素构成: 条码编码方式依不同需求选择适当的

15、条码编码标准,如使用最普遍的 EAN、UPC,或地域性的CAN、JAN 等,一般以最容易与交易伙伴流通的编码方式最佳。条码机 (Barcode Printer)顾名思义是专门用来列印条码标签的印表机,这些印表机大部份是应用在工作环境较恶劣的工厂中,而且必需能负荷长时间的工作时数,所以在设计时,特别相当重视耐用性及稳定性,以致于其价格也比一般印表机来得贵。有些公司也提供各式特殊设计的纸张,可供一般的雷射印表机及点阵印表机印制条码。大多数条码印表机是属于热感式印表机或是热转式印表机两种,其差别在于: 热感式条码机 (Thermal Printer)热感式条码机的原理是将印字头加热,再运用热度与停留

16、时间来促使感应纸显示出不同深浅的颜色。其优点是条码品质佳、且价格较低廉,且一般热感式条码机的体积可以制造到很小,不过其缺点是因为必须采用感光纸,感光纸不耐光线照射,易造成纸上条码褪色,影响辨识率。一种有涂层的纸,预热会发黑的纸,时间长会褪色。热转式条码机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热转式条码机的列印原理,是将碳粉带加热后转印至纸上,故像雷射印表机般可采普通纸,条码也较不容易因为光线照射而褪色,列印的品质比热感式更好,不过价格较高,且体积较大。 此外,一般常用的印表机也可列印条码,其中以雷射印表机的品质最好。目前市面上彩色印表机也相当普遍,而条码在列印时颜色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是以黑色当作条色,如果无法使用黑色时,可利用青色、蓝色或绿色系列取代。而底色最好以白色为主,如果无法使用白色时,可利用红色或黄色系列代之。条码扫描器(Barcode Reader ,或称 Scanner)用以扫瞄条码,读取条码所代表字元、数值及符号的周边设备称为条码扫描器。其原理是藉由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