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二高三月语文试卷答题卷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1433148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州二高三月语文试卷答题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邓州二高三月语文试卷答题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邓州二高三月语文试卷答题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邓州二高三月语文试卷答题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邓州二高三月语文试卷答题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邓州二高三月语文试卷答题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州二高三月语文试卷答题卷(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第 1 页 共 11 页2012201220132013 学年下学期三月份月考学年下学期三月份月考高二语文高二语文命题人:刘仁波 吴志勇第 I I 卷(共 79 分)一论述文阅读(每题一论述文阅读(每题 3 3 分,共分,共 9 9 分)分)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会发现,这个崇尚“以食为天”的国度, 华宗汉祖自懂得刀耕火种后,便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中 取食。由于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允许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便寻找手指的替代物 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显然,单支的筷子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远不及两 根手指拿捏之便捷。先民们质朴的头脑懂得,灵巧的手可借两根

2、树枝而延伸,更何况 先民们的狩猎和劳动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在手中,竭尽插扎穿 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供递喂拨、煎卷烤,十八般食艺可得心应手。至此, 可推断,华汉先民的第一种创造发明得以诞生。 之所以称之为发明创造,是由于筷子完全符合当今发明创造的定律新颖性、 创造性、实用性,而且还具有取之不竭的原材料。因此,又可以进而断言,祖先在发 明创造了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外,最初的第一件民间日用品发明非筷子莫属。随着 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制作筷子的材料渐次演变,由树枝而木条、竹条、骨条和牙 条,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其时, 筷子必须具

3、有一定的长度方能夹取食物。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在食器与嘴之间 作半径活动,手臂的运动半径亦受制于腕骨到肘骨这两个支点的牵制,于是小臂的长 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筷子的诞生,不但确定了围食的习俗,而且依据筷子 加手臂的长度作为半径,确定了用以聚餐的方桌与圆桌的直径与宽度,确定了餐桌周 边长度与食客人数的惯例。最终还使得筷子成为原始尺寸的长度单位,一市尺约等于 小臂加拳头的长度,最初的筷子也大体如此。只是由于木竹筷子容易弯曲,加上民居 与食器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从野外移至室内,食桌、食器、筷子渐渐短小精致。至于 筷子的形制取上方下圆,大概同先民崇尚“天地方圆”说相关。 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

4、间的许多理念和原始等级,也由筷子反映出来,依牙、骨、 竹木品质与制作难度,按筷子长短、粗细、优劣与刻意制作的不同纹饰,显示了执筷 人的等级尊卑与长幼身份。为了适应传统礼仪的各种需求,筷子又演化为礼品、供品、 祭品。当祭祀神灵供三牲五谷时,人们把筷子插入供品。为了确定祭拜的时辰,有人 点燃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继而又发现某种木料所制筷子燃点后会发出香味, 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故而有了最初的焚香与火烛,直到 后人懂得在筷子上粘裹香料和石蜡,才有了蜡烛与燃香,但其载体还是根筷子。 正是非同小可的一双筷子,强化了手指延伸与拿捏夹取的概念,派生出火钳剪刀 等物器。又由筷子纵

5、横交叉的排列法,由小及大由短及长,使得洞穴鸟巢中生息的祖 先颖悟了柱梁檩栏和樊篱牢笼的构成与功能,鲁班的祖师便用筷子演示了中国古代第 一具建筑模型。至于垒屋造房,无论是哥特式罗马式无非是石头的堆彻,确乎少了这 份筷子的灵性和韵味。直至经历了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的欧美宾朋,但凡要享用中国 烹调之妙,无一不从筷子学起。由此而联想到同步进化的西方民族,同样凭着一双手,高二语文第 2 页 共 11 页拿捏的却是刀叉,不同的取食进餐法则绵延成不同样式的文化与理念。而与看上去 “动刀动枪”的西方餐具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了一份“和为贵”的意蕴。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筷子之所

6、以被称为我国民间日用品的发明创造,是因为它具有新颖性、创造性、 实用性,而且可供使用的原材料丰富。 B.聚餐所用筷子的长度,不但取决于聚餐用的方桌或圆桌的宽度、直径、周长, 而且还要考虑聚餐空间与食客人数的惯例。 C.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聚餐地点渐从野外移至室内,再加上木竹筷容易弯曲变形, 食桌、食器、筷子渐渐变得短小精致。 D.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先民们关于手指延伸和拿捏夹取的概念得到强化,于是 有了新的发明创造,比如火钳剪刀等物器。2.下面关于筷子诞生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懂得刀耕火种而改变茹毛饮血陋习的过程中,先民需要在火中和汤中取食,使 用辅助工具势在必行。 B.对弓

7、箭、长矛和某些农具的使用,启发了先民们的思维,为了用以代替手指, 筷子的出现成为可能。 C.使用一双筷子,不仅可以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还可以递喂拨、煎卷烤, 使用起来便得心应手。 D.先民们懂得辅助工具一支不如两支用起来方便快捷,而且狩猎和劳动已将他们 的手指锻炼的灵活自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筷子的长短、材质、形制等与民族文化有一定联系,比如筷子上方下圆,大概 同先民崇尚的天圆地方说相关;纹饰、材质可以反映执筷人的等级尊卑。 B.先民们在祭祀神灵时,最初把筷子竖直插入供品,是为了点燃,以便掌握祭祀 的时辰,也为了增添神秘感,由此又引发了燃香、蜡烛等日

8、用品的出现。 C.西方人来到中国,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必须使用筷子,因为筷子是中国人进 餐的特有工具,与中国的食品、食器相配,已成为饮食不可分割的部分。 D.中西方比较,哥特式、罗马式石头堆砌的建筑,确乎少了我国柱梁檩栏式建筑 的灵性和韵味;刀叉等餐具和筷子相比,缺乏一份“和为贵”的意蕴。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4444 分)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4-7 题。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 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曰: “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

9、,特升 于上。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 慰劳久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 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 邪难辨尔。沆对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 也。”真宗曰:“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高二语文第 3 页 共 11 页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 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

10、,何也?” 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 恶之,岂可效尤?”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 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 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 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蒐讲坠典, 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日:“李文靖真

11、圣人也。”遂谓之“圣相”。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 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 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 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注】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蒐:(su),同“搜”。坠典:指已 废亡的典章制度。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同知贡举 知:执掌 B沆待漏将朝 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

12、间。 C然久之自败 败:失败 D趣驾再往 趣:急忙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 )(3 分)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真宗北幸,命沆留守 其议遂寝李文靖真圣人也 李沆尝言其非君子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3 分)A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 为“圣相”。B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D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 色犬马,或者劳

13、民伤财。高二语文第 4 页 共 11 页7. 翻译下面的句子。(15 分)(1)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5 分)(2)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5 分)(3)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5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89 题。(10 分)采桑子 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8.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阙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

14、 分)9.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5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每空一分,共 10 分)(1) ,百年多病独登台。(2)民为贵, ,君为轻。(3)岁寒, 。(4)子在川上曰:, ! (5) ,于我如浮云。(6) ,则远怨矣!(7) ,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8)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三、现代文阅读三、现代文阅读(26 分)琥珀手链琥珀手链 聂鑫森高二语文第 5 页 共 11 页年近半百的湘楚大学考古系教授柏寒冰,业余爱好除了看书、著述之外,最喜欢 做的事,就是抽闲去叩访城南的古玩街。一个店铺一个店铺地看过去,金石、

15、字画、 瓷器、杂项,在一种高雅而古典的气氛中,让身心得到最大的愉悦。他不着意于收藏, 但偶尔也会买上几件被店主看漏了眼的小玩意,价格便宜,又“真”又“古”,作平 日休憩时的把玩,那一份快意只有他自个儿知道。古玩街的店铺,他太熟悉了,有经营专项的,也有啥都上柜出售的,前者历练 已久,属于“老江湖”了,后者往往初入此道,于杂乱中显出一种热闹。柏寒冰特别 留意于后者,往往在这种地方,可以“拣漏”,淘到称心的宝贝。在午后稀薄的阳光下,柏寒冰走进了这家新开张的“赏奇斋”。他清楚地记得, 这家店铺原名“悦古斋”,专营古旧家具,店主是个白发老爷子,大概是赚够了钱, 把店铺转让了。里面的格局,已经全变了,古旧家具一件不见,墙上挂着字画,博物 架上摆着铜壶、瓷瓶、佛像,柜台里胡乱搁着一些钱币、项链、灯具,一看就知道店 主应是个品位不高的新手。柜台里果然站着个年轻人,不到三十岁,长得很粗壮,浓眉、大眼、高鼻,下 巴上蓄着一小撮胡子。看见有客人进来,他只是点点头,连问候都没有一声,不是过 于自矜,就是有点傻愣。柏寒冰冷冷地扫了他一眼。进门时,从墙上挂着的营业证上,知道这个店主叫 毕聪,本想主动打个招呼,喉结蠕动了一下,到底还是忍住了。柏寒冰先看字画,真的、好的,少!有一幅黄胄画的毛驴图,初看,题款是 真的,可那几只毛驴用笔用墨虽有几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