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综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429176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国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我国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我国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我国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我国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我国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国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综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关于我国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综述关于我国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综述王琎(广西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2013 级教育原理)摘要摘要:建立在对传统学校德育理论和模式的批判基础上的生活德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遗传学为思想基础,脱型于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中,提倡以人的生活经验为依托,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并使得这种道德最终回归生活之中。建立新的生活德育范式,树立生活德育观,并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实践生活德育理论是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需要。关键词:关键词:道德 生活 生活德育1.1.前言前言近年来,学校德育形式化越来越严重,口号非常高昂,但是德育实效性低下,道德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在这种情况下

2、,我国德育界兴起了一股反对道德知识教育的思潮生活德育理论。道德教育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德育生活化的理念己成为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共识,生活德育理论是解决目前道德教育困境的一个新的亮点,也是道德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总结和反思我国生活德育理论发展的成果和不足,对于指导和改革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是十分必要的。2.2.背景背景2.12.1 对传统学校德育的批判对传统学校德育的批判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理论和模式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传统学校德育理论和模式的批判基础上的。其中传统学校德育的最大弊端就是脱离生活,这一观点已经获得了理论界的普遍认同。而对于传统学校德育脱离生活的表现或原因及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研究则各有各的论述

3、高德胜用“知性德育”概念来表示这种传统德育观念和模式。他认为,知性德育是知识德育、思维德育、知化的德育。而知性化则就是他对这种德育表现的总结,正是这种“知性化”割裂了德育与教育、内容与形式、认知与情感、知德与行德、德育与生活的联系,导致传统德育陷入困境。所以,他主张生活德育,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范式要由知性化为特征的德育范式转换为生活德育模式。12唐汉卫认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脱离生活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的科学化、理想化,另外还表现为成人化和泛政治化等,所有这些形式的表现,都使德育从本质上脱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的生活实践、脱离了活生生的人所持有的“生活世界” ,而进入了另一个物化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世界。

4、3项贤明认为,学校德育在“知识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与生活发生了脱节,我们似乎只能不断地讲授,而教授只能让学生掌握关于道德的理性知识,并且主要是理智理性的知识。因此,只有建立在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与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相统一的基础上,亦即向道德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基础回溯,我们的道德教育才能找回它的价值和效能。4杜时忠认为,德育政治化与德育生活化的矛盾是当前学校德育的十大矛盾之一。德育政治化指文革期间把德育窄化成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的极端做法。时至今日,政治化德育的影响并未根本消除。因此,如何彻底扭转德育政治化,实现德育生活化,这是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5冯建军认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误区就

5、是只关注普遍的道德原则、规范,忽视或无视学生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忽视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生动真切的体验,从而并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生活。这样的德育教给学生的仅仅是“关于道德的知识” ,根本不能有效地培养人的德性品质。真正的德育是生活德育,而不是德育课程的德育。672.22.2 生活德育的必要性生活德育的必要性高德胜教授分析了“有道德的生活”与人的德性生成之间的关系。他认为, “生活的品性与生活中人的品性基本上是正相关系,或者说有道德的生1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9.2高德胜.学校德育范式的转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1(7)

6、.3唐汉卫.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表现与批判J当代教育科学.2004,4(10).4项贤明.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4,1(1)6-7.5 杜时忠.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10).6冯建军.道德教育该如何加强J.教育科学研究.2004,11(12).7冯建军.走向生活化的德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3(7).活对人的德性生成具有正面的意义, 不道德的生活则对人的德性生成具有负面作用” 。1鲁洁认为,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论支点之一是道德发展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 “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

7、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 。2、刘超良认为,生活需要道德,并从德育的本质与功能角度论述了生活与德育的关系:从德育的本质而言,道德在生活中存在,德育引导着人的生活;从德育的功能而言,人的社会化和个体发展需要德育。3冯建军认为,道德教育与生活有着内在的联系,要求道德教育必须体现出生活的特性,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道德教育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追求与发展的过程;第二,道德教育是为了生活,为了人的生命的发展;第三,道德教育在生活中,它根植于生活之中,直面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43.3.生活德育理论研究现状生活德育理论研究现状3.13.1 概念

8、研究概念研究3.1.13.1.1 德育德育不同的学者对德育的定义不同,到目前为止没有一致的定义,主要观点如下:沈善洪等学者认为“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5黄向阳学者认为由于受到本土社会性质影响,德育的概念在我国迅速的泛化,形成有我国特色的“大德育” ,其基本格局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68 高德胜.过“有道德的生活”:道德教育的范式创新J.现代教育论丛.2004,4(8).9 鲁洁.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创新J

9、.中国教师.2004,1(4).3 刘超良.生活德育探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2).4 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J.教育研究.2002,5(5).5 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65 一 67.6 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7.鲁洁和王逢贤在借鉴了我国“大德育”特色的基础上,总结性的提出了“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个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13.1.23.1.2 生活生活百度百科对“生活”一词

10、的解释是:生活为人的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狭义的“生活”是指人于生存期间为了维生和繁衍所必需从事的不可或缺的生计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即为食衣住行。广义的“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动、工作、休闲、社交等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2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第一,人或者生物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第二,进行各种活动。第三,生存、活着。第四,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情况。第五,方活儿(主要是指工业、农业、手工业方面的) 。3以上是官方的定义。胡塞尔首先提出的“生活”的概念,他不但指出指出“生活”亦称“生活世界” ,还把世界分为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两大类。在胡塞尔

11、那里,生活世界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指日常的、直觉给予的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二是指人们各自的实践活动领域所构成的特殊世界;三是指与人有关的一切世界。4然而在对“生活的理解上,学者们的意见并不一致。如,有人主张生活是广义的生活,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生活,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意味着道德教育溢出规代学校教育体系而向整个社会生活的回归,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而且也是家庭、政府、大众传媒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事情。5有人认为“生活”是指人的高级的精神生活, “德育回到生活是指高于生活的德育回到生活,使人过善的好的生活” 。6还有一批学者认为,德育回归生活7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

12、苏教育出版社,1994:95.2 http:/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1:28 .4德 胡塞尔.倪梁康,张廷国译.生活世界现象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6(1):37.5项贤明.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6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4.世界是指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而不是理想的生活世界;回归开放的生活世界而不是自我封闭的生活世界;回归充斥价值冲突的生活世界而不是故意掩盖矛盾冲突的生活世界。1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生活德育里面的“生活”的定义有大

13、有小,比较综合的看法是:世界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理性生活与道德生活的统一,所以德育回归的生活也是全面统一的,包含精神以及真实生活世界。本文也采用此观点。3.1.33.1.3 生活德育生活德育生活德育是生活德育理论的核心概念和研究基点,到目前为止,生活德育到底是什么,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答案。高德胜教授认为“生活德育是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 ,生活德育是整体性、社会性、实践性、真实性、有效性的德育,它是以人的生活经验为起点,以生活世界为坚实依托在生活中展开,并最终回到生活的德育。2唐汉卫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更加详细的解释:“生活德育就是要让学生在热爱生活

14、、了解生活、亲自去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另外一个世界里去培养人的道德”3。刘铁芳认为“回归生活的德育”的内涵有三:第一,对传统的无“人”的德育白矫正,从对高居于个体之上的宏大德育主题的关注以及作为这种道德权威的教育罐自身权威的强调,转向对生活个体的关注,回到生活的世界即回到人的世界,回至德性生成的主体,凸现儿童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第二,对传统大而空的道德教育目标模式的矫正,使德育回到对普通个体日常生活伦理世界;第三,针对那种脱离生活实际的灌输式的德育方式方法,力求回到生活情景之中,在儿童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之中发现生活、感悟生活,领略伦理要求,

15、拓展个体的价值视界。47祁振伟,杨松峰.道德教育回归何种“生活世界”J.中国德育,2007.(6).2 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8.3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26 一 154.4 刘铁芳:面向生活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8):4748.由此上述观点可以看出,虽然各个学者对生活德育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生活德育主要强调的是:在生活中进行德育,德育为了生活,这点并没有改变过。这正是生活教育的核心。3.23.2 德育和生活的思想、理论基础德育和生活的思想、理论基础对于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人们的看法较为一致,主要是从生活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来考察的,但是,不同的学科视野出发点是不一样的。3.2.13.2.1 从哲学和伦理学角度从哲学和伦理学角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生活是建立在存在的基础上的,但又不仅仅是生存而已,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的”1“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经验中吸取自己一切知识感觉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2,这时伦理就已经出现了,教育的作用正是去加强这种合乎人性的东西,去更好的构建生活。勒纳维斯认为:“道德先于本体” , “面孔的通道一开始就是伦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