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鱼之乐》这是一个哲学系列随笔,所有的文章皆来自于子非鱼先生的著作《知鱼之乐》 ,本人阅读后深有感触,特发出来供有兴趣的朋友一起品读,探讨以下是书中作者简介,序言及目录子非鱼,生卒年月暂不可考此人虚无如老子,飘逸若庄周,一身孤悬,浪迹魂梦,仰观天道,俯察尘寰虽系医学硕士及生物学技师,却无固定职业;身兼某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却无正式职称;看似自由撰稿人,却从未有应景文章发表;曾著一书《物学通论》 ,文字晦涩,意境渺遥,味同嚼蜡,读者寥寥如今勉强献出随笔若干,竟是戏弄人生、调侃智巧的奇谈缪想,万一有人不慎堕入他的思绪,敬请一笑置之,及早脱身,断不可如痴如醉,信以为真须知他本人尚且一再宣称‘天下无真’,你若视同至理,岂非荒唐自误?序这是一本奢侈的读物说它奢侈,乃是由于它跟当前流行阶快餐文化全然不同,它既不会给你带来临时的快感,也无法为你提供实用的效益,它倒可能给你造成某种深在的悲哀,然后还徒然地消耗了你的若许脑力因此,本书仅供精神贵族享用所谓“精神贵族”是指这样一类人,他们对文化的渴求不限于取乐或谋生等低层需要,而是有兴趣追究超然于现实生存或支配着现实生存的高层疑问,其情形俨如衣食无忧的富翁断不肯再为获取一口粗食奔忙,而是更有雅兴去赏玩翡翠钻石的璀璨一样。
不过,话说回来,倘若人们都只为求得温饱而劳瘁,就像动物那般决不追求额外的奢侈,那么,我在本书中所提出的种种质疑和忧患大约也就不存在了问题恰恰出于我们人类永无餍足的大性,也就是出于我们不断追求上进的冲动严格说来,这也不能全怪人类过于贪婪,因为似乎有某种内外交加的神秘力量逼迫着我们不得不如此既然大家都身不由已地要把人世一总抛入奢华的境地,则稍微多花费一点精力,以便探询一下此类天性的渊源和归宿,似乎也就不该将它算作是一种过分奢侈的文化取向了为了不至于过度烦扰读者的思绪,本书只收集了一些轻松散漫的随笔闲谈虽属散漫闲谈,毕竟关涉到一个深在的思想系统,故此建议读者最好按照目录次序逐一浏览,免得骤然跌入幽暗的迷宫找不着来路当然,它尚不足以为你揭示全部问题的答案,但若能让人胸中升起一朵朵疑云,也未尝不会酿成晚霞斑斓的别一番景致,万一它居然给你带来了一场精神世界的苦雨,那就索性借机洗刷一下原来存放在那儿的“真理” 上的尘埃或许,雨过云收,神驰的天地才更清朗作者 2002.3.16目录 序自然趋弱/弱归人性1.无用的哲思2.无为与有为3.追求完善的遗憾4.平庸者伟岸5.人性之根:贪、烦、畏6. “快乐公式 ”题解7.惟求存在与通权达变8.另论“可怜天下父母心 ”9.苦海有边回头无岸10.哥白尼与内耳前庭精神趋知/知归感应11.听蚊子说:智者多忧12.庄周梦蝶与笛卡尔的疑虑13.我知道我一无所知14. “真” 作假时假亦真15. “善” 的缺憾与辉煌16. “美” 是不美好的尺度17.子非鱼安知鱼之乐18.自然界里没有飞跃 19.黑格尔:辩证逻辑的圈套20.理性逻辑方法谈21.波普尔悬念:科学的真面目22.逻辑比事实更真实社会趋繁/繁归动摇23.猴子与人:分歧源头上的疑点24.天演的自由之路25.普罗米修斯的天谴词26.社会标本:膜翅目王国的故事27.缘的解说:偶然与选择28.恋爱的小花招与大背景29.富贵病:马尔萨斯的失误30.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跋1. 无用的哲思—————————————————————————————那永存而不是发生了的是什么?那永远变化着,消逝着而绝不真正存在的又是什么?-------------------------------- 柏拉图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哲学乃科学之父———科学无论看起来显得怎样的俊朗洒脱,它都不外是那更具沧桑感的丑陋老叟的轻薄之子。
子非鱼看哪,我将漂流远方;我将独栖荒野----------布鲁若“哲学 "是什么?似乎三言两语不太能讲清我就听过很多人讲哲学,却从来没有他听懂过翻开有关词典,见如是说:哲学之词义源自希腊文 phileo(爱)和 sophia(智慧) 的字源合成,哲学史家一般认为毕达哥拉斯首先使用了这个概念,19 世纪有日本人依据中国古文献中“哲,智也 ”而将其译为 “哲学”,意即智慧之学云云看罢越发湖涂的紧,于是自忖大约我属于“不爱智慧” 的笨伯后来渐渐地省悟过来,方知在中国,吃哲学饭的教书先生自己尚且昏昏然,听哲学课的昭昭学子焉能不被哲学吃了?因而觉得有必要换一个讲法试试看 一般来说,你离什么东西越远,你就越不至于变成他的奴隶,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全然不懂某样学问,却反过来能当那学问的主子,这种情形应该也不多见然而,中国人跟哲学的关系似乎偏偏就是这样一种局面据说近些年洋人来华,发现我国有太多的人能大谈哲学,很是诧异,因为即使在盛产哲思的西方,哲学也算是一门比较深奥的学问,一般大概没有多少人敢在这方面随意卖弄的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哲学本来是澳无用场的东西,故而平日里也没有什么机会提得起它但在我们这块沃土上,哲学跟萝卜白菜一样遍地开花,无处不在,其政治用途尤为广泛,这倒让人怀疑中国人所谓的“哲学” 到底是不是哲学。
哲学旧称“形而上学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活在 “形而下”的直观世界里,所以不懂哲学应当丝毫无碍于生存但我以为大概人人都在潜意识中怀揣着一套哲理,问题在于你能否把它打捞出来通常,凡属你能在舌尖上随意摆弄的,想必不会是哲学假如那玩意儿竟然就是你的哲学,那你的浅薄怕是从此无药可医了因为,即使说得通俗一点,哲学对于人的精神,至少也相当于电脑里的操作系统,没有这个操作系统,固然一切应用软件都无从运行,但真正能把这套基础操作系统调出来加以审视的,似乎并不是玩电脑的人都能做到想想看,如果你不是一个编程老手,你却能轻而易举地翻腾你的操作系统,那你电脑里到底装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大概很有必要仔细检讨一下了吧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说哲学无用呢?哲学的无用就在于它实际上比那个操作系统潜藏得还要深,或者说,它距离精神上或意识上的应用层面更为虚缈遥远它因此在精神底层奠定了一个深厚而坚实的基础,这就好比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他们相距得越远,那基础科学就显得越没有用处,尽管越没有用处的基础科学,最终对应用科学具有越大的奠基作用和指导力度譬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创了整个 20 世纪以来的科学新时代,但起初他本人也不相信,这套理论可以作为量子力学与核物理应用的基础。
他甚至公然反对量子力学,而且直到英国著名科学家爱丁顿首次为时空引力场弯曲做出观察证明之后,艾丁顿任说全世界真正能理解爱因斯坦的仅有两个半人,而他自己只算其中的半个人不仅如此,大概迄今也没人能够借助于相对论,弄出点儿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有用的名堂吧相反,倘若某种作为基础理论的学说,居然当下就能到处派上用场,则你千一万要小心由于它的短视可能造成的贻害因为这表明建立在它上面的应用系统一定既粗糙浮浅,又前途限量,俨如在未经夯实的地基上盖楼,那楼房盖到哪一层可能会突然坍塌下来,恐怕真是一件特别值得警惕的事情拿东西方思想史作个比较,大约最能说明这类问题公元前 6 世纪左右,理性化的哲思在世界各地分头萌动,这仿佛是某种自然演化律的触发机制在起作用但一开始,它们各自的起点和深度就大相径庭,从而导致不同的文明类型最终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分化内能和发展前景古希腊先哲似乎特别缺乏现实感,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距离实用层面很远,即使在最原始最朴素的自然哲学期,他们也只一味地追问“存在的本原” 或 “万物的动因”,这一问就问到了“物的后面 ”或 “思的深处”,结果马上引出了毕达哥拉斯要用抽象化的数来诠释世界,欧几里德要用逻辑化的形来推导世界,哲学与科学由此在理性的深处打下了第一个扭结。
实际的情况是,毕达哥拉斯那嘹亮的唯理论先声,启发了柏拉图第一个明确意识到,通常所谓的“外部世界 ”其实只是一个“精神化了的世界”,而欧几里德后来著述《几何原本》 ,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点,线,面来图解对象,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柏拉图的“理念论” 作证 --证明只有理念和逻辑才是永恒而有序的文艺复兴后,以笛卡尔为代表,西方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一起(笛卡尔本人就是一位集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于一身的科学家) ,继续沿着这个逻辑化的思路并肩前进,他们干脆推开缺乏精神根据的本体论,集中力量去探索认知活动的内在规律,哲学从此跨上了认识论的新台阶他的道理在于,既然主体只能借助自身先验的感知属性去捕捉对象,那么,在尚未搞清“感知”或“精神”的特性和规定之前,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来谈论“精神世界”以外的客体呢?于是,笛卡儿只能证明“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偏要纠察“感知的限度 ”;休谟接着发现 “归纳思维的无效性”;然后康德才不得不拷问“纯粹知性 ”怎样造成知识增长这是一个绵延了上千年的巨大思想工程,它由此锻造出一脉相当严密的逻辑工具和思维方法其结果是,哥白尼一反感觉上完美的“地心说” ,在当时还没有有多少他天文观察证据的情况下给出了合乎理性的“日心说” ;伽利略只在斜面试验的逻辑运算中就推导出“自由落体定律” ,他根本用不着爬到比萨斜塔上抛下两个大小不等的铁球;牛顿把他那逻辑系统格外严密的力学著作直接命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爱因斯坦则更为明确,他不但坦承自己的第一位科学启蒙老师就是那位被列宁骂的一塌糊涂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马赫,而且还反过来批评马赫对形而上学纯思辨逻辑的不恰当攻击。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很早也已完成了数学上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 ,其后的“祖率 ”(即祖冲之的圆周率)甚至比当时西方的计算精度还高;再者,中国东汉时期的张衡,甚至比托勒密更早的做出了“地心说 ”的模型(即漏水转动的浑天仪) ,但那只是一个看似优美的实物模型,却不是一个具备内在致密性和延展性的逻辑模型而且,我们这些匠人式的思想家,总是在半途中就急忙把自己浮升到实用的层面上例如,祖冲之就特别热心于制造水碓磨和千里船等,张衡也格外热衷于研制地震的方位地动仪和测风向的候天仪,却从来没有哪个人甘愿沿着繁密的逻辑路径,去不计功力的毕生研究世界的本源与心智的关系这也就难怪黑格尔要冷嘲热讽的贬议“东方无哲学 ”了不过,严格说来,黑格尔的见解并不正确,因为中国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恰恰全部是哲学家,也就是说,他们全都起到了哲学家的精神铺垫作用和逻辑打造功能只可惜,他们太现实了,太注重鼻子跟前的社会忧患和人文关怀了,所以,他们的思路是当下急用的,他们的逻辑是微言大义的你看,孔老夫子整天忙着游说列国,相比之下,亚里斯多德却急于摆脱马其顿王室帝师的苦差;墨子操心如何用“兼爱” 和 “非攻”来平息战争,与此同时,苏格拉底倒一点也不认为他奋勇参加雅典城邦保卫战与他的哲学有什么要紧的关系;这边公孙龙悠然游戏“白马非马” ,那边欧几里得潜心编撰几何十三卷;唯独老子逍遥世外,似乎大有追问天地之道的雄心,可他又太深刻,太虚无,或者也可以说是太慵懒了,以至于若非函谷关的关长挡驾,他恐怕毕其一生也不肯留下一个字给后世。
然而,如果仔细阅读他的《道德经》 ,你会发现他的世故一点儿也不逊于其他诸子,反之,其思辨论证之才具却照例显得十分苍白短短五千言,居然多数篇幅都在讨论如何做人与如何为君,其实用程度足以让后来的汉朝帝王直接颁作治国之策,或者,也足以让芸芸众生将其蜕变为一宗救民于水火的世俗道教,却无论如何也无法把它发展成“致虚” 的思想逻辑和 “守静”的科学实验 果不其然,实用的哲学很快就会给人带来实用的效应:政治上,我们古老的社会制度是最完善最稳固的,折腾了两千年,你也休想彻底拆解它那千丝万缕的人治纽带和深入灵魂的专制架构,以至于一门心思信奉辩证运动的马克思,都只好无奈的将这个东方怪物称为“停滞社会 ”经济上,早在唐宋元明的中古时代,尤其是清朝初年的所谓“康乾盛世 ”时期,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曾经占到全球总产值的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