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1397064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月革命,如果把它作为独立的革命来看,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但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它却出现得过迟了,而且本身也不具有任何稳定性。它遭到一些矛盾的破坏。 ”这种“矛盾”最初表现为A 形成了两政权并存的局面 B 人们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C 沙皇统治残余势力仍然存在 D 机会主义者蓄意破坏革命 20 世纪 20 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形势,苏俄党内有些同志认为“用异已分子来建设社会主义”是“离开社会主义原则” 。让这些同志感到“离开社会主义原则”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的工业化政策 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列宁逝世后,他的继任者没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他的思想继续深化和发

2、展下去,不少人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克服经济和政治危机的应急措施、权宜之计,是向资本主义的倒退。如有的老布尔什维克抱怨在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 。这表明新经济政策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 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 B 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C 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配合 D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与时俱进列宁在 1921 年说:“日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与中国的哪个事件相似A 社会主义改造 B“大跃进”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文化大革命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 50%的

3、土地和 10 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5%,但其生产量却相当于苏联农产品总量的 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 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失调 B 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两个五年计划中片面发展工业D 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的生产环境1920 年夏秋,斯摩梭斯克实行了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 。据 10 月份汇报可知,这里的粮食征收从 9 月 1 日开始,到 10 月 1 日就完成了任务,而其他地区几乎要拖延一整年时间。这一政策的实施A 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 B 说明余粮收集制已经完成了历史

4、使命C 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D 标志着苏联新经济体制的建立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仍是在原体制内打转,他没有改变苏联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只是为企业换了个“婆婆” ,原来由中央集中管理,现在有些企业划归地方管理;他也没有意识到苏联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实行民主化,仍是个人集权、集中决策,在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又制造了对自己的个人崇拜。这一评价最符合A 赫鲁晓夫改革 B 勃列日涅夫改革C 戈尔巴乔夫改革 D 普京改革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兹认为:在苏联时代,通过合法的途径积累物质财富几乎是不可能的。非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的苏联领导人总是担惊受怕,惟恐有一天被人发现或被起

5、诉。大卫.科兹在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时认为A 无法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 B 人民与政府矛盾激化C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 统治集团对个人利益的追逐39. 共产党宣言中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本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 )A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B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任务 D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即民主、自由某教师把苏联(苏俄)社会主义建设设计成一场悲壮的实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前后两

6、次“理想”分别对应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斯大林模式 B 新经济政策 农业集体化政策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D 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A 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B 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现代化C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 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13.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曾经表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之间,如果它们想要达成协议的话,就必须分清:那是

7、你们的势力范围,而这是我们的势力范围。”这表明苏联领导人在“二战”后初期的想法是A维护自身安全 B扩张势力范围 C与美国争夺霸权 D遏制资本主义21. 历史性的转折:1917 年俄国革命中写道:“二月革命的胜利是在彼得格勒决定的,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外省以及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和平地接受了 2 月底 3 月初彼得格勒的事变。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 ,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 ” “电报革命”的出现集中说明A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 B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C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24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

8、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 ”这一“制度”的出台说明A赫鲁晓夫希望调动农庄的积极性 B当时的农业生产趋于停滞C赫鲁晓夫推动了斯大林体制的形成 D当时的农业政策脱离实际27 “无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社会的时期直接实现自己阶级利益的最初尝试,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这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 ” (摘自共产党宣言 )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A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提是“发达的资本主义”B无产阶级解放的关键是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C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获得解放D无产阶级实现自由解放的有

9、效途径不是暴力斗争15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C.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29下表反映出 20 世纪下半期世界各文明政治控制的领土数量发生变化,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表:各文明政治控制的总领土估算(单位:万平方英里)年份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19711280639369183103461993127113923110547169

10、摘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注:东正教地区包括欧洲东部、亚洲西部和北非东部,在种族上以斯拉夫人为主体。)A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导致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B伊斯兰教极端势力的控制范围日益扩大C西方国家政治稳定,没有出现民族分离运动D中华文明圈内各国和谐共迸,变化微弱35. 比较政治发展理论认为,决定政治绩效的终极因素是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合法性主要来自于集团福利因素。据此观点判断,下列国家的政治体制缺乏合法性的是A.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B. 20 世纪 60 年代末的日本 C.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苏联 D.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联邦德国39. 1971 年,苏联

11、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苏联在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实行新经体制的企业有权招聘或解雇职工。有权确定工人的劳动报酬形式以及具体的奖励指标和条件,有权处理上级拒收的多余物资,有权出售按调拨单销售不出去的超定额储备的产品。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 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1973 年 3 月

12、,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 1979 年,联合公司达 3947 个,参加的企业共有 17516 个。这一措施A 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B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C 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 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俄罗斯学者雅科夫在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一书中指出:1990 年秋天,苏联的商痁里商品匮乏,排队现象严重,市场供应发生危机,与购买力严重脱节。当时苏联出现了此起彼伏的罢工、游行示威、辩论选举等活动,颇似中国“文

13、化大革命”初期的情形。这种政治狂热必然会影响到生活活动。当年,苏联国民经济下调 2%,1991 年又下调11%。导致这一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当年苏联社会出现大动荡等政治狂热现象B 工人的罢工、游行示威、辩论选举等活动的影响C 戈尔巴乔夫改革政策指导思想的失误D 斯大林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革13.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 1919 到 2000 年的世界中写道:“(20 世纪)80 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 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 ”这场“求变之风”兴起的直接背景是A西方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B苏联和东欧经济陷入了困境C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西欧建立了政治和经济联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