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与文化——朱夏院士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340634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科学与文化——朱夏院士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地球科学与文化——朱夏院士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地球科学与文化——朱夏院士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地球科学与文化——朱夏院士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球科学与文化——朱夏院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科学与文化——朱夏院士(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科学与文化地球科学与文化朱夏院士朱夏院士地球科学与文化朱夏院士朱夏院士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6/13 阅读:393 次朱夏,石油地质学家。1920 年 9 月 10 日出生于上海市,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0 年 11 月 25 日在上海逝世。朱夏 1940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考入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先后任技佐、技士。19471949 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攻读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1949 年 10 月回国,先后任浙江省地质调查所副所长,华东工业部地质处副主任,地质部地矿司工程师、631 队、632 队技术负责人,195

2、9 年 9 月调任东北松辽盆地松花江南石油会战指挥部总工程师。自 1960 年起,先后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石油地质研究室主任、石油地质局副总工程师、华东地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石油勘探指挥部副指挥兼总工程师、石油地质研究所所长、无锡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顾问、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顾问,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兼职教授。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江苏省人大常委,第九届上海市人大代表。曾担任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第三届上海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地科联沉积学会特别委员会委员;还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刊物的编委和主编。朱夏是新中国石油普查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

3、油气普查与研究工作,在实践中对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类型与形成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其创新性的见解不仅丰富了石油地质学理论,也为我国油气的发现和普查勘探作出了重大贡献。1955 年,朱夏作为地质部 631 队的技术负责人,在新疆寻找石油,完成了准噶尔盆地的石油地质普查任务,指出该盆地西北部和东北部均有良好的油气远景,并应注意上古生界海相沉积具备的生油条件。19571958 年,他作为 632 队技术负责人,先后在青海冷湖、马海构造和盐湖构造上打出自喷原油和天然气,肯定了冷湖油田乃至柴达木盆地的油气远景。1959 年 9 月朱夏调至松花江南石油会战指挥部,参与指挥油田勘探工作。1961 年曾提出对陕北

4、麒麟沟一带古生代地层进行油气勘探的建议,约 40 年后在该处下奥陶统打出了天然气。20 世纪 40 年代,朱夏曾参加四川威远,康、黔等地的地质和矿产调查,参与了黄汲清主编的 1300 万中国地质图和1100 万地质图重庆幅的编制。20 世纪 50 年代初,曾主持华东地区地质调查,参加浙江锰矿、重晶石等矿产勘探和山东金矿、安徽铜、铁等矿的调查,发表了中国的金等专著和报告。朱夏在长期石油地质普查勘探的实践中,用活动论构造历史观对含油气盆地的产生、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中国含油气盆地大地构造性质和演化的新观点。60 年代他提出盆地形成、演化的运动体制和一个盆地的整体包含有两种体制

5、等问题;70 年代对运动体制的分析概括为历史的演化,全球联系,深部根源和动力作用方式;80 年代按理论建模 实例 校验 动态模拟的程序计划推动研究。他提出新的世代的盆地,是变格运动的结果;并进一步将盆地区分为若干原型;认为原型是“比较油气形成条件的依据” 。他指出寻找油气应考察油气的全貌,要利用历史的、动态的、系统的观点去探索盆地与油气的关系,由此进一步提出了 3T(构造环境) 4S(地质作用) 4M(油气响应)的系统分析程式,这一分析程式涵盖了盆地的地史、热史、成烃史的全过程。这一理论不仅对指导油气勘查有重要作用,也是对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发育演化历史的重大突破。他发表的相关论文有我国中新生界含

6、油气盆地的大地构造特征及有关问题 (1963)、 中国东部板块内部盆地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1979)、 试论中国中、新生代油气盆地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1980)、 板块构造与中国石油地质 (1981)、 活动论构造历史观 (1991)等。朱夏是我国较早引入板块理论并进行开拓性研究的地质学家之一。6070 年代,他翻译了 9 篇板块构造的论文,在发表时的跋语中,吸收了板块理论的新观点、新概念,运用于中国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和盆地研究,并指出这一理论“由洋及陆” ,“由今溯古”发展中不应盲目地追求“统一” ,他还翻译出版了动力地球学 一书。在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 (1983)等论文中,对威尔

7、逊旋回的广泛应用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古板块”的“标志”有多样性和多解性;古陆块间的洋壳曾以“手风琴”的方式消长;它的消亡是非对称性的。80 年代,他提出了“多旋回地球动力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1990 年 4 月他在地矿部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的“活动论构造历史观”的报告中,全面阐述了“活动论”的科学内涵。认为活动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空间位置的移动,而是全球的各种物质运动和转化、能量交流及产生形式和机制的有机联系,且各种物质的运动都是在变化之中既有阶段性,也有继承性,又有新的变化。朱夏发表论文(著)40 余篇(部),应聘为同济大学教授期间,培养了多名研究生。他在石油勘查工作中取得巨大成就,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注:本文引自我为祖国献宝藏:国土资源系统院士画册/ 国土资源部我为祖国献宝藏:国土资源系统院士画册编委会编.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