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336775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诵读欣赏周总理,你在哪里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预习,解读古诗大意。 2、反复诵读,读出意境、意蕴。 3、背诵古诗二首及周总理,你在哪里的佳段。 课前准备 1、查阅关于常建、杜甫、柯岩的文字资料。 2、查阅周恩来生平资料,收集周恩来故事一则。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 。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当诗歌的节奏、 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的韵律变化, 就反映了人的情绪者的起伏波动的变化,表现的其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

2、律。 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来捕捉三首小诗的音律及其深蕴其中的情感变化。 二自读小诗,把握韵律与节奏 1、自由朗读古诗二首,划分意义节奏,再反复朗诵。 参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教师范读,学生打出韵脚。 题破山寺后禅院:林、深、心、音。 登岳阳楼 ,浮、流。 3、与同桌对读两诗,感受两首诗歌的音韵美! 三、美读两诗,体悟意蕴与情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两诗。 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曲折的小路道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掩映,又浓又深。忽见山峦滴翠, 光彩悦目,翩飞的群岛十分欢欣,清清的潭水倒映着山影,

3、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纯洁,仿佛大自然的 一切声响都消失了,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馨之音。 2、质疑: 为什么“万簌此俱寂,但余种馨音”? 参考:表面看来, “万簌此俱寂”与“但余种馨音”似手是矛盾,其实不然。假如周围一片喧嚣,人们 也就不会在意钟馨的袅袅余音。诗人在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结合常建的生平经历,他高才而 无位,后来隐居山林,寄情山水。本诗正是他向径佛门清静的心理的写照。在此他性情如飞鸟,向往 自由;心境如山水,万事皆空,萦绕耳际的品有那静寂之外的袅袅钟馨音。这样的写法更好地展示了 作者幽隐的追求,情、韵、味十足。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怎么回事? 此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从楼

4、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 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望着这样壮丽 的景色,再联系自己的身也,自然只有“凭车干涕泗流”了。 3、美读两诗,说说两诗创设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参考: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清幽,表达了作者隐居山林,寄情山水的内心兴趣。 登岳阳楼 意境阔大,表达了作者思乡心切,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4、反复诵读,背出两诗。5、小结:两首诗场以五言绝句的形式明快的节奏及清晰的音律来承我不同的情结变化。在诗中, 音律不仅仅只是形式,它同时是“有情感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它是作者表情达意的最好载体。 四、自

5、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把握音律,感受意蕴 1、小声诵读全诗,划节奏,校韵脚。 2、集体朗读全诗,读出作者的情感思路。 3、老师范读全诗,听出诗歌音律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4、诗歌不仅是音律的再现,更是语言的钻石,情感的中轴。试抓住诗中的关键句、段,从语方与 情感两个角度,举例鉴赏。 5、选择其中的佳段,朗读背诵。 五、比较古诗二首与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异同 1、小组讨论、比较 从音律(形式)看:古诗二首都用五绝,节奏鲜明看律和谐。 周总经,你在哪里选用现 代诗的形式,一唱三叹,重章复沓,韵味无穷。 从情感上看:古诗二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手法含蓄。 周总经,你在哪里则情感宣泄 如洪水喷发不可阻挡,表情

6、达意露而不夸饰。 不同的情感需要有不同的音律(形式)来承载。就像鲜花需要花瓶,石子需要花盘一样,各得 其所! 2、再读自己喜欢的小诗,在吟诵中收束全课。 六、课后学习 1、课后寻找唐诗七律一首,宋词一首,反复吟咏,与三首小诗作音律与情感表达作比较。 2、背诵自选小诗词。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诵读欣赏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 黄纱巾黄纱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识记文言文中常用古汉语字、词、句的解释,体会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2通过分析黄纱巾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文中字、词

7、障碍,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两小儿辩日 一、导入新课 关于太阳的大小以及它和我们地球间的距离,我们来听听两个小孩和孔子的看法。 二、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为” “知”的读音),停顿恰当,读出语气。2导入语:大家读得很认真,下面请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组织学生以同桌相互合作形式各自朗读课文给对方听,让对方给自己当老师指出需改进的地方。 3过渡语:我们现在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 23 名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读。 组织全班学生就字音、停顿、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师生互相答疑,弄清字、词、句的意思 导入语:刚

8、才同学们很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字、词、句的意思方面互相质疑,解答,把有困难的字、词、句做上标记,等会儿问其他小组的同学,问老师。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答疑难问题。 加点字的意思提示: 1孔子东游 (游:游历,与游览的意思比较接近。 ) 2问其故 (其:他们。 ) 3则如盘盂 (盂:盛饮食的器皿。 ) 4此不为远者小而进者大乎 (为:是。 ) 5及其日中则如探汤 (日中:中午时太阳似在天空中央,所以说“日中” 。 ) 四、引发争论,把握课文的寓意 导入语:文章结尾:孔子无法判定谁的说法正确,因而遭到两个小孩的嘲笑。那么究竟谁的说法

9、正确呢?文章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参考提示: 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两个小孩的说法都不全面。日出时,背景是远 山、树木等,因而显得大;中午时,背景是广阔的天空,因而显得小;日出时,光线斜射地面,因而 温度低;中午时,光线直射地面,因而温度高。两小儿一个根据视觉来判断,另一个根据触觉来判断, 说法貌似有理,但都被表面现象所疑惑,因而都是片面的观点。 “孔子不能决” ,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 因为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还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 道理: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孔子是一个智慧极高的人,知名度极高的人,但还是会遇

10、到解答不了的难题,甚至被他 人笑话,这一点对我们也是有启发的:学无止境,我们要勇于探索。 五、课后学习 背诵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黄纱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有了温馨的抚慰,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下面我们一起来学 习一篇与一条黄纱巾有关的动人故事,感受人间真情。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下列音、词、义。 投影显示生字词: 呆呆(didi):脸上的表情死板、发愣。 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 绝妙:极美妙,极巧妙。 愣(lng):失神,呆。 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可惜。 2过渡语:用简洁的语言复

11、述故事情节,并思考故事情节是怎样构建起来的? 指明两名学生复述故事,再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情节特点。 明确情节特点:这篇微型作品充分地运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每一个短句都是一个 特写镜头,一个个连续的特写镜头的组接便构成了它的情节。它其实并没有什么情节。一定要说情节 的话,它也仅仅是表现了“女孩”和“中年人”的心理过程而已。 3指导语 :文章主要是通过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找出文中两个人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两 人不同的心理过程。提示:开始时两人的心理怎样,后来有什么不同?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所找的句子,并谈谈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过程。其他同学作必要的补充评 价。 明确:通过刚才的查找、

12、交流,我们发现:阅读这篇作品,更多地需要读出它文字后面的人物的 心理活动。因为它并没有交代两个人之间的具体心理活动过程,而只是写出了几组独立而又有连续性 的镜头和画面,至于两个人之间因这条黄纱巾而引起的心理波澜,则需要我们通过阅读、理解来加以 想象。 三、合作探究,领悟作品主旨 指导语:从两个人的心理活动中我们来分析作品的主旨。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正是在这两个人之间所展开的极富戏剧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 心灵的跳动。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永不出售“的黄纱巾,成为两颗美好心灵无声的契合的象征, 使人们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四、拓展

13、迁移 导入语:给你几个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请你设计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 理等描写来表现。 (词语:勇敢 坚强 害羞) 学生练习、交流、评价。 五、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谈自己学了两课的体会和收获。 (提示:可以从怎样做个有知识、懂科学、受大家欢迎、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方面各抒己见。 ) 附:两小儿辩日课文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 (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论。孔子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子上的伞盖,

14、到了正午时却像只盛菜饭的盘子、 钵盂(那么大) ,这不是(距离)远的(看起来)小, (距离)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清凉寒冷,到了正午时(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 样) ,这不是(距离)近的(感觉)热, (距离)远的(感觉)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他们谁是谁非) 。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呢?”诵读欣赏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能识记常用古汉语字、词、句解释。 2、能从两小儿辩日中体会人无完人的道理。 3、能学会分析黄纱巾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课前学习:课前学习: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

15、扫除文中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 课堂学习:课堂学习: 第一块:第一块: 学习学习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 教学步 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关于太阳的大小以及它和我们地球间的距离这一问 题,古代就有人曾经讨论过。我们来听听孔子和两个小孩聆听,激发兴趣。的看法。 2朗读课文,弄清字、词、句的意思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朗读,纠正字音。3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字、词句的意思方面互相 质疑、解答。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 答疑难问题。4引发争论,把握课文的寓意。 文章结尾,孔子无法判定谁的说法正确,因而遭到两个小 孩的嘲笑。那么究竟谁的说法正确呢?文章借这个故事告 诉我们什么道理?思

16、考、交流。第二块:学习第二块:学习黄纱巾黄纱巾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互相理解,有了温馨的抚慰,世 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一条黄纱巾 有关的动人故事,感受人间真情。聆听,激发兴趣。2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 思考故事情节是怎样构建起来的?两名学生复述故事, 再请学生四人小组 讨论情节特点。3开始时两人的心理怎样,后来有什么不同?交流,补充。4合作探究,领悟作品主旨 明确:正是在这两个人之间所展开的极富戏剧性的心理活动过 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好了心灵无声的契合的象征, 使人们感到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思考、交流、领悟。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