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规律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330537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中有哪些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活中有哪些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活中有哪些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活中有哪些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活中有哪些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中有哪些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有哪些规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中有哪些规律生活中有哪些规律帕金森定律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於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既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於事、相互扯皮、

2、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不值得定律简介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1、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2、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3、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

3、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 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而奋斗。 “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 ,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

4、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优势决定命运:日本的一个调查结果呈现出这样的结论-顺境中成材的几率可以达到 70,逆境中成材的几率可以达到 5%.。也就是在逆境状态下,95%可以成材的人都被压制了,只有特别例外的人才可以。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处在逆境中的人

5、来说,成功显得更为遥远,逆境不但不会助人成才,甚至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一个人发展。 巴莱多定律(也叫二八定律)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 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生活中普遍存在“二八定律” 。商家 80的销售额来自 20的商品,80的业务收入是由 20的客户创造的;在销售公司里,20的推销员带回 80的新生意,等等;“二八现象”竟如“黄金分割”一样普遍。1897 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在对 19 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统计分析时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 20%的人

6、手里,而 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 20%,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反应了一种不平衡性,但它却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附:破窗理论等在商品营销中,商家往往会认为所有顾客一样重要;所有生意、每一种产品都必须付出相同的努力,所有机会都必须抓住。而“二八法则”恰恰指出了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典型的不平衡现象:80%的成绩,归功于 20%的努力;市场上 80%的产品可能是 20%的企业生产的;20%的顾客可能给商家带来 80%的利润。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

7、一则寓言。1968 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木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 ,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信心获得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他

8、100 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成就感犹如一种动力,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有更高的追求。有位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让一群孩子一起上课,课后给他们布置作业。第二天一部分人做的全对,老师给了表扬,结果第一天作业准确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极大的兴趣,而做错的学生则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开始厌倦。这个试验对于多数学生具有普遍性。21 天效应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 21 天的现象,称之为 21 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 21 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根据我国成功学专家易发久研究,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 天左右。此阶

9、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 ,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第二阶段:7-21 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 ,但还需要意识控制。第三阶段:21-90 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 ,无需意识控制。美国凯尔曼(1961)的研究,它也需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顺从。即表面接纳新理念、或开始新习惯,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尽量与新的要求一样,而在实质上未发生任何变化。此时,最易受到外部奖励和惩罚的影响,因为顺从可获得奖励,不顺从就会遭到惩罚。可见,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一开始多数是受到外在压力影响而产生的,自发的是极为少见的。第二阶段,认同。认同是在心理中主动接纳新理念、新习惯的影响,比顺从更深入一层

10、,因此,此时意识成分更加浓厚,不再是被动的无奈的,而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加以变化,使自己尽可能接近新理念、新习惯。第三阶段,内化。此时新理念、新习惯已完全融于自身之中,无任何不适之处,已彻底发挥新理念、新习惯的作用。一般而言,这三个阶段对非特异的理念、习惯只需 21 天便可形成,这是大量实验与实践的结果。潮土豆片法则:孩子通常喜欢吃现烤的脆的土豆片,而不喜欢吃受了潮的土豆片,但如果只有这片受了潮的土豆片,那他也会接受的。换句话说,一般来说,孩子想得到父母赞许的注意。但如果他得到的只能是批评的注意,那他也会接受的,这总比没有人注意他要好。对孩子的不良品行,做父母的总是特别警觉,但这样只会使孩子对不

11、良行为更感兴趣,因此,这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所期望的关注。.因为父母常常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特别警觉。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特别警觉,这样会使他们逐渐向着你所感兴趣的方向走。也就是说,你老是注意别人的缺点、别人不好的方面、甚至那些不良的行为,那么,变态,病态,犯罪的不良行为就会被诱导出来。这就是 “潮土豆片原则” 。假如说你的孩子经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经常打人啊,骂人啊,撒泼啊,在地上打滚啊,说脏话,就说明你给了这些行为足够的注意,孩子就会更加注意这些东西。违背规律的事情:比如说,一个人想要保护鹿群,把所有的狼都杀了,结果鹿群死得更惨了。一个人救了龟群的侦察兵,结果让更多的海龟受到伤害。护林员刚上任就发出了一条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结果没几天,森林就枯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