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奥斯特的发现》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327693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2《奥斯特的发现》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6.2《奥斯特的发现》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6.2《奥斯特的发现》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6.2《奥斯特的发现》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6.2《奥斯特的发现》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6.2《奥斯特的发现》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2《奥斯特的发现》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2奥斯特的发现奥斯特的发现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上高中学上高中学 李高明李高明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想办法使指南针偏转角度更大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伏笔。二、教学设计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2、过程与方法

2、: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二)教学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如何使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更明显实验讨论和设计(短路;用通电线圈代替通电直导线)。2、教学难点: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观察和解释。(三)教学准备(三)教学准备小组准备:电池、小灯泡、导线、指南针、线圈等。老师准备:老师除了一套学生用的器材外,增加条形磁铁一块,铁钉一枚等。(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通电电路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1、复习(1) 、出示

3、指南针,说说它指示什么方向。 (师:在不碰到它的情况下,它总是指向南北方向,你能想个办法让它偏转方向吗?)根据学生回答,试一试,板书:磁铁、铁能使磁针发生偏转。(2) 、说说磁铁为什么能使磁针发生偏转(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说说铁为什么能使磁针发生偏转(磁铁能和铁吸引)教师强调:都是磁性在起作用。板书:磁性(3) 、利用小灯泡、灯座、导线、开关、电池等材料组装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2、小灯泡亮了吗/?再试一次,你还发现了什么?3、小磁针真的偏转了吗?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提出实验要求:(1) 、在指南针静止不动的时候接通电路,在接通的一刹那观察磁针是否偏转,偏转了多少(用 1 小格做单位) ,电路断

4、开后磁针又怎样了?(2) 、导线的方向与磁针的方向一致4、说一说:你们的实验磁针偏转了吗?偏转了多少?二、分析实验现象,明确原理1、说说是谁使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提示:通电磁针偏转,断电磁针恢复,说明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是电使磁针发生了偏转2、再提示:刚才我们知道磁性能使磁针发生偏转,为什么电也能使它发生了偏转呢/?生:可能是通电后产生了磁性,使得磁针发生偏转。(如果学生回答是导线使磁针偏转,教师提示导线内是铜丝,不能使磁针发生偏转)3、教师介绍:通电能使磁针发生偏转这个现象,在 1820 年的时候就被丹麦一个著名科学家发现了,这个科学家就是奥斯特,投影出示图片,板书:奥斯特当年奥斯特在一个偶然

5、的实验中发现了这个现象,他通过几个月的研究得出通电能产生磁性,板书:电流能产生磁性。4、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电和磁(板书)三、探究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的方法1、说一说你们的实验中,磁针偏转了几小格,教师介绍:这个实验现象很不明显,当年奥斯特因为观察非常仔细才发现了这个现象。你能不能想个办法让磁针偏转得更明显一点,也就是偏转角度更大点。2、小组讨论 3 分钟3、汇报讨论结果:(1) 、多用几节电池(提示:有问题吗? 可能会烧坏小灯泡,实验时如果小灯泡坏了,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2) 、短路的方法(有什么地方要注意的? A、很耗电而且电池导线很快发热,所以接通电路后要马上断开,不能长时间

6、接通;B、实验时可以不用开关,直接把一根导线接在电池的正负极,然后放在指南针上面) 演示给学生看一看(3) 、用通电线圈放在指南针附近使磁针发生偏转 可以怎么放?(可以放在上面、边上、套住指南针)分别演示给学生看看4、出示实验记录表,说明填写要求:使小磁针偏转角度变大的实验记录表短路绕成线圈( )既短路又绕成线圈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数刚开始上课时正常的电路中磁针偏转了几小格?( )通过实验比较,我们发现-填写要求:(1) 、先填写:刚开始上课时正常的电路中磁针偏转了几小格?( )强调用小格表示,提示 1 圈有 72 小格(2) 、绕成线圈后面的括号里填写放法:上面、边上或套住,自己选择(3)

7、 、演示既短路又绕成线圈的做法(4) 、为什么要做 3 次呢?5、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6、汇报研究成果,小结(1)请汇报员带上记录表上台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听,提提意见。(2)通过数据比较线圈放在指南针上面、边上或套住,得出套住指南针偏转的最多(3)通过短路、绕成线圈与既短路又绕成线圈的比较得出:既短路又绕成线圈使实验效果更明显7、小结:用短路和绕成线圈的方法实验都可以使磁针偏转得更多,如果把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效果更明显。8、电流检测器的使用(1)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节电池,已经用了很久了,昨天实验时它已经不能使小灯泡了发亮了,那么这是不是说明这节电池里已经没有一点电了呢?

8、你能不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2) 、用这节电池和通电线圈短路,套住指南针看看磁针会不会发生偏转(演示)(3) 、介绍电流检测器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学到了什么2、教师谈话:当年奥斯特做这个实验研究了几个月,还发现了更多有趣的现象,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再深入研究,争取做一个小奥斯特。 电和磁电和磁体会及教学反思体会及教学反思一、注重单元中每课之间的联系。本次上课我进行了 3 次试教,在前两次中,我为了让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加大了实验研究的范围和深度,让学生做了通电导线使磁针发生偏转的实验后,填写了这样一张表格:各小组研究结果记录各小组研究结果记录12345678磁针

9、偏转格数磁针偏转方向然后从表格记录的结果中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如何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怎样改变磁针的偏转方向。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玩”出发,然后让他们自己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尊重学生的意愿,符合探究规律。但是在试教后,一些帮忙指导的专家领导指出我没有把本课内容放到单元整体中去考虑,已经把后几课的内容放到这里研究了。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因为这一课主要的任务是重现奥斯特实验现象,让学生多试试,以此引起学生探究电和磁的兴趣,而不需要过多过深的研究。由这个例子我得出:上任何一课,都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单元、整个小学科学的整体中去考虑,甚至要关注到学生上了中学以后的科学学习,不能让它们之间出现

10、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小学科学老师在课余时间也要多学学初中甚至高中的科学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学生负责。二、重视科学概念,促进科学思维发展。科学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维。科学教学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置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上,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通过科学探究这个活动载体,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然而这一点恰恰在试教中没有被体现出来,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中,我也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在课堂教学上没有体现出来。在学生试过通电导线能使磁针发生偏转后,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是什么使小磁针发生了偏转?学生也许已经看过书本,马上就有人答出是电流产生了磁性使磁针发生了偏转。这正是老师想

11、要的结果,所以马上就进行了下一步教学。但是,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此在正式上课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要上哪一课,所以学生也就没有看书本介绍的知识。在教学设计中,我也有了更明确的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步骤:首先让学生想到两个办法使指南针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用磁铁和铁) ,并说说他们为什么会使小磁针发生偏转(是磁性在起作用) 。然后让学生做通电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实验,再来说说是谁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学生会回答电使小磁针发生偏转,教师可以指出:方才我们知道能使磁针发生偏转的都是磁性在起作用,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了通电后产生了磁性才使磁针发生偏转。如果学生回答是导线使磁针发

12、生偏转,我们马上可以指出导线内是铜丝,并不能使磁针发生偏转。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通电产生磁性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虽然结果是一样,但是却关注了科学思维的发展,重视科学概念的构建。三、充分利用课堂意外而生成精彩。教科学的老师都有一个感觉:课堂上很容易出现意外,经常会有实验结果不符合实际。所以,很多老师不敢上科学课,怕产生意外而不好收场。其实,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课堂意外处理得好更能生出精彩。平时上课中的实验,我就非常注重对学生实验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对比实验的一些注意点。然而在上这节课时,可能是由于自己关注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而忽略了这点,只给学生准备了一节电池,虽然是新电池

13、,电能充足,但在学生多次实验而且有几次是短路实验的情况下,到后来电量显然是比较少了。所以学生汇报上来的一些数据就有了这样的问题,到最后几次做的现象就不太明显了。此时,教师要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分析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会联系到平时的对比实验,得出一节电池用了多次以后电量减少,相同条件就改变了,教师也可以顺势告诉学生,这节课上老师故意只给大家准备了一节电池,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问题,结果,我们的表现非常优秀!这样,在老师巧妙的引导下,就可以转不利为有利,反而可以给学生加深印象。然而,遗憾的是我在这这节课上没有处理好这个环节,课后想想,这是本节课上最大的败笔了,课堂应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次教研活动,我还是有不足的地方,但是通过多次试教促使我去反思,让我不断修改、提高,再反思、再修改、再提高,最终上出一堂比较好的课。我想以后我一定会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争取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