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伤寒论》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之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297158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笔记——《伤寒论》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之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书笔记——《伤寒论》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之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书笔记——《伤寒论》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之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书笔记——《伤寒论》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之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书笔记——《伤寒论》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之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笔记——《伤寒论》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之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辅助网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读书笔记伤寒论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之辨作者:无为神医近日我读到伤寒论第 351 条当归四逆汤证,发现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均含有“四逆”二字, 一治“厥逆”,一治“厥寒”,症状看起来似乎差不多,但用药组成却相差很大。那么,这两 个方子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呢?不得到结论誓不罢休,今天研究了一个上午, 我觉得似乎找到了答案,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问题,一个是方证本身,一个是文 字考据。第一个方面:方证本身。宋本伤寒论第 351 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三两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细辛二两通草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二十五枚。上七味

2、,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胡希恕先生认为,此条说的是厥阴病,因为脉细欲绝,是血少,血少而手足厥寒,所 以用当归四逆汤,以桂枝汤为基础,并以细辛换生姜,另加当归、通草,主要是补血液、 调营卫的法子(见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学苑出版社,2008.7) 。历史上伤寒论各注家也 都持类似的看法。胡希恕先生的弟子冯世纶认为,此条说的是太阳太阴合病,外寒内饮,血虚肢体虚寒 为主,里虚寒为辅。当归四逆汤主荣卫不利的外寒,与四逆汤专以里寒为治者大异(见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年 6 月第 2 版) 。冯世纶 先生打破了历史上对当归四逆汤传统认识,但我

3、认为他的说法仍然不准确。我认为,此条说的是少阴病,原因如下:(1)病人没有下利清谷,因此不属太阴里寒 四逆汤证;(2) “脉细欲绝”的症状符合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仲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表证初始阶段,而当归四逆汤也用细辛,意在解少阴 之表;(4)根据近代伤寒临床发现,该方用于治疗冻疮有奇效,因此更加证明当归四逆汤 属于肌表活血散寒之剂,属表证无疑。 (5)在湘古本伤寒杂病论太阳篇有当归四逆汤 条目:“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 发汗,宜当归四逆汤。 ”(6)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少阴篇有当归四逆汤条目:“少阴 病,

4、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四逆汤主之。 ”上面的(1)(4)条都好理解,下面详细解释上面的第(5) 、 (6)条。首先看各版本伤寒论对“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描述:宋本伤寒论第 27 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林古本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脉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湘古本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若脉微弱者,此 无阳也,不可发汗,宜当归四逆汤。从以上所列各版本的伤寒论条文,可以得出结论:太阳病热多寒少,说明病有两个趋 向:一个是趋向传阳明

5、,一个是趋向传少阴。趋向传阳明的,脉浮大,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学习辅助网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趋向传少阴的,脉微弱,宜当归四逆汤。再看各版本伤寒论对当归四逆汤证的描述:宋本伤寒论第 351 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四逆汤方(当 归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二两通草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二十五枚。上七味,以水八 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林古本伤寒论(少阴篇):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 四逆汤主之。当归四逆汤方(当归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木通三两甘草二两(炙) 大枣二十五枚(劈)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

6、服一升,日三服。 )湘古本伤寒论(少阴篇):少阴病,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 则疼痛如掣,宜桂枝汤加当归主之。桂枝汤加当归方(阙) 。桂林古本伤寒论(厥阴篇):伤寒,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 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主之。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 (炙)木通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劈)人参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九味,以水 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

7、草二两(炙)木通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劈) 右十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湘古本伤寒论(厥阴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 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当归四逆汤方(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人参四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 草二两附子一枚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上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 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人参四两通草二两桂枝 三两,去皮细辛三两附子一枚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切大枣二十五枚,擘上十一味,以水 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

8、四升) 。 )从以上所列各版本的伤寒论条文,可以得出结论:当归四逆汤的主证是:少阴病,脉 微而弱,身痛如掣;当病趋向传里时,发生了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症状,此时应该用当 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综上所述,我根据以上(1)(6)条,认为当归四逆汤属少阴病无疑,且可以从太阳 传入少阴,或者从少阴传里,传里时,应加人参附子。说完了第一个方面,下面说第二个方面:文字考据。下面直接引用 JT 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的一段内容:(转载)是四逆还是四顺?作者:JT 叔叔如果有同学是第一次读伤寒论的,会不会有一种这样子的第一印象?会觉得 当归四逆汤跟四逆汤 ,都叫作四逆汤 ,就觉得它们是同一类的药?光听名字的 时候

9、,会不会有这种感觉?四逆汤有加味,像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再加一个当归 四逆汤,听起来好像是很类似的东西。中医非常外圈的人,不知道会不会以为当归四逆 汤是四逆汤加当归?当然,我们现在学,就会知道当归四逆汤是桂枝当归汤系的,不是四逆汤系的。但是 这个名字,我觉得是张仲景在他的书里面先搞得这样子,才让大家会因为名字上的相似,学习辅助网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而造成混乱。当然,你也可以说,无论是当归四逆汤或是四逆汤,都是治四肢厥逆嘛,可能是 张仲景一时之间有这样的念头,认为它们的治证是类似的。可是呢,这个东西,你若要考证,还是有得考证的。怎么讲呢?中国古时候的古方,即使是张仲景所命名的

10、方剂,是有一个固定的调调的:一个方剂的名称,通常是以它的药味 ,或者是样子 ,像这个汤有柴胡所以叫柴 胡汤汤,煮起来红红的叫桃花汤,这是一路命名的方法。而另外一路,就是张仲景会用这个汤的功能来命名,也就是说,像承气汤,是东 西塞在那边下不来,要把它接下来 ,所以叫承气汤;陷胸汤是这个人结胸了,要把 结住的胸打下去,所以叫陷胸汤。一般来讲,张仲景以功能命名一个汤的时候,是以效果在命名的,不是以疾病、症状在 命名的。可是当归四逆汤跟四逆汤,却变成以疾病、症状在命名了。如果以张仲景的文法 习惯来讲,好像吃了这个汤会四逆一样,这听起来很奇怪。因为这样的事情在大家的逻辑上留下了疑点,而且我觉得,当归四逆

11、汤跟四逆汤, 名称都用四逆 ,其实不是很妙;因为你看大陆那边编的仲景方剂学教材,写四逆汤类 ,有些出版社,就把当归四逆汤跟四逆汤丢到同一类去。这样分其实没什么教育意义耶, 因为这两个汤是不同路数的嘛,一个是附子剂,一个是桂枝当归剂,根本不一样。这样一 个分类法,也不妥当。那可是我们如果反过去考证古方时代的命名的话呢,会发现古方的世界,我们张仲景 这个甘草、干姜、附子的四逆汤(我们桂林本有人参,宋本是没有人参的。 ) ,有别的本子, 并不是叫它四逆汤的。甘草干姜附子的这个四逆汤,中国古时候有些书上抄的是四顺汤 , 手脚冷得缩起来是逆嘛,它是让你手脚暖回来的,所以叫四顺汤。如果是日本的 抄本的话,

12、四逆汤抄的是回逆汤 ,他四逆了,所以要挽回这个逆的状态。我觉得它叫作四顺汤或者是回逆汤都是有道理的,我不敢说哪个是绝对正确 的命名,但是在古方的世界里头,它有这另外两个名字的哦。那你也知道,四逆汤吃了之后,阳气通得出来了,手就暖了。可是,当归四逆汤的情 况就刚好相反,当归四逆汤的手指尖冷,是因为阳气从血分跑出去了、抓不回来了,所以 要把不乖乖回家的死老公逮回家、抓回来。你会发现:这两个汤以作用、效果来讲,方向 是相反的;干姜甘草附子的四逆汤是把阳气推出去 ,而当归四逆汤是把阳气抓回来 。 如果一个叫四顺 ,另一个就可以叫四逆 。研究古方方名的话,会发现,果然,在唐代方书,有的本子里,叫四逆汤的是仲 景的当归四逆汤 ,而甘草干姜附子的四逆汤,在古方的世界是叫四顺汤或是回逆 汤 。(转载结束)好了,转完 JT 叔叔的考据,再说说我自己的看法。我还见过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四 逆汤”本来应该是“回逆汤”,是因为“回”字没刻好,容易印出来就成了“四”字,所以错误就 这样流传下来了。那么,这个问题就简单了, “回逆汤”和“当归四逆汤”,就是这两个名称完 全不同的方子、症状和用药也完全不同的方子,就搞清楚了。以上是我个人很粗浅的看法,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学习辅助网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学习辅助网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