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惟有读书声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223599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美惟有读书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美惟有读书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美惟有读书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美惟有读书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美惟有读书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美惟有读书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美惟有读书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美惟有读书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翠竹新村小学 闵岚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重视朗读训练已经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热点” 。朗读的重要性也被每一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验证。可审视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不免发现朗读教学仍过于笼统,表现为:朗读目的不明确,读前缺乏明确要求,读中缺乏具体指导等。在教学实践中,我正视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练习,让学生在读中“感知、领悟、体验、提高” ,进行了长时间的摸索,以及多方面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循序渐进 有的放矢 引导点悟“以读为本”作为中国几千年来母语教学传统中积淀下来的精髓,一直倍受重视和推崇

2、。 “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应是读的最高境界,这应是我们教师课堂价值的理想追求之一。然而,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那种低水平的朗读即窒息了学生的灵性又败坏了朗读的名声。我试以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粗浅的来谈谈这些问题。一、循序渐进,给学生留足时间一、循序渐进,给学生留足时间第一步朗读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认识语言,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从感性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结构材料和词句。这就为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体会情感奠定了基础。曾有教师对某地区的 64 节语文阅读课

3、用于朗读的时间进行统计,发现每节课用来让学生接触文本进行朗读练习的时间平均只占 6 分 39 秒。试想:仅以如此少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其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殊不知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这些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往往蕴涵着极其深刻的道理,储备了巨大的向上发展的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扎扎实实的落实“正确、流利”目标,非常明确地提出每一次朗读训练的具体要求,如:“请同学们读一读,看谁能做到一字不错。 ”其次才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教师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就好比音乐老师教学生唱谱子,总是先要学生一句一句地练唱,唱得不准确的地方,可以多次地反复练习,直至正确无误,才一

4、段一段地唱,最后达到正确、流利地演唱整首歌曲,并从整体上把握这首歌曲的大体意思或情调。朗读训练亦是如此。所以,教师在 40 分钟的课堂里,务必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特别是自由练读时,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那么,时间哪儿挤呢?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哨形式的、缺乏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二、有的放矢,让朗读方式二、有的放矢,让朗读方式“百花齐放百花齐放”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孙悟空有七十二变,读的方式也有七十二种。按音量大小划分,有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按速度快慢划

5、分,有浏览、略读、精读等;按参与面划分,有个体读、小组读、齐读等;按思维运动划分,有自由读、带问题读、悟读等;按表现形式划分,有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此外还有老师的范读、带读、领读、引读等。读的方式如此之多,许多老师时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那么,一节课教师要采用什么方式的读呢?理性地说,读的目的决定方式,方式为目的服务,一切要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在默读中品味在默读中品味 ,指导学生在默读这个阶段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朗读能力培养的基本、重要的途径。 课堂上我经常指导学生在默读的时候,用“换词”的方法品味词语。把句子中需要推敲的词语,让学生换一个词试试,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出哪个词语好,并说

6、出理由。如鸟的天堂中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在理解“颤动”一词时,我让学生把“颤动”换成“抖动” 、 “蠕动”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颤动”的意思,并且兴趣盎然地读,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在阅读中领悟在阅读中领悟 ,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句子的赏析,指导学生去领悟作者的独特情感。 在这个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弄清句子中有深刻含义。例如夏夜荷花一文:“荷花从不孤傲,要开就满池满塘。 ”要让学生理解“孤傲”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不孤傲又是什么意思,这个词通常是形容什么的,整句

7、话哪点说明荷花不孤傲,领悟到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形容荷花的品格,是一种强烈的对荷花的赞美之情。学生体会了这种感情,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这来。 在朗读中体验在朗读中体验 ,品词、析句是对语言的局部把握。要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在这一阶段,要利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如:范读、领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等。 范读可以是教师读也可以是学生读。范读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模仿,而是听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月

8、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 ,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需要正视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领读,就是让全班学生听出“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并以此来自觉要求自己。 分角色读对于对话较多课文是必不可少的朗读手段,如狼和小羊一文,虽然只有两个角色,但情节生动,对话丰富,是非常有利于分角色读的。可以三个同学为一组,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演出课本剧,对于学生来说既是练习又是提高。 在诵读中提

9、高在诵读中提高 ,在课堂中我经常启发学生:“你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文中所写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你亲身所见,内心所感。你要通过诵读把内心的感受传染给别人,这样你的文章才有价值。 ”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当学生读到“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学生把自己当作主人公,自然而然流露出心中的渴望:“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通过这样的诵读,学生朗读水平必然会显著提高。再加上教师、同学及时肯定,学生必然会把朗读当作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不仅是课文,久而久之,在读自己的作文时,也会流露出真情实感。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三、引导点悟,使朗读指导三、引导点悟,使朗读指导“锦上添花锦上添花”

10、朗读绝不是一味的傻读,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记得方斐卿老师在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中有这样值得深思、借鉴的话:“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读课文的理解,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表达规律,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我们提倡把朗读的过程变成对课文深入理解的过程,把朗读与其他基础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实践着:1.要书声朗朗,更要“静思默想”孔夫子说得好, “学而不思则罔” 。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 “其义”也不能“自见” 。因此, “朗读”要与“思”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但是这里讲到的“思”不仅仅是思考问题,尤其包含了学生在读的过

11、程中,想象与文本文字相对应的画面。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 ,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如翠鸟一文,当学生读到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一段时,教师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在脑子里“过电影” ,迅速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想象出翠鸟的爪、羽毛、眼睛和嘴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等。正所谓“我口读我心” ,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的“栩栩如生”了。2.要书声朗朗,更要“品味揣摩”被选进现行教材的大部分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常有精确传神、恰到好处的神来之笔。朗读时,教师往往可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经典”词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涵咏品位其妙

12、处,品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如在第一次抱母亲中,护士见作者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教学时教师抓住“责怪”一词引导学生细品揣摩。先让学生了解其大概意思,再问学生为什么不用“责备” ,也不用“埋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责备”一词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护士对母亲的那一份关爱,最后,教师发动学生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的确,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抓住对一些词句的品读,就能为朗读指导打开一扇至美至情的窗,由此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文本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3.要书声朗朗,更要“妙引巧悟”在指导学生朗读

13、五彩池。当一个学生读完描写五彩池大小各异的文字后,老师指导:刚才那位同学读大的池时读得不够大,小的却又不够小。在说到“大”的时候用气实足,声音远放;说到“小”的时候却是气流细小,声音轻幽。就这么一句,学生一下就领悟到了怎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的方式。教师点拨和引导虽然是“点水蜻蜓款款飞” ,但风趣幽默、富有感情,学生的思想感情就是在这么一“点”后而泛起波澜,潜移默化中教师就引领他们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 ”教学时我请学生试读,并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学生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突出了“大”字,显然,学生对上下文的感悟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

14、学生再读上下文的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该重读“一棵” ,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的感悟也更深了。总之,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随着语文课堂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晓解“读”的要义,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我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一座缤纷的虹。参考文献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的精彩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雷玲.听名师讲课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