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模板)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1198656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查报告(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调查报告(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调查报告(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调查报告(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调查报告(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调查报告(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查报告(模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甘肃电大行政管理(本科)专业 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标题:关于麻家集镇居民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分校工作站 渭源电大 班 级 11 秋行政管理本科 姓 名 学 号 1162001256577 是否申请学位 否 指导教师 曹化清 2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表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表实践单位(基地)实践活动时间实践课题渭源县麻家集镇2013.5.1关于关于麻家集镇居民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指 导 教 师 情 况姓名工作单位学历专业专业技术职务曹化清渭源工作站本科汉语言高级讲师社会实践单位签定意见(盖章) 年 月 日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该报告选题有针对性,观点明

2、确,材料翔实,逻辑较严密,结构较严谨,语言文字流畅。评 78 分签字(盖章)曹化清 2013 年 6 月 1 日分校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意见签字(盖章) 年 月 日省电大集中实践环节指导委员会审核意见3调查提纲调查目的:调查目的:了解麻家集镇的风俗习惯。调查对象:调查对象:麻家集镇的居民调查内容:调查内容:1. 麻家集镇的基本情况。2. 麻家集镇风俗习惯的来由。3. 麻家集镇各种风俗习惯的具体介绍。4. 本次调查的心得体会。调查方式:调查方式:查阅资料、走访居民调查时间:调查时间:2013 年 4 月 1 日-2013 年 5 月 10 日调查过程记录调查过程记录第一阶段:第一阶段:查阅、搜集相关

3、的信息材料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整理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完成报告4关于麻家集镇居民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关于麻家集镇居民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为了更好的了解麻家集镇的风俗习惯状况,探究麻家集镇风土人情的开发价值,特对麻家集镇的居民风俗习惯开展了本次全面细致的考察。现将本次调查做如下汇报。麻家集镇的基本情况麻家集镇的基本情况麻家集镇位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部,座落于南屏山麓。东于上湾乡相连,西于峡城乡毗邻,南连田家河乡,北于临洮县南屏镇接壤;东西宽约 10.5 公里,南北长约 6.5 公里,总面积 6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0506 亩。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民情淳朴,在附近市县享有盛誉。 麻家集镇风俗习

4、惯的来由麻家集镇风俗习惯的来由麻家集镇之所以在大家心中留有深刻印象,主要就归于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习惯。说道她的风俗习惯,那就要从渭源县的居民说起了。渭水的源头,在宋朝以前是藏、羌、汉多民族的杂居地。唐文成公主和藏王松赞干布的联姻加强了藏汉民族的大融和,汉、藏、羌等少数民族沿着茶马古道逐渐推行到渭源较为偏远的西部地区,在宋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对西部藏、羌戎等少数名族采取融合策略,并将大量中原汉民西移,终于达到了同化效果,藏民多数汉化。一部分就到了现在的麻家集所在地,结束了以前以游牧为主的日子,逐渐的安顿下来了。他们在这里修建家园,过起了定居的生活。在麻家集,宗丹、毘达、塄坎等当时使用的地名沿用

5、至今,还遗留了很多当时的风俗习惯。麻家集镇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麻家集镇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在渭源县的其他地方,春节过年大都是要耍起热闹的社火的,但是在麻家集,每年春节娱乐活动除“社火”外,还有一种从公元 7 世纪古羌族流传下来的特殊歌舞,当地人习惯上叫“打西蕃婆” 。因为用羊皮鼓作乐器和道具,所以又叫“打西蕃婆”羊皮鼓舞。“打西蕃婆”羊皮鼓舞方言唱词中的语言既有古藏语,也带有大量的古羌5语成分。史书记载,秦汉时,西北羌族中的一部自高原南迁至岷江河谷,受地理环境限制,这部分羌人逐渐演化成农耕民族。唐代的“西山”就在渭源一带,聚居着众多的土著民族部落,哥邻羌为西山最大部落。吐蕃每攻下一地就派兵驻守,被

6、占领地的百姓和参战的士兵就成了吐蕃将领们的奴隶,可见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呈融合态发展的。唱词中的语言也带有较多的古羌语成分,仅在服饰与部分功能上略有区别。 这种被当地人称为“打西番婆”的民间歌舞就是从公元七世纪古羌族流传下来的最古典的羌蕃鼓舞,是古代藏羌杂居结合的产物。它起源于古代羌民的祭祀活动,后逐渐演变为祭祀舞蹈,并渐渐融进当地节令文艺活动之中,成为现在值得保护和发扬的民间艺术形态。因在西羌时当地人把羌民叫“西番” ,唐时称“吐蕃” ,渭源一带的西土蕃属羌族的一支, “打西番婆”也因此而得名。通过文化部门积极申报,渭源的羌蕃鼓舞在 2011 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西蕃婆”羊

7、皮鼓舞具有古藏羌族文化的色彩,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也是古藏羌先民祭祀、娱乐活动的生动写照。在麻家集生活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有幸目睹过一次路西村陆家沟的“打西番婆”活动。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这里都要如期举行这种活动。身着藏羌民族服饰的由二十多名成员组成的表演团队分次序按程序进行入场表演,在身穿翻毛皮袄持“银刷子”的老西蕃的统一指挥下,十几名头戴礼帽、佩眼镜、身穿白衬衫、深色马夹的鼓手们,高举羊皮鼓踏着固定的舞步沉稳而矫健的表演,一招一式彰显出英武飒爽的风姿。兴致处还有持鼓绕头、曲腿左右旋转、旋摆跨步、起脚跳等高难度动作。另有几名男女少年身着彩衣、持彩巾或彩扇,左手叉腰,右手挥动

8、彩扇,扭行三步,即立定作合掌礼,意为向佛祖祈祷。身着花衫、腰系彩带、手持鞋底针线的老西蕃婆娘在表演中和男西番婆戏谑逗趣,极尽诙谐幽默,惹得观众捧腹大笑。羌番鼓舞按顺序依次向我们展示走四门、铁绳扣、龙摆尾、拔牙空、送瘟神、攒八卦和绕棉花共七项舞蹈程序,表演时间大约要两个半小时,整个舞蹈看是圆圈起舞、鼓铃交加、动作敏捷、姿势豪放、形态虔诚,歌时不舞、舞时不歌。随着引导旗幡的信号,鼓点的乐响在节奏中变动,舞步也按鼓音或紧或慢或起或落。走四门也叫挂四斗,就是在男西番的导引下,分两队并排前行后退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敬拜四方土地神灵。这个场景就被形象地称为铁绳扣。龙摆尾也是整场舞蹈的中心部6分,也是最精彩的

9、一段儿。队形或曲或直,或成龙型或成凤样,或龙凤呈祥,鼓手们以“凤凰三点头”为鼓点进行变换,即左敲三下鼓转身向右再敲三下,同时大幅度地摆动胯部,意为祈祷人民吉祥如意。两队相向而舞,从后往前依次轮流,每单人从队列中间跳至前列,两队就交插迎合一次,等所有队员都表演完也算完整,这种由古人根据生活习惯所命名的“拔牙空” ,其寓意还是想办法排除各种烦恼忧愁。送瘟神,就是围绕代表五黄五帝的五堆火,分两队绕行击鼓祈祷,意为赶走所有不吉利的东西,留给人们健康快乐。攒八卦是舞蹈中的灵魂所在,即以男西番导引为中心,队列以八卦型而舞,集四面八方的精神气节于一体,造就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形态。当表演到了最后的“绕棉花

10、” ,两队相向迎合,即唱起了的番曲。 番曲也按表演场地不同所唱内容也各有不同。不过这些仅靠老人们一代代口耳相传下来的让现代人难以听懂的古羌语,虽然唱词不同,但其大意都是祈求神灵保佑,祝福乡亲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祝愿祖国昌盛、人民富裕之类。 麻家集不仅仅有“打西蕃婆”这样其他地方没有的风俗,还有这里的“四大件” ,也同样吸引别人的眼球。这“四大件”分别就是:酒、神会、花儿、拉扎。让我为大家一一介绍来。“神会” ,是当地的方言,也就是“庙会” 、 “山会”的意思。由于麻家集地理条件差,农民们从开春播种开始,就少有闲暇时间走亲戚、串朋友。为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了这样

11、一个风俗。借在当地的神庙 、土地庙祈求平安、丰收的机会,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过起当地人的。从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宗丹村泰山庙开始,麻家集的“神会”就算是拉开了序幕。紧接着,四月初八的曲子寺、五月初三的打钟湾、五月端午的小壑山、五月十七的塄坎大郎庙、五月二十二的关山、五月二十三的八戒沟八戒寺、五月二十七的南屏山马花儿梁、直到六月初六的高石崖一年的神会就算是结束了。由于大多数庙会都集中在五月, 所以每年的这个时候,也被大家叫做“五月哄堂” 。每年的这段时间,无论地里的农活有多忙,大家也会打起精神,热热闹闹的过了这一天。在外面打工的人,也有一部分离家里比较近一点的会在自家神会的这一天,赶回家和亲戚

12、朋友一聚。在这一天,家里往往都会杀鸡宰羊,煎油饼,打凉粉,准备好肉菜和各种凉菜,来款待前来的亲朋好友。在这个日子7里,还有个讲究,就是家里来的客人越多,吃的东西越干净,喝的酒越多,那这家人在左邻右舍的眼中菜越有面子。所以,家家都会提前一天给亲朋好友打电话,请他们前来。“拉扎” ,这是一个藏族词汇,有两个含义(方音):一是“山神” ,一是“登高” ,意为敬奉山神,祈求风调雨顺,盼望生活五谷丰登,蒸蒸日上,一年胜过一年。人望高,是谓常性。当地汉族群众将“拉扎”按谐音解释:即庄稼上场“拉扎”堆垛了。一村一庄过收获节庆贺。 “拉扎节”也就是汉藏杂居地区汉族人民祭祀山神的一种民俗活动。 “拉扎节”做为一

13、种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季节驱逐疫鬼、敬祭祖神的礼仪,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傩舞” ,群众敬奉山神,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过“拉扎”的日期因村而异,各不相同,从农历八月初八漆家沟村开始,麻家集村的八月十五,袁家河村的九月初三,宗丹、路西、塄坎三村的九月九等,到农历九月十三的乔家滩村为止历时两个月。现在当地群众对“拉扎”有了新的解释,赋于新意,拉为拉运,扎为一块, “拉扎”者即把庄稼拉运一起,堆垛上场。庄稼从种到收,农民付出了多少辛勤和汉水,才获得庄稼上场,自然要庆贺一番,所以才来过“拉扎”节。过“拉扎”节的一天,家家户户都邀请亲朋好友来过“拉扎” ,看跳神欢度节日。男人们杀猪宰羊,

14、尽量将家里最好的东西呈现给客人,妇女们则借此机会,施展烹调技艺,各显其能,想尽办法做出各种花样新鲜的食品,祭献祖先,款待客人。每至一家,亲朋们都要遵循尊老敬客的传统美德,先给长者敬一杯酒,然后大家开怀畅饮,猜拳行令,尽兴而散。 和“神会”一样,拉扎也有个特别的规矩,一是主人端上来的菜肴,无论怎样可口,都不能吃光喝尽,要特意留一点,以象征喜庆有“余” ,年年有“余”。二是客人既不空来,也不空回。客人来时,会带来礼品,客人走时,主人家也会让带一些自家做的食品回去,让没有机会来的人品尝品尝,分享他们劳动的成果和手艺。说了麻家集的“神会”和“拉扎” ,就少不了麻家集的“酒” 。所以也造就有“酒乡”的美

15、誉。酒,是万恶之源。但是,在麻家集人的心目中,酒,占有很大的分量。酒,是联系麻家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待人接客,可以没有肉,但绝对不可以没有酒,再怎么的,也要来他一盅。如果不喝谁家一盅酒,那家人就会很不开心,以为是别人看不起他们。这可是关系到这家人面子的大8事情,所以,近几年来,这里的人生活也好了,在衣食住行,其他地方都可以节省,但是,在酒上,可是万万不能小气的。酒的档次也是年年见涨,由几年前金徽系列的无星、一星,到现在的三星、四星,价格是翻了好几倍。有朋至此,当然是不能辜负了主人的一片盛情,一定要尽情尽兴,不醉不归。花儿:花儿又名“少年” ,是民歌的一种。产生于甘肃临夏,并流行于甘、青、宁

16、、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 花儿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花儿的演唱又被分为河州型花儿、洮岷型花儿等流派。高石崖“六月六”花儿会,与康乐莲花山盛会相媲美,可以说是莲花山花儿会之嫡系姐妹会。麻家集的花儿的形式与莲花山花儿相同,同属洮岷花儿之流派,歌手大都是当地农民,其歌分单唱和联唱两种形式,每首歌尾由众人应和,加比兴词“两莲儿”或“两叶儿” ,故当地人又叫“两莲儿” 。在当地的“山会”时候,花儿爱好者们会以歌会友,或单打独唱,或一问一答,互相对唱,总之不拘泥于任何形式,非常自由而“散漫” ,所以叫又做“漫花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花儿大多数都是以爱情为主线,广泛地展现着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多侧面地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不但在艺术上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