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197818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吉林省长春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吉林省长春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吉林省长春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吉林省长春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春外国语学校长春外国语学校 2016201620172017 学年度高一第二次月考学年度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语文试卷出题人:蒋黎茉 审题人: 王微微第第 I 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 “和”有“中和” “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

2、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 、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

3、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 ,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

4、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即现在的马扎, “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

5、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3 分) (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 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 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

6、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 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 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 要素。 D.“胡床” “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 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 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 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 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 国认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杨收,字藏之,世居冯翊。收七岁而孤,处丧若成人。母长孙亲授经,十三通大

8、义。善属文,所赋辄就,吴人号神童。里人多造门观赋诗,至压败其藩。及壮,寡言笑,博学强记,至它艺无不通解。贫甚,以母奉浮屠法,自幼不食肉。约曰:“尔得进士第,乃可食。 ”涔阳耕得古钟,高尺余,收扣之,曰:“此姑洗角也。 ”既劀拭,有刻在两栾,果然。以兄假未仕,不肯举进士。既假褫褐,乃入京师。明年,擢进士,杜悰表署淮南推官。悰领度支,又节度剑南东西川,辄随府三迁。宰相马植表为渭南尉,议补监察御史。收又以假方外迁,谊不可先,固辞。植嗟美为止。复为悰节度府判官。蜀有可县,地宽平,多水泉,可灌粳稻。或谓悰计兴屯田,省转馈以饱边士,悰将从之,收曰:“田可致,兵不可得。且地当蛮冲,本非中国。今辍西南屯士往耕

9、,贼得乘间。若调兵捍贼,则民疲士怨。假令大穰,蛮得长驱,是资贼粮。岂国计耶?”乃止。懿宗时,擢累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始南蛮自大中以来火邕州掠交趾调华人往屯涉氛瘴死者十七战无功蛮势益张收议豫章募士三万,置镇南军以拒蛮。悉教蹋张,战必注满,蛮不能支。又峙食泛舟饷南海。天子嘉其功,进尚书右仆射,封晋阳县男。中尉杨玄价得君,而收与之厚,收之相,玄价实左右之;乃招四方赇饷,收不能从,玄价以负己,大恚,阴加毁短。知政凡五年,罢为宣歙观察使。明年,贬端州司马。吏具大舟以须,收不从,曰:“方谪去,可乎?” 以二小舸趋官。又明年,流驩州,俄诏内养追赐死。后三年,诏追雪其辜,复官爵。(新唐书杨收传 有删改)4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始/南蛮自大中以来火邕州/掠交趾/调华人/往屯涉氛瘴死者/十七战/无功/蛮势益张/ B. 始南蛮/自大中以来/火邕州/掠交趾/调华人往屯涉氛/瘴死者十七/战无功/蛮势益张/ C. 始/南蛮自大中以来/火邕州/掠交趾/调华人往屯/涉氛瘴死者十七/战无功/蛮势益张/ D. 始南蛮自大中以来/火邕州掠交趾/调华人/往屯/涉氛瘴/死者十七/战无功/蛮势益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如易经 诗经 礼记 春秋等儒家经传,是研究我国 古代历史和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

11、资料。 B.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 及第者之称。 C. 孤专指人年幼时父亲去世,不能指年幼时母亲去世,例如传主杨收即七岁丧父,由母亲 抚养成人,所以称“七岁而孤” 。 D. 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等事务。虽然官阶不高,但因内外官吏均受其监察, 权限甚广,颇为百官忌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杨收少年时便学有所成,成年后学问更加渊博。他十几岁通晓经书,擅长写诗文;面对 涔阳人挖出的古钟,他敲了敲便知其名。 B.杨收很看重礼法,不愿在兄长前占先。因为兄长杨假未做官,他便不肯考取进士;

12、又因 兄长在外地任职,他就不答应先行升迁。 C.杨收看问题从实际出发。在可县屯田一事上,杜悰听从了杨收的建议;在朝廷调人去南 蛮屯守一事上,杨收也提出了好的建议。 D.杨收为人正直,因得罪权贵而获罪。杨收与杨玄价交往很深,但在杨玄价以私事相托时 被杨收拒绝,杨玄价盛怒之下将他害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假令大穰,蛮得长驱,是资贼粮。岂国计耶?(2)吏具大舟以须,收不从,曰:“方谪去,可乎?(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吴吴 注注 松道中二首(其二)松道中二首(其二)宋 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13、。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8.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5 分)9.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 。 ” (论语子张 )(2)舜发于畎亩之中, , 。 (孟子告子下 ) (3)野马也,尘埃也, 。 (庄子逍遥游 ) (4)念天地之悠悠, 。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7 分)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7 分)“天鹅故园天鹅故园”赏芭蕾赏

14、芭蕾在俄罗斯文化艺术宝库中,俄罗斯芭蕾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享有世界声誉,它的独特魅力强烈感染着世界观众。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当晚,我们即被安排观看仰慕已久的俄罗斯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 。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前往剧院,为剧院朴实的外表所惊诧,黄色的墙壁,没有围栏和明显标识,也没有耀眼的灯光,似乎刻意要将自己低调“遁”于彼得堡闹市一隅。然而走进剧院,仿佛进入一座艺术宫殿。精致的壁画,传神的雕塑,尤其是芭蕾明星的大幅剧照,引来一群群俄罗斯美少女拍照留念,也吸引我们凝神观赏。环顾四周,找不到一点商业广告影子。剧院大厅、走廊,充盈着艺术的光彩和魅力,表现着俄罗斯民族崇尚艺术、高雅脱俗的素质。圣彼得堡是

15、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名城,有不少这样的剧院,犹如一朵朵盛开的艺海奇葩。进场的俄罗斯观众很有秩序地轻脚低语地寻找着自己的座位。并静静地落座,偌大的剧场里听不见座板翻动的杂乱声。在热烈的掌声中,深绿色的大幕缓缓开启。优美的音乐、青春的面庞、轻盈的舞姿,演绎着白天鹅与王子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紧紧吸引着观众的目光,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观众席上没有一丝窃窃私语,也没有一人起身走动,更没有吃零食、打手机的不雅现象,安静得似乎一根针落地都能听见。即使是中场休息,观众依然是井然有序地退场,休憩片刻后,又静静地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听不见一点喧哗声。这种良好的秩序,充分体现了俄罗斯观众对芭蕾艺术的珍爱,对演员劳动的尊重。令人惊叹的是,演出每到精彩之处,观众席上就会响起热烈的掌声,但又会戛然而止,是那样的整齐划一,绝不会有零星散落的掌声。观众席上仿佛有一个统一的指挥,什么地方该鼓掌,掌声持续多长时间,什么时候该收声,仿佛都被一种“魔力”支配着。其实,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魔力”就是艺术素养吧。在短短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我们为俄罗斯芭蕾的风情和魅力所陶醉,更为俄罗斯观众的良好艺术素养所折服。观赏芭蕾舞表演,绝不是低层次的娱乐活动,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